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尼濕地。通訊員 欒遠春 攝
市民在拉魯濕地遊玩。記者 旦增蘭澤 攝
色林錯。記者 次仁平措 攝
班公湖。經濟日報記者 代玲 攝
阿熱濕地。通訊員 珠扎 攝
每逢天晴,拉薩城關區團結新村社區的居民德央就會和幾個朋友沿著拉魯濕地周邊的道路散步。她笑著告訴記者:“這裡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特別適合老年人健身,只要一有空我們就會來這邊轉轉。”
一直以來,濕地以多種生態功能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物種貯存庫、氣候調節器。拉魯濕地是典型的青藏高原濕地,被譽為拉薩的“大氧吧”,有“拉薩之肺”“天然氧吧”之稱。以它為代表的濕地保護在西藏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經濟社會發展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治區黨委、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工作,站在構建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高度,強力推動濕地保護、功能恢復、生態補償等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截至目前,全區共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15處、國家濕地公園22處,瑪旁雍錯、麥地卡、色林錯、扎日南木錯4處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拉魯、拉妥、班公錯3處濕地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已發佈22處自治區級重要濕地名錄。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國家濕地公園、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和自治區級重要濕地等多種方式的濕地保護體系逐步形成。
法治護航綠水青山——築牢安全屏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明確提出,國家加強青藏高原濕地保護修復,增強濕地水源涵養、氣候調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功能,提升濕地固碳能力。
法令行則國治。為保護好濕地生態系統,西藏積極落實落地國家部署,先後頒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西藏自治區濕地認定和名錄管理辦法(試行)》等法規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為濕地資源保護管理提供了法治保障。
自然保護地“一區一法”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目前,瑪旁雍錯、麥地卡、色林錯等7處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以及紫曲河、雅尼、嘎朗、朱拉河等 4處國家濕地公園都出臺了詳細的管理辦法。
除建立濕地保護制度的“四梁八柱”,我區還實行專人專管。專門設立濕地管護員,專職負責濕地巡邏保護工作。針對農牧民濕地生態管護員開展了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濕地保護恢復項目等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通過技術培訓和技能學習,管護員的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根據全國濕地資源第二次調查結果,西藏單塊濕地面積8公頃以上的濕地面積652.9萬公頃,佔全區國土總面積的5.3%。
開展自然科普教育——共享生態福祉
在西藏,有水有樹的地方,必有林卡。小微濕地,是建設林卡的理想場所。像南尼鄉這種小微濕地的開發,就取得了良好效果,百姓增收的同時,又改變之前臟亂無人管的局面。
走進日喀則康馬縣南尼棲塘生態園,水草豐茂,一頂頂涂繪了民族樣式和現代化的帳篷有序分佈。“夏季前來租林卡的群眾,供不應求。”康馬縣南尼鄉黨委副書記、鄉長陳善偉告訴記者,生態園依傍日喀則“母親河”年楚河源頭而建,除林卡外,生態園內還有動物島、足球場、檯球室、兒童遊樂設施等。2023年,生態園實現經營性收入56萬元,為群眾分紅10萬元。“在這個較偏遠的村級生態園,能做到這一步是非常了不起的。”陳善偉説。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依託濕地資源精心打造集生態觀光、文化體驗、休閒度假于一體的鄉村遊,正成為我區“大手筆”潑墨繪就鄉村新圖景。濕地逐步形成集觀光、康養、體驗、休閒、度假于一體的全域旅遊新模式,生態價值正在顯現。
西藏依託國家濕地公園、各級各類濕地自然保護區等,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濕地自然教育。
在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拉魯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組織工作人員,經常為拉薩學生與市民開展生動多樣的科普自然教育課,讓前來參與自然教育活動的公眾,尤其是中小學生深刻體驗到了濕地的魅力。
各市地林草局組織開展多形式的專題宣傳活動,設置宣傳點發放濕地保護宣傳資料,向農牧民群眾宣講生態保護的法律法規。自治區林草局多次&&開展各類濕地自然保護地野生動物保護專項整治行動,加大濕地資源執法力度,不斷提高農牧民群眾的保護意識和法治意識,合力保護和激發濕地的生態價值。
群眾吃上“生態飯”——走上“綠富雙贏”路
在雅尼國家濕地公園,記者見到來自廣西的遊客蔡歡,“沒想到林芝有這麼一片豐富濕地,令我驚喜,我要去濕地裏拍越冬鳥類。”他説。與蔡歡不同的是,在爭相“打卡”留影的人群中,林芝市林芝鎮立定村村民白瑪喬也在拍照,與遊客不同,她拍的是動物行蹤、植被狀況,防止非法盜捕、違規採砂。作為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管護員白瑪喬對雅尼濕地公園變化看在眼裏。“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天翻地覆”。立定村靠近雅尼國家濕地公園。過去,這一帶植被稀疏,雨季過後,隨著水位下降,黃沙飛揚。“青稞田就在雅江邊,忙活一會兒,頭髮、鼻孔裏都是沙子。”白瑪喬回憶道。
近年來,我區實施了雅尼國家濕地公園保護與恢復工程,開展了濕地公園管理站、生態監測系統、景觀棧道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雅尼濕地植被恢復面積1839畝,大大改善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保護。
近年來,《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規劃(2008—2030年)》、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修復重點工程項目、中央財政草原生態保護恢復資金、自治區生態效益補償資金3.18億元,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監測等工程項目25項。
近年來,西藏通過實施濕地保護補償項目,聘請管護員開展重要濕地禁牧休牧等工作,既加大對沼澤、湖泊、河流等自然濕地管護力度,又實現農牧民增收。越來越多的“白瑪喬”在保護生態中增加了收入,吃上了“生態飯”、走上了致富路。
濕地資源豐富、濕地景觀獨特、濕地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得到了良好保護,西藏實現了城鄉人民共享優良濕地生態空間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