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據國家醫保局公眾號消息,CT、磁共振、X光是大家看病住院最熟悉的檢查項目,“檢查多、檢查貴、檢查重復”也是群眾反映集中的問題。近日,國家醫保局印發放射檢查類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統一整合規範現行放射檢查項目,讓放射檢查項目立項更清楚、收費更明白,也將推動放射檢查價格趨於合理。
放射檢查立項的分類邏輯更清晰
放射檢查類立項指南統籌考慮不同項目在成像技術、部位難度、對比劑引入等維度的差異,分類整合,層層遞進設立項目。首先按成像技術分為X線成像、計算機體層(CT)成像、磁共振成像、單光子/正電子顯像等類別;其次,在計算機體層(CT)成像、磁共振成像中根據是否引入對比劑、是否形成動態圖像等,設立平掃、增強、灌注成像等項目;最後對於血管等檢查難度較高部位單獨立項,在考慮項目兼容性同時,體現特殊部位的特殊難度。需要説明的是,磁共振是利用磁場和電波來生成人體內部圖像的檢查技術,不具備放射性,但主要在醫院放射科開展,基於分類慣例,在放射檢查類項目中一併給予規範。
收費立項堅持以檢查效果為導向
在放射檢查項目中,檢查設備差異是繞不開的話題。以CT平掃為例,隨著技術發展,CT設備排數已經從16排、64排逐步提高到128排、256排等。通俗來説,檢查設備排數越多,掃描結果也就“切得越薄”,呈現更加清晰的成像效果。與此同時,這也帶來了更高的設備價格和醫療機構更多的收費立項訴求,部分地區根據排數增多,疊加收費,造成了新一代設備檢查價格降不下去,老一代設備檢查價格“降了白降”。
為減少價格項目與檢查設備綁定,立項指南堅持服務産出導向的基本原則,立項不再緊跟設備參數走,而是跟著檢查效果走,將關注點聚焦在檢查精度上,普通CT檢查不再按排數確定收費標準,而是對掃描層厚<2mm的“薄層掃描”設立加收項,在滿足臨床檢查收費需求的同時,根據服務産出體現設備迭代後在檢查精度方面的差異。
促進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技術進入臨床應用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AI)的發展,人工智慧技術與醫學影像的結合成為近年醫療領域的重要發展趨勢。例如,人工智慧技術基於大量歷史病例的學習,能夠輔助醫生快速識別肺部CT圖像,識別出小結節,甚至是微小結節,有助於提高醫生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
目前,人工智慧技術在臨床實踐中一定程度上起到輔助診斷或提高效率的作用,但還無法替代醫師診斷,在尚無獨立的醫療服務産出、輔助診斷質量效用難以確定的情況下,在已收取診斷相應項目檢查費用後,不宜單就人工智慧輔助診斷再向患者額外收費。對此,為支持人工智慧輔助診斷進入臨床應用,又防止額外增加患者負擔,立項指南在放射檢查類主項目下統一安排“人工智慧輔助診斷”的擴展項,也就是説醫院利用人工智慧進行輔助診斷的,執行與主項目相同的價格水平,但不與主項目重復收費,體現了以醫療服務産出為導向的價格政策取向,與其他行業一樣,也體現了人工智慧技術在提質增效方面的功能定位,而非增加成本的作用。
雲影像助力檢查結果互認
近些年,隨著存儲手段進步,保存查閱檢查結果不再依賴實體膠片,通過檢查結果上傳“醫保雲”等方式,個人可以在手機端免費獲取,同行和醫保部門可以在雲端直接調取,這種觀念已深入人心。立項指南吸收部分地方實踐經驗,將數字影像處理、上傳與雲存儲納入放射檢查的價格構成,也就是説,檢查結果上傳至雲端,實現患者可通過便捷方式閱讀本人檢查資料、同行可跨地區跨機構調閱檢查資料、醫保部門可核查已上傳的檢查資料,是檢查行為的完整體現,是醫保部門開展檢查的重要依據,也是同行跨地區跨機構調閱,形成檢查結果共享互認的基礎條件。如醫療機構無法做到檢查影像雲存儲的,就需要減收一定費用。可以大膽預想的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隨著共享觀念的不斷深入,如果一項檢查檢驗結果不可上傳、不可共享、不可核查,可能會大幅貶值,甚至被醫保拒付。雲影像在價格項目中予以明確,將促進醫療機構補齊雲影像服務供給短板,助力跨地區跨醫院的檢查結果共享互認。
此外,立項指南統一將實體膠片從項目價格構成中剝離,由患者按需選購,實體膠片實行零差價銷售,不捆綁收費。過去,一些地方將實體膠片的費用打包在檢查項目的價格中,患者在交檢查費時已支付了膠片費用,打印了往往也用不上。隨著數字影像技術的進步,影像信息的存、傳、閱已可以脫離實體膠片。江蘇等省份率先將實體膠片與檢查價格解綁,患者需要膠片就付費,不需要就不付費,有些醫院還貼心地把掃碼付費的功能設置在自助打印設備上,把選擇權完全交到患者自己手上。
市場公平競爭為放射檢查打開降價空間
過去,我國大型設備檢查市場大多被少數廠商佔有,定價權牢牢控制在少數廠商中,項目價格中設備折舊費用佔比達到30-50%,這也成為醫療機構高定價的主要原因。近年隨著更多企業進入這個領域,檢查設備整體研發水平進步,市場競爭更為充分,採購價格呈下降趨勢,由千萬元級下降到百萬元級,不僅給醫療機構提供了更多質優價宜的選擇,也為檢查價格回歸合理提供有力支撐。
國家醫保局將指導各省加快對接落實放射檢查類價格項目立項指南,在制定省級基準價格時關注大型檢查設備真實採購價格下降趨勢,合理下調放射檢查服務價格水平,促進檢查結果互認,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鼓勵通過提供更多技術性醫療服務獲得增量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