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飛速發展和應用,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選擇擁抱人工智慧。
“12乘65等於多少?”上海沈家門小學的一堂人工智慧課上,學生與智慧機器人“小飛”互動,通過指令讓它進行計算和移動;借助編程、語音識別等技術,重慶樹人景瑞小學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出智慧聲控燈、加濕器、智控風扇等作品……如今,人工智慧悄然走進眾多中小學課堂,被運用於教師研課、課堂教學等環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將其納入人工智慧整體發展一體部署推進——
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2022年,教育部發佈新修訂的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將包含編程的信息科技課程從原有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通知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明確要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開發普適化教學資源……從課程設置到教材編寫,從應用場景開發到實踐基地拓展,相關部門“備課”充分,力求上好人工智慧這堂課。
加強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是教育的長遠佈局。人工智慧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人才無疑是競爭的關鍵。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佈數據顯示,我國人工智慧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供求比例達1:10。不斷補齊人才短板,是擁抱人工智慧時代的當務之急。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是一項系統工程。中小學階段是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的關鍵期,引入人工智慧教育,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在不同學段有針對性地設置相關課程,方能為培養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未來人才奠定基礎。
人工智慧時代怎麼教、如何學?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引導者,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與批判性思維。比如,小學低年級段側重感知和體驗人工智慧技術,小學高年級段和初中階段側重理解和應用人工智慧技術,高中階段側重項目創作和前沿應用。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可充實人工智慧教育教師隊伍,引入社會力量和資源,提升教學“含智量”,讓充滿想象力的種子生根發芽。同時,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接納新技術、新知識,提升自身數字素養,加強合作學習和跨學科學習,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更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教育需要與時俱進,更需要堅守初心。如今,一些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效: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即將上線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欄目,縮小城鄉教育“數字鴻溝”,使得優質教學資源跨越山海、鏈結內外;設立184個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基地,引導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展廳等場館向中小學校開放;很多學校將人工智慧教育納入課後服務項目和研學實踐,讓學生在多元學習活動中,感受科技魅力,促進思維發展……
在中小學開展人工智慧教育仍是一個新課題,面臨挑戰。比如,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同時可能會帶來隱私洩露、算法偏見等社會倫理問題及科技倫理風險。為此,要將正確的價值觀融入人工智慧教學,培養學生的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引導他們明晰使用人工智慧工具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