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裡......”你有沒有想過,冬日在公園裏、河水邊“歇腳”的候鳥,它們從哪來,又要到哪去?
我國很多候鳥其實是“國際旅客”。北方常見的燕子——北京雨燕,每年秋天要經蒙古國進入新疆北部,然後向西進入中亞,再向南飛越紅海進入非洲,最終經過剛果盆地到達南非高原越冬,次年春天再返回我國。這趟旅程往返近三萬公里,途經37個國家。上海曾記錄到一隻綠頭鴨,它夏季從崇明東灘出發,穿越黃海抵達朝鮮,隨後越過中俄邊境來到黑龍江梧桐河區域,等到冬季又沿原路返回上海,堪稱“閱歷”豐富。
在我國,長距離跨國遷徙的鳥類還有很多。作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我國每年過境的候鳥佔全球的20%—25%,世界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4條經過中國。不同種類的候鳥們以俄羅斯、美國阿拉斯加和北極地區為起點,經過我國沿多條路線分別遷徙至東南亞、大洋洲、西亞、東非等地區越冬。
進行“馬拉松”式遷徙可不是候鳥的“愛好”,而是生存所迫。秋冬季節天氣寒冷,我國北方大多數植物或落葉或枯萎,昆蟲陸續鑽入地下,食物的匱乏讓候鳥必須飛往更為適宜的越冬地。候鳥遷徙的距離遠近不一,近的只有幾公里,遠的則要上萬公里。
很多候鳥會在遷徙途中停留和休息,這吸引了大批觀鳥愛好者。如果你喜歡長腿的水鳥,可以到淺水覆蓋的沼澤濕地看看。如果想要捕捉“小肥啾”——北長尾山雀等雀科候鳥的身影,最好尋找生長著茂盛灌木叢並有遮蔽物的水邊或林地。峭壁和洞穴是金雕等猛禽的越冬棲息地,南部臨海的紅樹林則是白鷺等南遷避寒候鳥的落腳點。
為了保證候鳥順利遷徙,目前我國已篩選出821處候鳥遷飛通道關鍵棲息地,通過生態修復對4條候鳥遷飛通道實現整體協同保護。到2030年,90%的候鳥關鍵棲息地將被納入有效保護範圍,人鳥和諧的理念將更加深入人心。讓我們與這些“冬日精靈”共享美好的大自然!
策劃 視頻 文案|杜安琪
編輯|闞純裕
配音|姚抒廷
編輯:邢斯馨責任編輯: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