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保護與防控,減少野生動物“肇事”

來源:科技日報 | 2024年11月21日 11:39:15
科技日報 | 2024年11月21日 11:39:15
原標題:平衡保護與防控,減少野生動物“肇事”
正在加載

  11月18日,黑龍江七台河市勃利縣長太村發生老虎進村事件,引發了人們對野生動物傷人的討論。而在此前,野豬也引發了類似的關注。頻繁出現的野豬“肇事”新聞,讓人們思考,如何科學防控野豬致害,又該如何平衡保護與防控的關係。

  野豬致害並不鮮見

  此次進村傷人的老虎疑似東北虎,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龍江省林草局表示,隨著生態環境持續向好,黑龍江省各地東北虎出現頻次逐漸增多,應做好其防範與保護工作。

  而頻繁“肇事”的野豬,其“身份”幾經更迭。2000年,野豬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但在2023年6月,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佈新調整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野豬被調出該名錄。

  根據國家林草局在今年1月披露的數據,野豬數量達200萬頭,已不存在生存威脅。中國動物學會行為學分會副理事長、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李忠秋團隊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野豬的頻繁活動。

  “我們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後山布設了5台紅外相機,監測那裏的野生動物行為學特徵。結果我們每月都能監測到野豬,而且它們全年都會出現。”李忠秋説。

  江蘇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站一位負責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江蘇監測到的野豬大約一萬隻,野豬致害發生地區集中在江蘇的丘陵地區,例如南京市江寧、玄武等區,以及鎮江市句容市、丹徒區、潤州區,無錫市宜興市,常州市溧陽市等地。

  野豬致害在全國並不鮮見。中國林科院自然保護地研究所所長金崑指出,目前全國有26個省(區、市)857個縣區存在野豬致害的情況,但各地的情況不同。野豬致害在農村主要是破壞農作物、藥材林果等,在城鄉接合部主要是威脅當地群眾正常的生産生活秩序,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財産安全構成威脅。

  野豬氾濫原因何在?“最近15—20年,隨著我國森林、植被、動物保護舉措的完善,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植食性動物越來越多,它們為肉食性動物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野豬的食性廣泛,既吃植物也吃動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很強。”李忠秋説,長期以來,野豬被列入《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其捕殺受到嚴格限制,再加上它們在人類活動密集區缺乏虎、豹、豺、狼等天敵的制約,野豬種群數量增長較快。

  科學監控野豬軌跡

  當野豬不可避免地闖入人類生活區域,我們該如何對待這些不速之客?

  首先是對其進行監測。採訪中,多位專家介紹,目前,業內主流的野豬監測手段為紅外相機監測、無人機熱成像監測和野外踏查。基於這些手段提取的數據,可以為決策機構調控野豬的種群結構提供參考。

  野豬種群調控依據在我國有章可循。《防控野豬危害工作技術要點》顯示,根據我國南北方自然條件差異,建議在南方丘陵地帶種群密度按2隻/平方公里的標準控制;對北方地區,種群密度按1隻/平方公里的標準控制。具體獵捕量應在調查掌握上述區域野豬種群實際密度的基礎上核算。

  抵禦野豬來襲,學者們也在因地制宜探索解決方案。“人與野豬的衝突主要在於農作物。”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與自然保護地學院副教授劉丙萬告訴記者,為了保護農作物,他曾帶領學生在吉林省琿春市春化鎮開展野豬農田危害的防控。他們在野豬進入農田的路上,播放東北虎的聲音、布設東北虎的糞便,一定程度上幫助農戶在防控範圍內驅離了野豬。

  目前,國內多地都在積極探索野豬致害防控策略。例如,江西省研發野豬電子限制器設備和野豬自動獵捕遠程監測管理系統;福建省將野豬防護設施列入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推廣修建幹壕溝、金屬圍網、圍墻等物理隔離措施;陜西省統籌建設脈衝電圍欄、阻隔柵欄、植被隔離帶等隔離防護設施以及配置紅外感應、影響聯動影像預警設備。

  金崑説,為防控野豬致害,各地招募了專業的護農狩獵隊伍。這些隊伍經過專業的培訓、安全教育後,才能依法依規對致害的野豬進行捕獵。“狩獵隊伍不能到自然保護區獵捕,也不能在禁獵區和禁獵期獵捕。”他説。

  數據共享改善防控

  在開展野豬致害防控的同時,我們該如何平衡其與生態保護之間的關係?南京農業大學動物學實驗師包浩然建議,可以在農田旁建設防護網,在縣道旁建立野生動物的遷徙廊道,為它們留出一定的生態空間,也可以在高鐵沿線布設防控野生動物的護欄。

  李忠秋建議,在野豬常出現的區域,避免堆放垃圾,並告知路人禁止投喂野豬,與野豬保持安全距離;而在農村,則可以在農田附近設置紅外報警燈。

  “雖然野豬已經被調出了《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對野豬任意捕殺。”江蘇省林科院生態所正高級工程師丁晶晶説,狩獵者捕獵野豬雖已不需要再辦理《狩獵證》,但依然需要專業人士在各地規定的非禁獵時間和範圍內狩獵。

  在李忠秋看來,野豬的生態價值不能被忽視。“在生態系統食物鏈中,野豬是虎豹豺狼的重要食物來源。另外,野豬的活動範圍大,它們奔跑過程中會裹挾許多植物的種子,這些種子在野豬拱地的過程中,會落到土壤裏,帶來當地植物的更新。野豬也可以為其他動物提供新的食物和棲息場所,它們拱地中翻出的昆蟲,為鳥提供了新的食物來源。而這些坑在雨後會形成一個個水坑,又會吸引猴子、鳥來喝水,黑熊來洗澡……”

  李忠秋認為,想平衡野豬致害防控與生態保護的關係,要充分了解區域內野豬的年齡結構、種群結構、年均增長率等數據,以判斷野豬的種群是否穩定。

  這與劉丙萬的想法不謀而合。劉丙萬認為,目前國內用於監測野豬活動的紅外相機覆蓋面、監測頻率還有待提高,監測數據也基本散落在高校院所的科研團隊或者各個省的主管部門。此外,全國的野生動物普查週期很長。他建議整合全國的野生動物種群數據,並將這些數據開放共享,用於野生動物科研和管理,最大限度發揮這些監測數據的作用。

  記者 金 鳳

編輯:劉京京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平衡保護與防控,減少野生動物“肇事”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