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首次發射任務告捷,填補了我國沒有商業航天專屬發射場的空白。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的投運,將對我國的商業航天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商業航天企業又在進行怎樣的改變?一起去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看看。
在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記者見到了董事長楊天梁,他告訴記者,海南商發從開工起,各方就非常關注,尤其是商業火箭公司,很多都派駐了專人來和他們對接,希望他們能儘快投入使用,從開工到完成首次發射任務,他們只用了878天,這個速度在以前是無法想象的,而接下來,他們會迎來高密度的發射壓力。
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天梁:現在明年規劃的每個都要我多打,火箭公司,我們的能力到底有多大我也不知道,明年爭取一個工位要打到十幾發。
楊天梁告訴記者,為了盡可能多地滿足發射需求,他們從發射場設計之初就進行了很多的技術和模式的創新,以二號工位為例,採用“通用型”接口設計,針對不同火箭的發射需求,對設備加減組合,實現符合發射標準的條件。這些設計可以滿足近20個型號火箭的發射需求。
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天梁:針對新的商業航天需求,我們設計了一個通用發射臺,未來不管多大的火箭,直徑3.35米的,3.8米的,還是4.2米、4.5米的甚至5米的,建一個這樣的起落架,做一個小的臺子,到我這兒就可以發射。
楊天梁介紹,海南商發在建設上借鑒了很多傳統發射場的經驗,但是在運營模式上卻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商業”二字,必須要在可靠性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海南國際商業航天發射有限公司董事長 楊天梁:商業要賺錢,就要控製成本,將來大量發射不計成本是不可持續的,所以以後我們一定是要提高高密度,所以高密度不是一個口號,是本身發展必須要做的事。
商業航天需求井噴
仍存在巨大運力缺口
據介紹,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將迎來高密度發射。記者在調研時也了解到,目前,我國的發射需求呈現井噴式的增長,為什麼會出現高密度的發射需求?這些需求又來自哪呢?
記者來到了北京航天馭星科技有限公司,在測控大廳的屏幕上我們看到了基於開源信息匯總的太空中所有在軌衛星的軌道信息。在近地軌道上,運行最多的就是美國的星鏈衛星。
航天馭星副總裁 總師 曹夢:對,沒錯,空間的資源非常有限,這一塊後續的爭奪會越來越激烈,如果不儘快發射我們的衛星,很有可能別人就會發射他們的,然後我們的資源會越來越少。
曹夢介紹,由於太空軌道資源是有限的,無線電頻率也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因此目前全球對於低軌衛星的資源競爭非常激烈,英國、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都規劃了宏大的低軌互聯網衛星組網計劃。我國的千帆星座、星網也都在加速推進。
總臺央視記者 李寧:以千帆星座來舉例説明一下,目前在我們的頭頂有54顆千帆星座的低軌互聯網衛星,這是通過3次發射,以每箭18星的方式來完成的,而根據它的計劃,2030年底,要完成一萬五千顆衛星的組網,也就是説,按照現有一箭18星的發射規模,未來5年,僅千帆星座就需要七百多次發射,平均到每年,需要進行的發射次數超過150次。而我國目前發射次數最多的年份也沒有超過70次,這個巨大的運力缺口可想而知。
航天馭星副總裁 總師 曹夢:現在整個國內尤其是衛星互聯網這一塊,它對星座的部署需求,對整個運載火箭的運力提出了很高的一個需求。目前傳統的運載火箭,一個是價格昂貴,再一個就是整個發射週期、履約週期也滿足不了。
降低成本創新技術
企業積極應對市場需求
以往,火箭公司往往發愁的是沒有需求,而如今,面對低軌互聯網衛星大規模組網的需求,成本高昂、運力不足又成了亟待解決的難題,那麼,商業航天企業將如何來接住這“潑天的富貴”呢?
星河動力執行總裁 夏東坤:降成本幾個字,可能是我們每天連做夢都在想的一個問題。只有降了成本,整個産業的閉環的鏈條才能夠轉動轉起來,大家才都能獲得相應的發展。
夏東坤介紹,不管是可重復使用,還是對火箭運載效率提升的優化,目的都是要盡可能地去提高火箭生産效率,從而最終實現成本的降低。不僅僅是星河動力,在海南商發的附近,我們見到了正在建築工地的,另一家商業航天企業星際榮耀海南公司的董事長何光輝。
海南星際榮耀航天發射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何光輝:我們是7月底開工的,相當於總裝總測用的一個廠房,也包括以後回收火箭,回來後在這裡做檢測處理。
何光輝告訴記者,圍繞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他們已經投資了廠房,海上回動力系統試車臺,未來還要建設實驗中心,總投資預計超過10億元。
海南星際榮耀航天發射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何光輝:我自己建海上回收能力,建總裝總測、建動力系統試車的原因,整體還是希望把全鏈條發射環節的成本降下來。其實商業航天企業在這一塊競爭也很激烈,除了做成熟的火箭産品,還有一個你本質上是一個運輸企業,得保證服務後總成本受控。估計明年海南商發商業火箭市場應該有10發左右,到明年後年可能是翻倍,再後年可能更翻倍,可能後面幾年都是一個跳躍式的發展過程。
不僅僅是商業火箭公司,商業衛星公司也都在創新衛星製造技術,努力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
銀河航天聯合創始人 高千峰:針對衛星來講,大家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面向未來這種星座的建設,怎麼能夠去進一步提升效率,然後降低成本,比如6年前比的話,其中的一種衛星,現在已經實現接近批産的,當初可能是八九千萬,現在如果進入批量的話,可能做到一千萬出頭。
在一線調研的過程中,記者了解到,降成本已經成為中國航天當前全産業鏈上下游一起努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向,隨著各發射場建設的日趨完善,未來航天發射能力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耐心資本”積極佈局商業航天新賽道
市場需求有了,政策扶持也有,但是,在一線調研中,記者發現,我國商業航天正面臨高技術、高附加值産業普遍會遇到的問題,就是市場回報尚未充分顯現,許多企業短期內無法盈利,高度依賴融資。而另一方面,航天見效慢、投資大的特點也讓不少的社會資本望而卻步,這個問題又該如何破局呢?
哈爾曼是上海國盛集團副總裁,她告訴記者,上海國盛是國有資本運營平臺,她們主要投資戰略新興産業,以往他們只做財務性的投資,對企業的經營管理並沒有太多的參與,但這次投資商業火箭是一個例外,他們首次派出了高管進入。
上海國盛集團副總裁 哈爾曼:科研領域的人員,他們在科學研究領域是非常專長的,在商業化和市場化以及它在進程中怎樣分不同的階段與資本去對接,這些方面實事求是講,並不是非常擅長或者是有非常充分的經驗,我們派了高管進去,和他們一起共商共議,如何縮短它,實現商業化,實現賺錢這樣一個目標。
資本的加入,也讓傳統的研製模式有了很大的變化,趙志傑是長征十二號運載火箭的副總師,他告訴記者,在研製初期,他們就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調研,通過研究市場的需求和未來發展,從而確定火箭的技術性能。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趙志傑:要看市場的需求,包括能力的需求,成本的需求,經濟的需求,所以成本就作為一個主要的因素要考慮了。
在一線調研中,記者了解到,以往的航天研製的成本邏輯和商業航天已經完全不同,目前資本和航天研製模式正在進行打磨,希望能探索出一條更符合商業航天規律的路徑。
上海國盛集團副總裁 哈爾曼:在後續的過程中,對它的商業邏輯以及融資邏輯我們加以論證,長期資本、耐心資本就把最難的那一段時間走過去,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見商業上的效果,但是這一段路是必經之路,我們儘自己所能,首先是鋪路石鋪過去,第二是希望我們能成為一個加速器,把這一段艱辛的路儘量地縮短,待到這個項目有條件的時候,可以把社會資本對接進來。
(總臺央視記者 崔霞 李寧 陶嘉樹 吳天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