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年夏天我國多地遭遇極端天氣,引發了嚴重洪澇災害,部分地區的受災群眾家園被洪水沖毀,被迫轉移安置。幾個月時間過去了,現在已經是寒冬時節,受災地區的鄉親們情況如何?基本生活有沒有保障?有沒有搬入新居?能不能溫暖過冬?生産恢復得怎樣了?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焦點訪談》記者趕赴遼寧葫蘆島和湖南嶽陽進行探訪。
11月19日,遼寧葫蘆島市建昌縣養馬甸子鄉種植戶張勝的香菇大棚正在收穫時節,每天從夜裏開始採摘,等天亮趁著新鮮就拉到鄉里的市場上去賣。
對當地群眾生活影響很大的水災發生在三個月前的8月20日,那天建昌縣突降暴雨,用當地老百姓的話説是“半天下了一年的雨”,突如其來的洪水引發泥石流沖毀了全縣大面積的房屋、耕地和農業設施,養馬甸子鄉是全縣五個受洪災最嚴重的鄉鎮之一。
洪災後經測評,全縣有4295戶的房屋成為危房不能再居住。洪災發生在夏末的8月底,而到11月7日立冬時節東北地區的氣溫就會降到零攝氏度以下,受災群眾必須在立冬之前住進溫暖的新房。
11月19日這天晚上,記者來到在香菇大棚裏摘香菇的女工張麗華家。當時她家老房子被洪水沖毀,現在的新房是在推翻的老房子原址上重建的。
建新房按政策政府每戶補貼六萬八千元。張麗華家新房是自己設計的三居室,同時政府向建房戶每戶都贈送了電視、冰箱、洗衣機、燃氣灶、電飯煲等家電廚具“五件套”。
張麗華的父母年紀大身體都不太好,不能下地幹活,家裏靠張麗華到鄰村香菇大棚打工掙錢。
像張麗華家這樣災後原址重建房的,在建昌縣新建房中佔九成多。政府組成專門督查組,逐鄉逐村逐戶對新建房進行標準式核驗,確保重建住房的安全結構和供電等配套設施,提升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記者了解到,截止到11月3日上凍之前,建昌縣洪災損毀住房的4000多戶都建好新房。新房有的裝的是地暖,大部分裝的還是傳統熱炕,房裏暖意融融。
除了原址重建,另有少部分房屋和耕地都被沖毀,地質自然條件不再適宜原址居住的農戶都安置在集中居住點的統建房。養馬甸子鄉政府旁邊就是一個從山上搬遷下來14戶的集中居住點。11月16日,14戶人家選定吉利的日子,集體入住新房。這兩天,政府送的家電廚具“五件套”陸續搬進新家。
這個集中居住點緊挨著鄉里最大的香菇批發市場,家門口就能打工。選址目的就是讓易地搬遷的農民不僅有房住,還能就業。
在給受災群眾安置住房的同時,災後的生計問題也在緊急安排。建昌縣位於遼西深山,土地貧瘠且人均耕地面積很少。養馬甸子鄉近些年香菇種植産業發展迅速,香菇總産量佔到遼寧全省40%,但是這場百年不遇的洪水衝垮了農民們的經濟支柱。
遼寧葫蘆島市建昌縣養馬甸子鄉黨委書記姚玉會:“養馬甸子鄉一共17800多口人,其中10000人都在幹香菇,香菇種植大棚有將近3000個,進水的大棚將近1030個,倒塌的136個。在我們鄉香菇比糧食還重要,因為一年的收入,家家指望的就是香菇。”
種植戶張勝的20多個香菇大棚,已經種了菌正在培育中的菌棒一部分被沖走,剩下沒有沖走的深陷在污泥中。房子和耕地被沖毀,鄉親們忍著沒有哭,直到看到一片狼藉的香菇大棚,他們才破防了。
為搶救菌棒和大棚清淤,政府公務員和志願者一起趕赴災區。張勝家有幾個棚地勢比較高,菌棒受損不嚴重的都搶了出來,經過3個月,如今還趕上了今年的收穫季。
種植大棚戶有買保險的得到保險公司的賠付,縣裏為每個受災大棚補助10000元幫助恢復生産。經過多日搶險自救,建昌縣遭災的香菇大棚絕大部分都清理完成,重新置上了菌棒。
大棚恢復了生産,讓受災群眾之後半年的收入有了保障。而對群眾生命財産安全更長遠、更重要的保障則是水利設施。11月20日上午,記者見到水利工作人員在沖毀的河道裏對清淤工程進行監測。
遼寧葫蘆島市建昌縣委書記張祥波:“倉上河是入六股河的一條重要分支,這次‘8·20’水災六股河流域受災比較嚴重,河水外溢,溢出了河道,對兩側的設施農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河道的清淤疏浚任務極其繁重,有幾百萬立方米需要我們把它清出去,來保障河道的通暢。”
遼西地區顯著的特點是十年九旱,這次洪災也損毀了建昌縣大部分水利設施。在維修、重建水利設施的同時,縣里正在加緊提升全縣水利工程的防洪、防汛等級,做好防範工作科學規劃、高標準謀劃是當下災後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
張祥波:“我們想利用冬季把項目包裝好、規劃好、設計好,資金爭取到位,然後抓緊施工,在明年的主汛期來臨之前,把這些項目認認真真實施好,爭取讓建昌的老百姓明年能夠安全度汛。”
對於建昌縣這樣的受災地區,災後恢復主要還是以原址重建為主,涉及搬遷的是少數,而在今年有些受災地區,必須整體搬遷,需要重建家園。這些地區重建工作進展如何呢?
11月21日,湖南省華容縣正在緊張施工,規劃建成14棟360套安置房,用於安置華容縣遭受7月5日洪災的受災群眾,如今工程有三分之二已經封頂。正在搬磚的陳志軍常年在建築工地打工,這個項目開工便在這裡上班。雖然他蓋過不少樓房,但這一次卻格外不同,因為他參與建造的這些樓房將是他和鄉親們的新家。
陳志軍家住華容縣團洲垸,7月5日長江流域汛期洞庭湖大堤決口,團洲垸有47平方公里的面積被淹,受災房屋4519棟,其中倒塌401棟。當時陳志軍家的積水接近房樑。
團洲垸是洞庭湖區24個重點蓄洪堤垸,一線防洪大堤20.8公里,被稱為“湖南第一險”。1996年,團洲垸大堤曾被洪水撕開,寬達460多米,全垸內一片汪洋。1996年至今28年間,這裡發生超警以上洪水15次,防汛工作任務重、險點多、投入大。如今再次發生洪災後,為徹底解決垸內數千群眾的安全居住問題,湖南省決定團洲全鄉集體搬遷到安全區,並第一時間啟動集中安置小區建設。安置小區建成前,團洲垸內倒房戶和房屋嚴重損壞的村民或集中居住在臨時安置點或投親靠友。
華容團洲鄉敬老院就是一個臨時安置點,在這裡安置的大部分是受災的高齡老人,記者趕到時他們正吃午飯,一桌子葷素搭配的營養餐符合老人的胃口,記者見到這裡提供多種口味的食堂菜單,還有專為老人配備的醫療設施。家人經常來看望他們,還帶他們去看正在建設的安置小區。
目前,團洲垸內水、電、路、氣、訊等各項基礎設施已基本恢復,田裏的秋冬農作物也已完成補種。對於那些不再年輕、技能缺乏,外出不好找工作的受災群眾,政府安排本地就業,比如陳志軍種完冬小麥,就依照指揮部介紹跟同鄉們到安置小區工地打工。
湖南華容團洲垸救災及災後重建工作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張大宏:“第一期安置房360套,我們定了一個時間就是12月26日,第一批要入住,第二批大概是明年元月六日入住,春節之前這360戶要全部入住。第二期我們現在已經正式開建了,想明年的4月1日之前,所有的遷建居民選擇集中安置都要入住。”
最新消息,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在組織各地摸排冬春救助需求的基礎上,11月26日,會同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向遼寧、湖南調撥取暖爐、防寒服、棉被等6.2萬件中央救災物資,支持地方做好恢復重建期間受災群眾冬春救助工作,保障鄉親們溫暖過冬。同時隨著農業生産復耕復種的開展,災區的土地也已經重新變得生機勃勃。勤勞的災區鄉親們正在努力勞作,為未來的豐收播種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