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近日,江蘇省蘇州中學公佈的2025年應屆高層次優秀畢業生錄用名單引發廣泛關注。13名錄用者中,清華6人、北大4人,博士8人、碩士5人,且無一人師範專業出身。
近些年,名校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的現象並不少見,不僅出現在深圳、北京、杭州等大城市,並且有向二線城市、三線城市擴展的趨勢。比如,2021年,地處西部內陸的鄂爾多斯曾年薪60萬元招聘清華、北大畢業生做中小學教師。
這一現象屢屢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歸根結底,源於人們心底的兩大疑問。
其一,名校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是不是人才的浪費?
客觀而言,高學歷、頭頂名校光環的畢業生投身中小學教育,確有諸多積極意義。尤其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知識迭代日新月異的今天,這些來自頂尖學府的學子擁有深厚的學術積澱與學術前沿的視野,他們的加入,猶如從源頭注入活水,給中小學的教學帶來創新活力。這也是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體現,優質人才向基礎教育流動,有利於整體提升中小學教育水準,為高等教育輸送更具潛力的生源,形成教育發展的良性循環。
再有,身教大於言教。高學歷、名校背景的畢業生自身的成長經歷、治學態度對中小學生來説就是很好的榜樣,特別是在我國急需拔尖創新人才的今天,這些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讓更多的創新萌芽“破土而出”。
其二,名校畢業生能否順利蛻變為名師?
都説“名師出高徒”,不過,高學歷、名校畢業生進入教師隊伍就能成為“名師”嗎?
不一定。
教育是一門專業,絕非僅靠高學歷就能駕馭。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和價值觀的塑造。一個優秀的教師,除了要掌握學科知識外,還需要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等系統的專業知識,並且要深諳青少年成長規律,更需要具備良好的師德和教育情懷。數學博士未必能成為出色的中小學數學老師,如果不能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不能很好地與學生進行課堂互動,那麼,即便滿腹經綸,也可能在三尺講臺上“碰壁”。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2023年《教育部關於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提出,從2023年起,國家支持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選拔專業成績優秀且樂教適教的學生作為“國優計劃”研究生,在強化學科專業課程學習的同時,系統學習不少於26學分的教師教育模塊課程。通過“國優計劃”研究生培養吸引優秀人才從教,為中小學輸送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業素養卓越、教學基本功紮實的優秀教師。
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小覷,不能讓“名校”“高學歷”成為一些學校的宣傳噱頭,如果“名校”“高學歷”成為中小學招聘教師選拔的重要標尺,“唯名校論”可能會將一些真正熱愛教育、經過專業師範訓練的師範畢業生拒之門外。
教育學家、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曾經多次提到,要想從事教師這個職業,首先要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要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兒童,要把兒童放在第一位。
按照這樣的標準,熱愛,要排在學歷和名校光環的前面,畢竟,孩子的成長不僅僅需要知識,還需要愛心、耐心和陪伴,就像幼苗成長需要的陽光、空氣、水分,缺少哪一樣都不行。
因此,教育必須回歸本真,“量體裁衣”選拔人才,名校光環與高學歷固然亮眼,但“適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