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在甘肅發現距今上億年前“精美”恐龍“腳印”

來源:新華社 | 2025年01月07日 17:59:07
新華社 | 2025年01月07日 17:59:07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在甘肅發現距今上億年前“精美”恐龍“腳印”
正在加載

  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博物館的研究團隊1月6日公佈,在甘肅省靖遠縣烏蘭鎮發現的一批距今1億多年的恐龍足跡確認為白堊紀的斯氏蹺腳龍足跡。這一發現為斯氏蹺腳龍足跡在我國的廣泛分佈提供了新的科學證據,具有重要科研價值。該成果已于近期在國際學術期刊《歷史生物學》上在線發表。

  據悉, 這些恐龍“腳印”保存完好,組成了12道行跡,在目前已發現恐龍足跡中比較少見。“從這些足跡中,甚至能看到恐龍腳底的鱗片刮痕,可以説是‘精美’地保存了細節。”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説,據推測,造跡者的臀高約為0.6米至0.9米,體長最長可達2.5米,行走時幾乎呈直線。

  圖為烏蘭鎮足跡點的恐龍造跡者復原圖(受訪者提供)

  我國西北地區的白堊紀河口群是四足動物足跡數量豐富、多樣性高的白堊紀地層,留存有大量恐龍足跡。位於烏蘭鎮的足跡點在一處懸崖的岩層底部,面積約6.2平方米。科研人員發現,岩層上所發現的恐龍足跡都為三趾足跡,至少有67個,長度範圍在11厘米至21厘米間,其形態學特徵符合斯氏蹺腳龍足跡特點。

  這些大小相近的足跡還組成12道行跡,其中部分相互平行,行進方向相同。通過復原三維數據模擬後發現:這些體型相似的獸腳類恐龍是以步行速度行進,在前進時形成一個相對密集的陣型。

  圖為恐龍足跡近景(受訪者供圖)

  “這表明這類恐龍造跡者很可能具有群居行為。”甘肅農業大學教授李大慶表示,彼此靠近是為減少個體的警戒壓力,防止被天敵捕食。

  邢立達認為,此次發現為深入了解斯氏蹺腳龍的足跡形態和行為學提供了新線索,也表明烏蘭鎮成為白堊紀河口群的足跡富集區之一。“通過技術復原後的造跡者們活靈活現地展示白堊紀恐龍生活的一瞬,也讓我們更看清這群史前‘明星’的真實模樣。”他説。(記者魏夢佳)

編輯:黃佐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我國科學家在甘肅發現距今上億年前“精美”恐龍“腳印”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