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提問
孩子今年讀小學,比較調皮,有時候會在學校裏和同班同學發生衝突,作為家長,我該如何處理孩子間的矛盾?
專家觀點
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教學主任張蕾:這個話題在學校裏很常見,同學之間在交往過程中一定會有小衝突。有的家長告訴孩子要第一時間告訴老師,雖然求助大人會得到幫助,但也容易讓孩子對成年人産生依賴,無法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的家長告訴孩子別和這樣的同學做朋友,教孩子規避危險也沒問題,但更多時候沒有思考,我的孩子為什麼會和其他同學發生衝突?有的家長直接告訴孩子打回去,雖然孩子具備反擊勇氣,但是真的打回去,孩子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還有個別家長就用一句簡簡單單的“沒事”來敷衍孩子,久而久之孩子遇到問題也不再會和家長交流了。其實這些諸多方法都沒有很好地幫孩子解決交往問題和遇到問題怎樣處理。作為教師又是家長,我認為家長們可以有以下幾種做法。
一是不給標準答案。遇到這樣的問題,作為家長可以先不給孩子任何標準答案,而是問問孩子當時選擇了怎樣的應對方式,詢問孩子當時你是怎樣應對的。然後説你今天情緒控制得很好,媽媽表揚一下你。此時一定要給孩子安慰和鼓勵,先幫助他從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
二是正確引導解難題。家長可以繼續詢問,你當時為什麼沒有還手或者還嘴?有沒有告訴老師?家長可以聽聽孩子這樣選擇的理由,然後告訴孩子可能會有哪些好處和壞處,會産生什麼結果,引導孩子自己思考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你會怎樣做。這樣做的目的是,要給孩子樹立堅強的內心和自立的精神,引導孩子自行判斷選擇,尋找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
三是對欺負人的同學大聲表明態度。如果孩子真有受欺負的現象,那麼家長要教孩子用語言表明態度,一定是大聲喊出來或者説出來,聲音越高越好,讓對方知道你不是好欺負的。在家裏的時候可以模擬這樣的場景,讓孩子進行練習,鼓勵孩子養成社會技能。
四是日常交往中使用小方法。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用一些語言引導孩子,特別是在家或者公園玩的時候,家長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孩子,給孩子做出示範,當孩子自己在外面遇到問題時,也不會手足無措,或者做出不理智的行為。比如在公園玩,家長可以採用鼓勵性語言,比如“你去問問他們能不能讓給你玩啊。”或者這樣告訴小朋友“我們已經等了很久了,你們玩了這麼長時間,是不是輪到我們玩了?”
校內發生小衝突不可怕,關鍵是家長要在平時教給孩子方法,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就不慌亂了。
文/北青報記者 張月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