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1月4日至5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隆重推出紀錄片《雅印風華》,聚焦盛世修典、盛世藏典的國家文化工程,以“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和中國國家版本館為首尾,生動彰顯國家文化工程取得的重大成就。並以文化傳承和科技創新為核心,折射中國文化産業發展,探討如何讓藝術更好地融入美好生活。
從“鉛與火”助力書籍蓬勃發展,到“數與網”帶來網絡視聽、數字文旅等新業態發展,科學技術始終是推動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文化與科技正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推動二者融合發展,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緊扣時代跳動脈搏,彰顯國家文化工程重大成就,增強文化自信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有著輝煌燦爛、連綿不絕的優秀傳統文化。歷代書籍版本和繪畫作品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寄託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和美好夢想,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千百年來滄桑巨變,中國歷代繪畫作品歷經浩劫,諸多傳世名畫聚非一日之功,毀僅一瞬之間。至今,不僅存世數量有限,而且流散於世界各地。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充分利用最新的攝影、印刷技術,系統全面地蒐集、整理、研究和出版中國歷代繪畫精品,通過搶救性保護和普及性傳播中國歷代繪畫藝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對促進世界各國文化交流與合作有著深遠意義。
歷經20年(2005年至2025年,項目持續推進中),先後有500多位專家學者加盟編纂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得到了海內外260多家文博機構的鼎力支持。“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數字化收錄了全球範圍內蒐集到的從先秦到清末幾乎所有的中國歷代繪畫精品,涵蓋了絕大部分傳世的國寶級繪畫珍品。共收錄中國歷代繪畫精品12405件(套),出版《先秦漢唐畫全集》《宋畫全集》《元畫全集》《明畫全集》《清畫全集》,共計60卷226冊(截至2024年)。2024年11月28日,位於浙江余杭的“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典藏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大系”是目前全球範圍內最大限度地還原中國古代繪畫神韻的高精度、大開本圖像文獻集成,為中國古代主要繪畫作品留影存形,建立準確、詳細的數字化檔案,成功實現了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從物質形態向數字形態的衍生與轉化。“大系”集鑒賞性、學術性、收藏性于一體,為欣賞中國古代繪畫,厘清其真偽和流傳提供了最清晰、最權威的傳世圖像,是目前研究中國藝術史和文化史不可取代的“百科全書”。
中國國家版本館主要承擔國家版本資源規劃協調、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出版信息服務等職責,是保藏、展示國家版本資源的場館,由中央總館文瀚閣、西安分館文濟閣、杭州分館文潤閣、廣州分館文沁閣組成。目前,國家版本館“一總三分”入藏實物版本3200多萬冊/件、數字資源約880TB,其中不乏珍貴的歷史典籍,它們如同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聯起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實物版本與數字版本同館並藏,歷史與現代迸同頻共振。
版本蘊藏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脈,是記錄歷史、見證文明的“金種子”。 中華文化,曾經銘刻于青銅、謄錄于絲帛、書寫于簡牘、印刷于紙張,如今它們相聚在中國國家版本館。綿延不息的華夏文脈,千年光陰,近在咫尺。
二、展示中國源遠流長的印刷文化,用生動細節講好中華文明延續故事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在唐朝得到普及,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中國引領了世界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在推動中華文明傳承與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文化的繁榮作出了貢獻。
數百年後,歐洲的工業革命提高了印刷術的工藝和效率,反過來也促進了中國印刷業進入了現代化。中國印刷業經歷了“鉛與火”的鉛印時代,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下,又躍升到“光與電”的膠印時代。中國印刷技術的飛速發展,現代科技與傳統工藝完美結合,才使“中國歷代繪畫大系”得以實現接近原作的逼真。通過不斷的技術革命與創新,中國印刷業重返世界之巔。
要完美復中國古代畫作的難點在哪?宣紙是中國古畫的常用紙張,可實現墨汁的多重暈染,呈現煙雲的狀態,這是山水畫的絕技和精髓,也是中國畫獨有的韻味。但要把若隱若現、隨機隨性的意境之美,一比一地還原印刷出來,還要呈現紙張、絹帛等不同材質的肌理特徵,卻是印刷技藝難以逾越的。納米級的細節控制,通過選用表現力卓越的高品質紙張,結合高分辨率加網技術,運用色域更廣的油墨,並建立高標準的色彩管理體系,這些技術手段的協同運用,終於能夠完美再現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的質感和震撼力。
創立於1963年, 德國圖書藝術基金會主辦的“世界最美的書”的評選活動,代表了當今世界書籍藝術設計的最高榮譽。每年,全世界只有14本書能夠獲得“世界最美的書”的稱號。中國出版業曾數十次榮膺此殊榮。2004 年,中國首次參加“世界最美的書”的評選,雅昌文化印製的《梅蘭芳藏戲曲史料圖畫集》就一舉奪得金獎,讓世界同行看到中國書籍之美。
中國用高超的印刷技藝讓世界看到本色。 “本”即本源,“色”即顏色。在印刷行業,還原本色,是對工藝的巨大挑戰,但中國印刷業做到了。如今中國在數字印刷和印後處理等多個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正再次引領世界印刷行業的發展。
三、追求極致,在突破創新中打造電視節目的藝術精品
首先,多元視聽,紙墨之間盡顯浩蕩奔馳的生動之美。幀幀創作,秒秒雕琢,觀看《雅印風華》每集35分鐘的節目,不啻為欣賞一件藝術品。視覺、音樂、影像風格、解説敘事,都極具藝術氣息。
其次,前衛技術應用,構建新視覺震撼逼真審美體驗,同時深挖畫作背後的寓意。全片在4K攝影技術支持下,充分展現繪畫作品的肌理、質感,帶領觀眾進入微距世界。美國的昆蟲學家從“大系”的畫作裏找到了已經滅絕的昆蟲,表明它們在當時的中國生存得生機盎然。而中國的鳥類專家,也在宋徽宗的畫作裏,發現了鳥類與宋代氣候變化的關聯。
再其次,對比性故事化敘事,拓展國際視野。節目講述了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背後的故事。“數字孿生”技術構建了巴黎聖母院的高分辨率3D圖像模型,不僅複製大教堂的外觀和結構,而且將每一塊石頭都做了記錄。這也為工匠們維護、保護和重建巴黎聖母院,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同時觀照中國正在加速文化遺産保護的數字化進程。中國擁有76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是名副其實的文物資源大國。“數與網”的結合,為文物修復和“活起來”創造了條件。隨著文物活化利用不斷深入,國際交流合作向縱深拓展,我國在國際文化遺産領域影響力與日俱增。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是時代交與的重大課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紀錄片《雅印風華》通過講述盛世修典和盛世藏典背後的故事,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並進行了可視化、故事化、直觀化的藝術轉碼,打造文化類紀錄片精品,讓文化藝術與美好生活相融合,讓世界看見了一個立體的、每一個切面都精彩的中國。(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