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我們期待什麼樣的職教發展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5年01月06日 06:32:19
中國青年報 | 2025年01月06日 06:32:19
原標題:2025,我們期待什麼樣的職教發展
正在加載

  編者按

  歲序更替,春風化雨。2025年的陽光普照大地,作為“十四五”規劃全面收官之年,已到職業教育近5年改革發展的“交卷”時刻。

  開年的第一期版面,我們約請職業院校學生、一線管理者和相關專家學者撰寫文章,説出他們的新年願景。其中,有理性建議,有大膽設想,有善意批評。我們期待,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新征程中,職業教育肩負起應有的使命和擔當。

  ——————————

  曾經的質疑是成長的養分

  盧婧璽

  我會把曾經收到的質疑一一化作成長的養分,在職教土壤上,以我自己為鮮活的種子,努力開花結果,詮釋“技能強國、人人出彩”的含義。

  我來自浙江杭州,2024年,我的高考成績是536分(選科為物化地),在高考填報志願時,面對80個志願選擇,我堅定地只填報了兩個志願,分別是金華職業技術大學(以下簡稱“金職大”)動物醫學本科和金職大動物醫學專科。2024年10月8日,我作為新生代表在學校的開學典禮上發言。讓我沒想到的是,在短視頻平臺上,我的發言“出圈”了,收到了鋪天蓋地的質疑。

  有人説我一定會為自己的選擇後悔;有人説我是分數不夠,不得不讀大專;有人説我在説謊,沒有人傻到80個志願只填兩個……一時間,各種各樣的質疑充斥著我的生活,其中不乏上升到人身攻擊的評論和謾罵。我萬萬沒想到,當初堅定的選擇,竟然在我剛入學後,引發了一場“網暴”,令我無法呼吸。

  好在學校的老師們一直在我身邊鼓勵、開導我,讓我明白這不是我的錯,是社會大眾對職業教育的不了解而産生的誤解。

  是啊,許多人都以為職業教育是成績不好的學生的無奈選擇,尤其在之前,職業教育的“天花板”是大專,選擇職業教育,就意味著與高學歷無緣,甚至無法“考公考編”,人生似乎就被限制在“技術工人”這一條窄窄的路上。

  然而,近幾年,國家出臺了各項政策,越來越多職業本科學校的出現,使得選擇職業教育也可以獲得更高的文憑。職業教育的天花板被打破了。於是,我堅定地只報了兩個志願,我對職業教育有信心,也對自己有信心。

  作為金職大的第一批本科學生,如果要問我,2025年,對職業教育有什麼期待?我想,那一定是希望職業教育未來可期、大有可為。

  首先是更高的學歷“天花板”。在得知我被動物醫學職業本科專業錄取時,我非常高興,因為這意味著我不僅可以學到技能,還能拿到本科文憑。對於個體來説,技能很重要,但文憑同樣重要。如果説技能是職場之旅的“壓艙石”,那文憑就像一張“入場券”。如果可以,我希望職業本科只是一個起點,未來還會有職業碩士、職業博士。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許多行業對從業人員的知識水平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應該像普通高等教育一樣,擁有暢通的升學體系,成為能為所有希望在某一領域深入研究的學子提供持續深造的機會和終身學習的平臺。

  其次是更公平的就業環境。在質疑我的評論裏,有不少人提到,職業本科雖然是本科,但是未來無法“考公考編”,無法享受和普通本科同等的待遇,這種説法明顯是錯誤的。國家相關政策明確規定,職業本科與其他普通本科具有同等地位。但這種論調也反映出職業教育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或多或少面臨著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和偏見。我希望就業市場能打破壁壘、促進公平,讓職業教育畢業生能夠在就業、晉陞、薪酬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權利和機會。

  第三是更友好的社會輿論。我觀察到,在輿論場上,人們對重點大學的學生展現出的追求個性的視頻內容,會更包容,但是對職業院校學生發佈的類似視頻卻帶有偏見,認為前者是創新的先驅,而後者往往被強加“不讀書”“非主流”等負面評價。此外,不少人仍認為職業教育就是教人“擰螺絲”,將其視為一種“低人一等”的教育形式。我希望,在新的一年裏,可以有更多的人真正了解什麼是職業教育,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技能型人才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樣可以為國家、為人民作出巨大貢獻,贏得尊重和榮譽。

  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經風雨,現在已越來越明朗、越來越看得到希望和未來。2025年已至,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分子,我希望可以與職業教育共成長。我會把曾經收到的質疑一一化作成長的養分,在職教土壤上,以我自己為鮮活的種子,努力開花結果,詮釋“技能強國、人人出彩”的含義。

  (作者係金華職業技術大學動物醫學本科專業大一學生)

  ——————————

  職業本科:發揮好“牽引”作用

  謝永華

  建議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加快整合土地、師資等優質資源,支持已列入“十四五”高校設置規劃的高職院校提升軟硬體水平,持續穩步推進職業本科學校設置工作,加快形成本科職業教育發展規模優勢,持續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影響力。

  2025年已至,作為“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已到職業教育近5年改革發展的“交卷”時刻,亦要展現“教育強國建設全面佈局、高位推進”的職教擔當。中辦、國辦《關於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於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

  中辦、國辦《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將“以職業本科為牽引”作為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如何發揮好職業本科教育“牽引”作用,引領帶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既需要強化政策統籌,也需要率先設置的職業本科院校發揮好示範&&作用。

  筆者基於近一段時間以來職業本科教育辦學的實踐思考,現提出3點建議。

  一是擴大增量,以適度學校數量形成職業本科規模優勢。截至目前,全國職業本科學校共有51所,佔全國職業院校總數的3.3%;《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職業本科院校招生8.99萬人,約佔全國高職招生數的1.6%。從以上數據來看,職業本科學校規模和招生規模相對偏小,這不僅與國家預期目標有一定差距,而且難以發揮出規模效應,不利於職業本科教育穩步發展。比如,在社會認知方面,有限的規模較難在社會上形成廣泛而深刻的品牌認知,學生和家長對職業本科的優勢和特色不能充分了解;在就業出口上,行業企業在招聘中,常對職業本科專業名稱提出疑問,甚至未將職業本科專業納入招聘目錄等,使職業本科學生缺少了公平就業的機會。據筆者統計,當前,省級公示向教育部申報設置職業本科或已啟動職業本科設置風險評估的高職院校已達55所。

  建議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加快整合土地、師資等優質資源,支持已列入“十四五”高校設置規劃的高職院校提升軟硬體水平,持續穩步推進職業本科學校設置工作,加快形成本科職業教育發展規模優勢,持續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影響力。

  二是優化存量,以高水平院校引領職教高質量發展態勢。從當前51所職業本科學校結構佈局看,民辦學校佔比超過45%,國家“雙高計劃”學校不足40%,近20%學校由獨立學院合併轉設而來,尚有推進原獨立學院資源向職業教育轉型的任務。總體來看,全國職業本科學校中高水平學校佔比不高,學校組成及設置來源相對複雜,整體上較難代表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高水平,亟須通過項目引導,實施分類管理,並加大對高水平職業本科學校的支持力度。

  建議落實好“建設一批辦學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職業本科學校”的有關政策要求,設置國家職業本科學校專項支持計劃,堅持扶優扶強,遴選一批高水平職業本科學校,加大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學校對接國家和區域産業發展優化專業結構、提升服務能力,持續擴大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引領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助力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

  三是凝聚合力,以獨特優勢帶動“一體兩翼”落地見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産教融合、科教融匯。職業本科教育補齊了職業教育的本科層次,對上可進一步銜接高水平大學,對下可深化與高職專科和中職學校合作,成為“延伸教育鏈”的黏合劑,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當前,國家將“一體兩翼”作為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舉措,加快建設省域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新模式(簡稱“一體”),以及市域産教聯合體、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簡稱“兩翼”),致力於構建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産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結構和區域佈局。

  建議各地支持職業本科學校在這一政策落地上發揮“牽引”作用,積極發揮職業本科教育的獨特作用,加快建設一批市域産教聯合體和行業産教融合共同體,促進職業本科學校與高水平大學、科研機構深化務實合作,協同解決行業企業面臨的技術難題,提升服務産業轉型升級的能力;積極建立政行企校領導對話機制,落實金融、財政、信用等方面的支持,統籌解決建設發展的重大事項,實現各方功能互補、資源互通、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形成保障聯合體、共同體實體化順暢運行的組織機構和運行機制。

  在2025年這個承前啟後的關鍵時刻,厘清職業本科教育發展思路具有重要意義。展望未來,職業本科教育穩步發展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持續支持,更需要率先設置的學校主動探路、勇於改革,加快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式,切實發揮出“牽引”職教體系建設的作用,為加快建成教育強國,作出職教的更大貢獻。

  (作者係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

  ——————————

  職教出海:理性前行

  張慧波

  “職教出海”的生命力在於“教隨産出,校企同行”。建議不要簡單地把“職教出海”納入對高職院校國際合作的考核指標,而只是作為高職院校發展的一個加分項,引導高職院校健康發展。

  在2024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了教育強國的“六大特質”,國際影響力是其中的重要內容。當前,職業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國際合作的生力軍,“職教出海”是提升教育國際影響力,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舉措。講好“職教出海”故事,對於完善職業教育服務共建“一帶一路”、推進高水平職業教育對外開放意義重大。

  近年來,我國在“職教出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政行企校”聯合推動魯班工坊、絲路學院、班·墨學院、“中文+職業技能”培訓等項目在海外落地開花,為當地尤其是中資企業培養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服務了中國企業“走出去”,助力我國優質職業教育資源推廣,提升了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

  “職教出海”揚帆遠航的探索和實踐值得肯定,但還面臨一些挑戰:

  一是“職教出海”的政策供給有待加強。“職教出海”的統籌佈局有待完善,教育、外事、財政等多部門的協調力度有待提升,各地出境審批、教學設備出海等政策有待優化。

  二是“職教出海”的校企協同機制有待健全。部分職業院校的“職教出海”僅停留在語言培訓、人文交流等層面,缺乏行業企業的參與;一些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未精準匹配中資企業的海外發展需求,難以解決中資企業海外發展的痛難點,不利於校企長效合作機制的建立。

  三是“職教出海”的項目有待系統規劃。“職教出海”的辦學項目和機構數量較多,無序性、重復性辦學的現象較為嚴重;部分職業院校國際化辦學經驗不足,未來發展目標與規劃不明確,將國內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教材等照搬到境外,難以匹配當地産業結構和就業市場。

  四是“職教出海”的保障有待完善。“職教出海”大都面向欠發達國家,部分國家政局不穩、治安環境差,政治、財産與人身安全等保障需加強;“職教出海”項目多以院校自籌經費為主,教學設施設備、師資培訓等方面的經費投入保障需加強;職業教育境外辦學品牌是推廣中國技術、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窗口,但其傳播路徑不夠順暢,“職教出海”的品牌宣傳保障需加強。

  面對上述問題與挑戰,“職教出海”的未來發展應保持理性前行。

  一是加強政策有效供給。做好“職教出海”的統籌佈局,優化“職教出海”的指導意見,完善“職教出海”校企協同辦學、教師海外任教、人員設備和資産管理等政策體系;建立“職教出海”的定期會商和統籌協調機制,加強教育、外事、財政等部門聯動。

  二是健全校企協同機制。“職教出海”的生命力在於“教隨産出,校企同行”。建立“職教出海”的溝通協商機制,成立全國性“職教出海”聯盟,政校行企共同研究問題、總結經驗,推進校企協同出海;建立“職教出海”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搭建政校行企優質資源集聚平臺,推動校企專業共建和師資、設備、場地共享,拓展協同服務“一帶一路”的合作空間。

  三是明確有序發展規劃。牢牢把握服務大國外交和國際産能合作的戰略導向,面向中亞、東盟、非洲等重點區域發展需求,以及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佈局需要,推進“職教出海”有序規範發展;切實提升職業院校國際化辦學能力,培育“懂規則、會交流、能服務”的國際化師資隊伍,培養中資企業急需的本土高技能人才;鼓勵“百花齊放、百家齊鳴”,打造“魯班工坊”等一批“小而美”民心工程,加強辦學層次、辦學條件、人才培養等方面標準建設,辦出特色,打造精品。

  四是完善系統保障工作。建立“職教出海”預警反饋和應急處置機制,健全安全防範保障體系,完善“職教出海”項目和人員財産安全保障;建立由政府財政撥款、企業捐贈、校友贊助和社會募集等多渠道經費支持體系,強化經費使用監管與績效評估,將資金評估結果與後續資金投入挂鉤,完善“職教出海”的經費投入保障;挖掘中國職教故事,搭建國際傳播平臺,創新中國職教故事的國際傳播方式,運用大數據、虛擬現實(VR)等數字技術提高國際傳播效能,完善“職教出海”的宣傳保障。

  總之,“職教出海”的生命力在於“教隨産出,校企同行”。筆者建議,不要簡單地把“職教出海”納入對高職院校國際合作的考核指標,而只是作為高職院校發展的一個加分項,引導高職院校健康發展。

  (作者係寧波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全國高等職業學校校長聯席會議主席)

  ——————————

  新一輪“雙高”建設:我有五“盼”

  黃柏江

  一種教育類型的成熟,重要的不在於外在表達,而是內涵積累。忙於外在表達,難免內涵單薄。希望新一輪“雙高”的話語體系更簡潔一些,真正回歸教育本身,更專注高職教育這一類型的內涵深化與提升。

  隨著上一輪“雙高”建設落下帷幕,新一輪“雙高”建設正蓄勢待發,各級領導、各方面專家都陸續解讀著新一輪“雙高”建設的新變化。作為一線職教工作者和管理者,筆者心目中所期盼的新一輪“雙高”到底是什麼?

  一盼産教融合更紮實一些。教育部部長懷進鵬指出,新一輪“雙高”要突出“辦學能力高水平,産教融合高質量”。所謂“産教融合高質量”,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教育與産業的呼應,學校的專業設置要契合區域産業發展的需要;教學與生産相呼應,課程的設置與內容的選擇要與崗位工作過程相契合,增加人才培養的適應性。要實現真正高質量的産教融合,光靠學校或企業都還不夠,政府的力量不可或缺。要將職業教育産教融合工作納入地方政府考核範疇,強化政府責任。地方政府則要建立專門的統籌協調機制,從産業佈局信息、專業設置導向與政策激勵、人才需求規模、企業專家與院校教師互聘、學生頂崗實習、校企共建技術研發中心等方面形成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從深處、細處、實處推動産教融合。要避免文件政策一齣,真到推進落實層面就困難重重的現象。高職教育紮根地方辦學,為企業培養未來産業大軍,哪個地方的産業工人培養越精準,哪個地方的産業轉型升級效能就越高。

  二盼話語體系更簡潔一些。從一種高等教育類型來看,高職教育發展時間較短,有發展活力是好事。但與之相伴的一個問題是新概念、新詞語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暇。光是圍繞産教融合的,就有職教聯盟、職教集團、産業學院、産教融合型城市、産教融合型企業、産教融合開放實訓中心、公共實訓基地、市域産教聯合體、行業産教共同體等。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只幾年,熱鬧非凡,但真正能沉澱下來有含金量的卻不多。而一線高職教育工作者,則疲於應付,佔用了他們大量寶貴的時間精力。事實上,一種教育類型的成熟,重要的不在於外在表達,而是內涵積累。忙於外在表達,難免內涵單薄。希望新一輪“雙高”的話語體系更簡潔一些,真正回歸教育本身,更專注高職教育這一類型的內涵深化與提升。

  三盼學校自主空間更大一些。多年以來,高職教育的發展已經習慣了項目驅動模式,大項目從示範(骨幹)校到優質重點校再到“雙高”校等,小項目更是漫天飛舞,不計其數。上至學校領導下至老師,主要精力就是圍著項目轉,報項目、評項目、查項目等。以至院校同行見面,聊的常常是你們獲得了哪些項目?有哪些標誌性項目?一旦項目在手,“帽子效應”疊加,似乎就可以“一覽眾山小”了。新一輪“雙高”建設,在大方向引領確立以後,筆者希望給學校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間,真正從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發展、特色發展、未來發展等著手,給出學校自己的方案答案,避免千校一面。院校建設發展的真正主體一定是學校自身。

  四盼教師育人環境更安靜一些。教育倣如農事,唯寧靜可以致遠。教師更不應該是“戰鬥者”,而應是安靜的園丁。這些年高職發展,項目為王,教師在課堂之外,幾乎把所有的工作精力都投入了項目,獻給了項目材料,真正思考教什麼、怎麼教、怎麼育人的時間反而少了,更遑論從興趣出發來培養自己的學科研究方向,積累研究成果,反哺課堂。期待新一輪“雙高”為教師創造更安靜的教育環境,真正從教育規律出發,從教師個體的成長規律出發,讓教師可以靜心做事,專心育人,以教師的紮實實踐來給出新一輪“雙高”建設週期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答案,讓教師真正成為主角。

  五盼學生獲得感更實在一些。教育的全部使命是促進人的發展,學生的發展是我們的最高目標。希望新一輪“雙高”建設能夠真正引導學校圍繞學生做好兩件事。一件是真正提高培養過程的質量。學生的成長品質,來自一點一滴的積累。可供選擇的課程資源、課堂的質量、實訓基地的先進程度、教師的素養和專業水平、各類育人活動豐富程度、對學生的創意支持程度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成長質量,要把“系統培養,多樣成才”真正落到實處,響應新生代多元化的成長需求。一件是紮實做好畢業生跟蹤調研和畢業生質量評價,不能簡單以一個就業數據和若干個優秀學生來代替畢業生的整體評價。學校要真正跟蹤了解學生畢業後就業崗位、勝任情況、所學與所做的差距、薪資待遇情況、生涯發展空間等,然後分析研究,以終為始,校正培養內容、培養過程、培養方式,以至調整專業設置、課程設計等。通過專注做好這兩件事關學生成長與發展的事,讓學生在新一輪“雙高”建設的引領下得到最大增量的收穫。

  期待新一輪“雙高”,新在生態,高在品質。行穩方可致遠。

  (作者係紹興職業技術學院執行校長)

  ——————————

  中職教育:困境中找出路

  徐國慶

  中等職業教育改革路徑要從整個教育體系變革中去尋求,不能僅從中等職業教育自身去分析。中等職業教育需要的是發展方向的根本性調整,而不是局部刺激政策。建議不能因為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遇到一些困難,就輕言取消中等職業教育,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普通化。

  中等職業教育要走出困境,首先要找到造成當前困境的原因,不能只關注當下困境的表象。這一原因就是20世紀末開始的高等教育大擴招。高等教育大擴招帶來了整個教育體系的結構性變革,中等職業教育在多方力量擠壓下最終形成了今天的發展格局。

  這一過程經歷了20多年。一是高等教育大擴招,升入高等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中等職業教育面臨來自普通高中的巨大壓力。二是高等教育大擴招帶來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大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面臨來自高等職業教育的強大競爭。三是高等教育大擴招造成中等職業教育生源質量迅速下降,使民眾對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質量的印象也大幅度下移。

  回顧這一歷程的目的是提示我們,中等職業教育改革路徑要從整個教育體系變革中去尋求,不能僅從中等職業教育自身去分析。中等職業教育需要的是發展方向的根本性調整,而不是局部刺激政策。筆者強烈建議:不能因為當前中等職業教育發展遇到一些困難,就輕言取消中等職業教育,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普通化。

  改革開放初期,由於中等職業教育規模小,青年學生沒有其他成才途徑,帶來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問題。這就是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的背景。主張高中階段教育普高化的觀點,只看到了少數家長因擔心子女考不上普通高中而産生的焦慮,卻沒有看到即使讓中職學生都上普通高中,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最終還是要進入高等職業教育,教育分流只是延遲了3年。而對這些學生來説,3年職業學校的學習效果要遠遠好于普通高中。

  其實,大量普通高中學生在評估自己無論如何努力也不能考上本科後,高中3年基本放棄學習,因為學習內容對他們來説太難。教育必須考慮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因材施教是古人早就總結出來的規律,到了今天為什麼如此難獲得認可?換一個視角,中等職業學校是在極力通過另一種教育形式給學生提供生涯的再次發展機會。即使從辦學規模看,也沒有必要對中等職業教育實施壓縮政策,因為絕大多數省市中職招收的學生中考成績已經在及格線以下。

  中等職業教育真正需要的是在教育體系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完成對其辦學方向的重新定位,並構建相應保障制度。在面臨各種觀點時,尤其在否定中等職業教育辦學必要性的觀點時,要在政策制定上保持定力。高中教育階段必須有職業教育,是因為高中階段的教育在功能上是銜接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

  高等教育大眾化必然要求其結構多樣化,從而要求高中階段教育多樣化,以給學生提供探索不同類型教育的機會,最終選擇在高等教育階段更適合他的教育。如果把教育分流推遲到高中後,把兩次分流合併為一次分流,將使得普通教育與專門化教育之間沒有任何過渡環節,喪失了一個重要的教育分流緩衝地帶,從而給教育分流帶來極大壓力,同時也將給學生帶來高等教育選擇上的極大盲目性。高中階段也有必要建立專門化的職業學校,綜合高中不適合當前我國整體教育制度環境。在普通高中,通用技術教育都難以得到深入實施,怎麼可能再開設好職業課程?不把職業課程平等地納入高考科目,綜合高中就只能辦成實質意義的普通高中。

  中等職業教育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從突出就業功能轉向職業基礎教育。其培養目標不再是開發學生直接就業的能力,而是開發他們在高等職業教育中繼續學習的潛力,使中等職業教育更多地具有高中教育屬性。

  為此,筆者建議,中職教育未來的改革包括4個方面:一是進一步壓縮中職專業目錄,實行大領域學習模式,使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有更大的專業選擇空間;二是增加公共基礎課程學時比例,壓縮專業課程學習比例,減少專業課程門數,增強理論性,聚焦學生進入高等教育階段需要的專業基礎能力的培養,但不能完全放棄專業課程學習;三是集中專家力量系統研究高等職業教育對高中階段專業基礎能力學習的要求,形成學習標準,據此開發具有統一性的核心課程與教材,以增強學生在學校與專業選擇中的自由度;四是加快推進職教高考制度建設,為學生進入高等職業教育搭建制度保障。這也是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國際趨勢。

  (作者係華東師範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長)

編輯:陳平麗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2025,我們期待什麼樣的職教發展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