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雜技劇《天鵝湖》驚艷亮相,不僅為王子與天鵝的經典故事注入新的活力,更開啟中國雜技的“劇”時代。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各個藝術院團累計創作雜技劇超過300部,眾多佳作持續走進觀眾視野,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今年,繼《戰上海》後,又有《天山雪》《先聲》兩部雜技劇作品榮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標誌著雜技劇創作趨於成熟,顯示出中國雜技藝術進入了一個繁榮發展的新階段。
20年間,這一新生劇種何以迅猛發展,煥發出蓬勃生機?近日,在由中國雜技家協會、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辦的“廿載芳華·奮進新程——中國雜技劇20週年主題研討會”上,來自雜技界、文藝評論界的專家共同回顧雜技劇20年的發展成就,並對其未來進行展望。
伴隨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而誕生
中國雜技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先秦角抵,歷經漢唐百戲,傳承千年。傳統雜技與人們的生産勞動、日常生活、審美趨向密不可分,講究奇、難、險、美,蘊含著創新性發展的天然基因。
在原總政治部文藝局局長汪守德看來,雜技劇作為新型劇種的出現,是中國雜技人為自己翻開的新的史冊,是雜技創新基因的一脈相承。“從單純的技巧性、力量性、觀賞性,向主題性、敘事性、藝術性邁進,體現了雜技人勇於打破和拓展藝術邊界與疆域的創新精神。”
雜技劇的出現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國雜技經歷了從單個節目到主題晚會,再到雜技劇的演變過程。“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是雜技主題晚會的鼎盛時期,雖然主題晚會賦予雜技一定的思想內涵,但作為晚會內核的每個雜技節目仍以技巧展示為主。隨著社會文化消費方式的趨於多元,單一技巧表演已經無法完全滿足觀眾對藝術的更高期待。”中國雜技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魏葆華説。他認為,將傳統雜技從單純的技巧表演拓展為綜合的藝術表達方式,既是雜技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雜技劇伴隨著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誕生,是觀演關係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雜協副主席俞亦綱説。
中國雜協顧問、北京文聯副主席張紅説,雜技劇的興起與蓬勃發展與地方文旅發展高度契合。“許多雜技劇巧妙融合地域特色,將當地民俗、歷史、代表人物、自然景觀等融入劇中,使觀眾直觀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不僅是雜技藝術的展示,也是地方文化形象的展示窗口。”張紅説。
多元素融合提升雜技的藝術境界
回顧雜技劇20年發展歷程,與會專家認為,技藝、表演、音樂、舞美等藝術元素的有機融合,豐富了雜技藝術的表現力,拓寬了其觀賞維度。
例如,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和上海解放70週年創排的雜技劇《戰上海》,將解放戰爭中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搬上舞臺。戰爭場面與上海雜技節目中的爬桿、繩梯、梅花樁、鑽圈、蹦床等技巧特點高度匹配,使作品取得了很好的演出效果。
雜技劇《先聲》則呈現出明顯的跨界融合特徵,充分展現了科技賦能舞臺藝術的可能性。“我們運用視頻多媒體、聲光電等前沿技術,將舞臺藝術和現代電影表現手法融合,打造出既超乎想象又合乎情理、極具視覺衝擊力的觀賞效果。”瀋陽雜技演藝集團總經理王曉介紹。作品中,無論是LED背景幕墻呈現的光影重疊與街道場景變化,還是爆炸瞬間,演員們慢動作表演與電影蒙太奇效果融為一體的舞臺視覺體驗都成為觀眾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雜技劇發展過程中,雜技演員也經歷了脫胎換骨的成長。近些年雜技劇的成功,與雜技演員塑造人物能力的顯著提升密切相關。隨著《渡江偵察記》《鐵道英雄》《英雄虎膽》《化蝶》《先聲》《我們的美好生活》等一批優秀雜技劇的涌現,雜技演員已從只論技巧高低、節目難易,躍升為追求綜合藝術表現力和舞臺感染力。
亟待構建審美評價和人才培養體系
儘管經過20年探索實踐,雜技劇的審美特徵已逐步明晰,但作為一個新生劇種,其創作規律仍需總結,劇種本體研究也尚未形成完備體系。
國家京劇院原院長、中國文化管理協會副主席宋官林提出,要注意防止盲目追求大主題、大人物、大事件而忽視、弱化雜技技巧技藝的傾向。他建議,在雜技劇戲劇結構的設置中,可借鑒中國京劇主演“下場槍花”表演和西方芭蕾“變奏”的表演理念和表現手段,找尋並搭建既合情合理又集中充分展示雜技藝術技巧技藝的平臺。
中國評協副主席尹力表示:“目前雜技劇的評價標準不一,有人用傳統雜技的技巧標準,有人用純戲劇的標準,有人用跨界的標準,而這些都不完全適用於雜技劇。”從“技”到“劇”的轉變,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兼具戲劇共性評判與雜技獨特個性的雜技劇審美評價標準體系。
從編劇、導演、演員到舞臺設計,雜技劇的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西安戲劇學院專家籌設組組長姜浩揚談到,加強雜技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已經成為業內共識,而目前相關學科、學術、話語體系都尚未建立,可謂任重而道遠。
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邊發吉用“小荷才露尖尖角”來形容當下中國雜技劇的發展。他表示,雜技劇是雜技人主動適應當下觀眾審美傾向的産物,是雜技以開放包容的心態,與各姊妹藝術跨界融合的成果。接下來,雜技界還需不斷總結創新,拓展中國雜技劇的主題意涵、表現空間、風格樣式,在原創性、創新性和藝術性上不斷下功夫。
(光明日報記者 李笑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