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科學技術普及法修訂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增設專章促進科普活動。如今全社會對科普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在北京,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走上了科普講臺,不少正在求學的研究生也變身“小老師”,科研團隊參與到課後服務環節開發科普課程,孩子們的科普課堂越來越有趣。
下課後“小老師”仍被團團圍住
上課鈴聲響起,中國科學院大學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研究生焦志超抱着“百寶箱”,走上了石景山區紅旗小學的講臺。研究生學習期間,幾乎每週,焦志超都要抽時間走出實驗室,走進中小學校園。
色彩絢麗的電離子魔幻球,被手觸摸後,就會發出彩色的電弧;裝有稀有氣體的“光劍”,像霓虹燈般閃爍,動動手,就能控制它閃光的長度和位置;小小的三棱鏡,能在孩子們的頭頂挂起一道彩虹……“為什麼稀有氣體會發光?”“老師你是怎麼控制光的?”在孩子們眼裏,從這個“百寶箱”裏取出的所有物品都有“魔法”。
“我們的科普課程和學校裏的學科教育不一樣,學習一門學科要從基礎開始逐漸深入,而對我來説,這節課的第一要務是讓孩子們覺得科學很好玩,讓他們喜歡聽、聽得進去。”焦志超説,為了給孩子們帶來流暢的課程體驗,他已經打磨了多年。“我第一次接觸科普是在深圳的一座科普場館,現在課堂上用到的一些小實驗,就是在那裏做科普工作時積累下來的。”
在焦志超的帶動下,課堂熱鬧起來。當他需要實驗小助手時,孩子們都把小手舉得高高的,希望自己被幸運選中。40分鐘的課程結束,孩子們意猶未盡,下課後仍有不少孩子圍住他,主動請教問題。
“這是我覺得最有成就感的時刻。”焦志超説,在科普課堂上,孩子們的反饋是最直接的激勵,讓他備受鼓舞。每一個科普小實驗都會在孩子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未來的某一天,可能生根發芽。和焦志超一樣,在國科大,很多在校生都積極投身科普,預計今年他們將開展萬餘場科普報告。
植物學博士講述科學家故事
“有誰想成為科學家嗎?”在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附屬方家衚同小學,科普作家、中國科學院植物學博士史軍的這句開場白,引得學生積極回應。
袁隆平培育雜交水稻、屠呦呦發明青蒿素、鐘楊在青藏高原收集種子……史軍為孩子們講述了這3位與植物打交道的科學家,在科研道路上艱辛拼搏的故事。
雜交水稻的難點在於,水稻雌雄同花且自花授粉,要實現雜交,就必須排除雄蕊這個干擾因素,這也是當年袁隆平長期攻關的難題。方家衚同小學的學生劉旻皓平時就對植物特別感興趣,在課堂上,她積極與史軍互動,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用基因編輯技術,消除水稻的雄蕊基因,或者乾脆把雄蕊都摘掉。”這個小朋友提出的觀點,與科研人員曾經提出的建議不謀而合。不過,摘除雄蕊的工作量太大,最終科研人員沒有取得成功。直到袁隆平尋找到珍貴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雜交水稻才終於被成功培育。
史軍説,他之所以把科學家的故事帶到校園中,就是想讓孩子們真實地感受科學家們為什麼值得被人們尊敬。“孩子腦海中想象的科學,和科研人員真正從事的工作是有出入的。其實,很多科研人員研究的就是我們身邊的事兒,他們在工作中同樣會遇到困難,但通過堅持不懈地研究,就可能峰迴路轉、柳暗花明。”
史軍的這堂課,傳遞的內容正是本市2024年“科學家精神照亮未來”校園行動要傳達的理念。今年,很多“大專家”走進小學校,講述科學家精神,傳遞科普知識。
課後服務課按年級由淺入深
高校的科研力量也正在走進中小學。近一年多來,北京城市學院教育學部組建的“耕耘社”,發揮教育學專長,整合生物、物理、化學等多學科和勞動教育,設計了一套科技農業校本課程體系,為順義區多所小學提供課後服務。
在順義區張鎮中心小學校,孩子們的課後服務時間有6個農耕主題課程可供學習。“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我們特別引入了互動和動手操作的內容,這堂課不僅承載了科普教育,還包括了勞動、歷史等多學科的內容。”北京城市學院教育學部副主任石煥霞舉例説,木質鼓風機的機械原理簡單,小學生也能很快掌握,對於有餘力的學生,團隊還可以拓展課程的深度,讓他們進一步思考這類裝置是否有改進的空間。
同樣的一節課,在不同年級開設時,志願者講解的內容也有所不同。“比如種子系列的課程,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説,能區分我們帶來的12類種子即可,但對高年級學生,我們就要展開講解種子的根莖葉分別是怎樣發育的。”石煥霞説,這些知識點需要根據各年級的教材、課標進行適應性調整。
石煥霞在開發科普課程的過程中,對科普教育也有了更深的思考。“科普教育絕對不是一件獨立的工作,在課程設計上要符合孩子們的實際需求。我們的小老師團隊也都是年輕人,在科普的道路上,他們和孩子們共同成長。”本報記者 劉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