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植成,國之富也。”森林和草原對國家生態安全具有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林草興則生態興。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森林覆蓋率超過25%,森林蓄積量超過200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居世界首位,成為全球增綠最多的國家。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重要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生態保障,也是集水庫、糧庫、錢庫、碳庫于一身的大寶庫。從1981年的12%,到如今的超過25%,持續增厚的“綠色家底”,不斷築牢我國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後勁。
植樹造林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崇高事業。河北塞罕壩,過去“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地,如今已是百萬畝人工林海;山西右玉,通過70多年堅持不懈植樹造林,不毛之地變成塞上綠洲;“三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祖國北疆綠色長城更加牢固……從實施重點生態工程,到開展全民義務植樹,種下一棵棵樹、守護一片片綠,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生態根基更加穩固。
植樹造林既要大規模,也要高質量。我國堅持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充分考慮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適地適樹、適時適法,種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堅持系統觀念,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同時,全面推行林長制,加強對林草資源的管護,守住來之不易的生態成果。
越來越多的綠色,繪就綠富同興的美麗畫卷。綠化祖國要擴綠、興綠、護綠並舉。興綠,就是要注重質量效益,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聯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10年前,以大、小興安嶺為主的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數萬名林業工人“挂鋸停斧”,從“砍樹人”變成“護樹人”。茫茫林海休養生息,綠色經濟蓬勃發展,如今林區人吃上“生態飯”,實現了“不砍一棵樹,照樣能致富”,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
林草産業是綠色富民産業。雲南大理將“小核桃”做成“大産業”,綜合産值180多億元,帶動37萬農戶就近就業增收;廣西岑溪打造林下養殖古典雞全産業鏈,年收入超3億元……截至2023年底,我國林草産業總産值超過9萬億元,形成了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等4個年産值超萬億的支柱産業,成為全球主要林産品的最大貿易、生産和消費大國。
提升森林等生態系統的質量,還能帶來強大的固碳能力。目前,全國林草年碳匯量超過12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居世界首位,為開展碳匯交易提供了有利條件。福建三明將樂縣白蓮鎮墈厚村,一條用賣碳匯掙的錢所修的公路,讓山上毛竹能及時、便捷地運出,成為借綠生金的生動縮影。從制發全國首張林業碳票並實現跨區域交易,到拓展“碳匯+會議碳中和”等應用場景,三明林業碳匯交易金額已達3000萬元。
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背景下,我國實現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多年“雙增長”。持之以恒科學開展國土綠化,堅持保護優先、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群眾的生態獲得感、發展幸福感將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更加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