讓公共藝術賦予中軸線美的溫度

來源:北京青年報 | 2025年01月09日 08:38:14
北京青年報 | 2025年01月09日 08:38:14
原標題:讓公共藝術賦予中軸線美的溫度
正在加載

  ◎朱永安

  從白塔寺街區再生,到首鋼園高爐涅槃,從隆福寺創意煥新,到亮馬河更新變靚……北京文旅融合的獨特優勢在向深向廣發展中得到真切驗證,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後,如何煥發中軸線鮮活的、青春的魅力,仍是有待解決的課題。

  先賢對話

  北京旅遊何以成其“大

  2024年“十一”假期,北京旅遊接待量和旅遊總收入再創歷史新高。各種文化新消費精彩迭出,經典旅遊場景也不斷嘗試用文化藝術豐富內涵、推進創新。

  比如國慶節期間,景山公園裏舉辦的一場雕塑展就頗有意味。孔子與老子的大型雕塑分列在公園正中的綺望樓門前,在這個曾經供奉孔子牌位的地方,再現“問道”這個孕育了中華文化精神的經典場景。此外,與觀眾一起“漫步”于中軸線上這座古典園林裏的還有黃帝、炎帝、莊子、屈原等中華文化標誌性人物形象,以及對話中的孔子與蘇格拉底、達·芬奇與齊白石……北京中軸線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之後,中外文化名宿在此展開跨越時空的思想碰撞和藝術對話,成為北京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

  這些由雕塑家吳為山創作的先賢形象吸引觀眾19萬餘人次參觀,雖然和北京遊客接待量所創造的數據相比,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卻能給我們帶來更多的思考。

  去年10月,北京市召開旅遊發展大會,提出著力構建“大旅遊格局”的戰略目標,並首次明確將旅遊業作為促進北京“四個中心”功能建設的重要內容。北京旅遊何以成其“大”?一業連百業,協同發力牽涉方方面面。但是回應這個大命題,核心仍然是扣緊文化的脈動。“文”是資源,更是靈魂,也是成其“大”的關鍵和空間。

  樂見流量

  但更需文化內核

  當前,文旅融合已經處於向深、向廣發展的新階段,在挖掘北京文化資源,看到文旅融合對新産業、新業態發展重要價值的同時,更應該看到,“文”的價值既要有深度的挖掘、廣度的拓展,也要有新的培育、新的創造、新的形塑。也就是説,文旅深層次、高水平融合發展不僅要為當下城市發展提供強勁動能,也要不斷積澱和塑造富有新時代北京特色的獨特氣質。這種文化氣質既依託于傳統城市風貌和文化資源,也借助於科技、時尚等創新載體增添活力,更需要通過富有中國精神、北京特色、時代氣息的藝術創造來培育、形塑。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一些城市、景點通過挖掘文旅資源、借助現代傳播手段等,的確實現了一段時間的“流量經濟”。但其中的不少經驗也説明,不能因為要去抓住一時的風口,熱衷打造“爆紅”“破圈”文化現象,就不做長遠考慮,就忽視文旅行業發展規律,特別是忽視文化工作中最基礎、最需要沉澱的部分。

  2024年,北京東城區與中國美術館合作改造提升美術館東門外空間,更新後的口袋公園迎來三組中國美術館館藏經典雕塑,因地制宜實現了公園品位的極大提升。塑立三組雕塑雖不是引人眼球的大工程,卻和“口袋公園”的立意相得益彰,小巧、恰切地形塑了新的文化地標,促成了美術館建築與城市街道空間的融合、過渡,增添了居民和遊客在視覺審美和空間體驗上的舒適感。

  “口袋”雖小,卻反映出新的課題:如今北京老城保護更趨科學合理,簡單的外立面更新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城市復興的需要。如何深度結合北京文脈和不同區位特色,汲取過去城市公共藝術建設正反兩個方面經驗,以超越短期網紅打卡效應的眼光,形塑新時代新北京的文化景觀,需要在“大謀劃”和“小角度”上做深入研究。

  打造遊徑

  統籌優質文化供給

  北京是擁有世界遺産數量最多的城市。申遺成功,中軸線巨量文旅資源還需要更深入的系統梳理、更契合時代需求的文化闡釋、更具有體驗感的場景應用與創新轉化。在此基礎上,中軸線上分散著的遺産資源完全可以串聯成一條更具品牌效應的“珍珠項鏈”,而藝術恰能穿針引線。

  當前,來京旅遊聚焦天安門、故宮等傳統場景的固有模式仍是主流,特別是旺季遊客人流過於集中等問題仍待破解。當前,新的文旅産品不斷、新的消費場景迭出,也在為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後的北京中軸線旅遊提供多元參考。

  中軸線的特殊性要求,文化遺産的保護管理必須是首位的,與之匹配的公共藝術必須堅持融合性、注重經典性、體現獨特性,不能出現簡單求大、一味求怪、盲目求洋等現象。同時,保護不是封閉,發展也可以實現更好的保護,因為中軸線始終是一條“活著”的軸線,是北京市民“日常”的軸線。因此,與之匹配的文化供給,既需要從歷史中挖掘資源,也需要在創新創造中展現新意。城市公共藝術要發揮價值,一個突出特點是必須為市民喜聞樂見,必須是人民喜愛的真藝術,而不是置之不理的空殼子。要讓藝術的主題性、經典性追求與市民,特別是當代青年的精神、審美需求形成呼應、展開互動,讓中軸線成為一條“青春”的軸線。

  總之,通過恰切的文化供給、營造新的藝術場景,既可以有效調節人流,助力保護文化遺産,也可以讓中軸線作為黃金遊徑的價值得到進一步彰顯。未來,以“遊徑”視角觀照整條中軸線,以創新方式統籌規劃中軸線不同點位的文化活動、景觀,整體設計、一體調度,可以在打造新的文化品牌過程中更好地實現傳承古都文化,創新京味文化,發揚紅色文化。

  提煉標識

  讓精神力量可觸可感

  中軸線不僅是一條文化遺産的旅遊線,更具有中國精神、中國文化的象徵意義,是一條彰顯新時代精神的文化亮線。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標示著中華民族精神坐標;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廣場上《旗幟》《信仰》《偉業》《攻堅》和《追夢》五組大型雕塑,昭示新時代不忘初心、邁向復興的精神航向。在中軸線這條精神文脈上,不同時期的公共藝術已然超越藝術本身,特別是隨著歷史的沉澱、文化的積蓄,時代的豐碑也終將因其豐沛的精神內涵而成為永恒的豐碑。

  立足新的文化使命,以“中軸線+公共藝術”提煉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可以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北京故事的有益探索。也正如許多經典雕塑之於西方著名城市一樣,雕塑等公共藝術不只是城市中的藝術裝點,也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精神象徵、文化符號和旅遊節點。而對於市民,這類藝術常常出現在身邊,乃至融入日常生活,可以讓人們在日常不覺中感悟精神與文化的力量。

  因此,面對北京老城整體保護和復興,“中軸線+公共藝術”,不僅能夠以“小切口”“零切口”介入的方式傳承文化遺産,又能夠在城市文化復興、旅遊場景優化、市民生活環境提升等多方面取得收益。更具長遠意義的是:以具有經典價值的雕塑藝術語言展現中華文化精神和文脈傳承,通過一個個具體的藝術形象塑立於中軸線,可以讓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真正“落地”,更加可親、可感乃至可觸,其影響也將更為深遠。

  作為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中軸線反映了中國人追求“中”“和”的哲學思想和精神世界,這種精神思想已經散落、融入方方面面。申遺成功不是為了獲得一個標簽,恰恰是在此基礎上,中軸線不僅要凸顯出自身所蘊含的中國精神,還應該成為展現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載體、場景,成為貫穿其中、提綱挈領的橋梁。中軸線的精神內核飽含活力,文化底蘊歷久彌新,它不是一段塵封往事的線段,它連接歷史,指向未來,藝術賦予其美的溫度,閃耀其精神的光芒。

  圖源/中國美術館、景山公園

編輯:林濤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讓公共藝術賦予中軸線美的溫度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