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我們相伴的這一年:引發危機還是帶來希望?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4年12月25日 09:20:26
中國青年報 | 2024年12月25日 09:20:26
原標題:與AI相伴這一年
正在加載

  無論是否關注,AI都正在深入我們的生活。

  一年多以前,人們還驚異於ChatGPT的橫空出世,如今,許多人已習慣於在工作生活中尋求人工智慧的輔助。一個更聰明的AI正無聲潛入手機軟體,使我們享用更精準的個性化推送、更高效的檢索功能或是更擬人的“客服”。伴隨ChatGPT宣佈集成蘋果智慧生態,在第一代iPhone誕生十幾年後,我們或將重新想象“智慧手機”的模樣。

  20世紀50年代,塑料以其極強的可塑性將各種材料融合在一起,如今,人工智慧也以其靈活的適應性融入各種硬體設備之中。我們或曾在馬路上無人駕駛的出租車、人們戴的智慧眼鏡、草坪上牽著電子狗的機器人中窺得一二。

  在大語言模型攫取公眾目光一年後,今年,人工智慧文生視頻模型Sora掀起了AI領域的又一波熱潮,AI的內容生産從文本擴展到了視頻。

  過去一年,AI生成的視頻大量涌現,人類時常被它的造物所騙。但這也為藝術創作者帶來了新的可能。已有導演用AI製作短片,中國的短劇行業率先形成全AI工作流的內容生産場景。人們期待,AI或將幫助“有才華的製作人將任何可能的創意變為現實”。

  但在部分AI研究者看來,Sora的時代價值遠不止于為創意人員提供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或將幫助AI更好地理解真實世界。

  一個近來令許多從業者憂慮的現狀是,AI大模型訓練或將面臨“數據撞墻”的瓶頸,大模型的進化速度未盡如人意,或是源於“現有大模型開發已經耗盡了網站、書籍和其他用於預訓練的公開文本”。甚至有行業研究預計,如果大語言模型保持現在的發展勢頭,預計在2028年左右,已有的數據儲量將被全部利用完。

  AI視頻生成模型或有助於解決問題。著名AI研究者李飛飛曾撰文表示,大語言模型或許需要進行“視覺轉向”。語言固然重要,“但人類理解和與世界互動的很大一部分能力是基於我們所看到的”。

  ChatGPT這樣的模型已經足夠聰明,但如果它不能像人類一樣“看到”這個世界,那它會缺失一些信息。而Sora可以通過視頻數據了解我們這個“充滿視覺信息的世界”,模擬人類的眼光去觀察、描繪和表現世界,這意味著AI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新的突破。

  今年AI領域的另一大技術突破來自9月發佈的OpenAI o1。有人認為,它或許“代表了人工智慧能力的新水平”。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曾在《思考,快與慢》中寫道,人類的思考方式分為直覺性的“快思考”,以及需要邏輯意識的“慢思考”。

  傳統的大模型就像是人類的“快思考”,即通過大量的計算資源和數據投入,讓AI通過“死記硬背”獲得快速反應的能力。“慢思考”曾被認為是人類的“專利”,而如今OpenAI o1則試圖讓AI在作答前“停下來思考”,在對問題進行分析、拆解、推理後作答,從而學習與人類相同的邏輯推理及深度思考能力。

  OpenAI o1在處理科學、編碼、數學及類似領域的複雜問題時表現出了更強的性能。幾個月前,大模型還分不出“13.8和13.11”哪個更大,但如今,OpenAI o1在物理、生物、化學問題的基準測試中,都全面超過了人類博士水平。

  AI算力的發展推動它幫助人類解決更多複雜問題。今年11月,Google DeepMind發佈報告提示,目前,在全球各地的實驗室中,正在醞釀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科學家使用人工智慧的情況正呈指數級增長。

  報告指出,過去半個世紀,全球科學勞動力顯著增長,但社會進步的腳步卻正在放緩。

  如今科學家在尋求突破時常見的阻礙來自規模和複雜性相關的挑戰,而AI可以彌補這一空缺。例如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創造的AlphaFold系統,可以直接預測出兩億個蛋白質結構。

  在AI所影響的眾多領域中,比爾·蓋茨認為,“醫學”與“教育”或許尤為關鍵。

  9月18日,馬斯克宣佈旗下腦機接口公司的新一代産品Blindsight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突破性設備認證”,在未來,這一技術有望幫助失明者恢復視力。

  過去一年,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也愈發成熟。在某些時候,AI算法對醫學影像診斷的準確性被認為超越人類醫生。例如,AI可以分析乳腺X光影像中的微小異常,大大提高早期乳腺癌的發現率。AI也可以根據患者的基因組數據、生活、病程等信息,為患者定制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在藥物研發領域,今年,英國藥物研發公司Exscientia利用AI技術,在短短幾個月內便從實驗室數據中篩選出藥物候選分子,而傳統方法通常需要幾年。

  在教育領域,AI則被期待能帶來根本性重塑。全球範圍內,AI相關的課程都在增加。智慧教育平臺為不同學生提供個性化輔導,同時也為教師提供教學輔助。“數字教師”在一些國家走上講臺,而人類教師則只作為維持現場秩序的助教。

  技術變革一直驅動著教育創新。部分教育改革者認為,人工智慧的高速發展,撼動了現代教育對於人的價值定位,要重新思考新環境下教育的變革方向。

  華東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吳冠軍在其新書《再見智人》中談到,在AI取代人類工作、知識更新迭代加快的當下,教育應向網絡狀結構的終身教育轉型,所有人都是“教-學”實踐的行動者,時時與網絡互動,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在AI加速深入人們生活的這一年,人類針對AI的倫理討論也更加激烈。

  擔憂當代教育無法適應AI時代時,一些勞動市場的崗位已然因AI的到來被逐漸淘汰。不知不覺,不需要下班的AI客服逐漸取代真人,電話AI銷售愈發真假難辨,商超裏的自助結賬機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廣告圖片和網絡文章是由AI生成。

  AI正在取代那些重復性、標準化且流程明確的工作。世界經濟論壇發佈《未來就業報告》稱,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預計將取代8500萬個工作崗位。但好消息是,報告同時預測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數據分析等領域將帶來9700萬個新崗位。

  18世紀的紡織廠剝奪了紡織工人的飯碗,同時也使7歲兒童能在廠內管理機器。樂觀者認為,AI對工作不只有替代的作用,通過提高生産率擴大經濟規模,技術進步可以為人類勞工提供新的轉型機遇。

  但這無法全然打消悲觀者的顧慮。今年,在人工智慧視頻生成模型為AI發展帶來新希望的同時,政客大量製作AI視頻拉動選票;一群創作者發現被AI侵犯版權;有女性的私人照片被合成色情圖片及視頻。

  今年,全球首例與AI相關的自殺案件在美國佛羅裏達州提起訴訟。一名少年在與Character.ai旗下的聊天機器人密切相處後自殺,他曾稱自己深深愛上了這名機器人,希望通過死亡與其共處同一世界。

  AI所引發的危機不僅囿于個人,同時也作用於地緣政治。今年11月,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C)發佈793頁的《2024年度報告》,其中有政策建議提到美國應開展“AI曼哈頓計劃”,致力於增強美國在AGI領域的競爭力,並特別強調中國作為主要競爭對手的威脅。在中國,2024年“人工智慧+”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標誌著人工智慧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2024年,美國加大了對中國AI技術的限制,特別是在高性能計算、芯片技術和半導體領域。歐盟通過引領全球人工智慧監管框架的制定,力圖在全球人工智慧治理中獲得主導地位。俄羅斯則將AI技術的中心落于軍事和網絡安全領域,試圖強化其大國地位。

  過去一年,人們或許正在與AI逐漸熟悉,並試探著與其相處。科技界常將AI與電力作比。本傑明·富蘭克林在18世紀發現了電,愛迪生在19世紀發明了電燈,又過了幾十年,電力才真正成為普及大眾的通用技術。

  如今的AI或許正處於“電燈時刻”,它將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技術本身的問題,而是一種更加宏觀、全方位的變革。曾任哈佛大學校長和美國財政部長的經濟學家勞倫斯·薩默斯説,從一項革命性技術轉化成普通大眾日常使用的工具,通常需要比人們希望的更長的時間,“但一旦開始,它們的發展速度會比你想象得更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裴思童

編輯:及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AI與我們相伴的這一年:引發危機還是帶來希望?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