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上市公司30多家 它如何讓成果從“書架”到“貨架”?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 | 2024年11月19日 10:56:56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 | 2024年11月19日 10:56:56
原標題:
正在加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鼓勵和規範發展新型研發機構”。什麼是新型研發機構?它和傳統研發機構有哪些不同?總台中國之聲記者近日走進全國首家新型研發機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

  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把自己描述為“四不像”,既是大學又不完全像大學,既是科研機構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既是企業又不完全像企業,既是事業單位又不完全像事業單位。乍一聽,這還真有些“新奇”。但就是這樣一個聽起來“新奇”的研發機構已經累計孵化企業3000多家,培養上市公司30多家。從“書架”到“貨架”,它是怎麼做到的?它“四不像”的特點在其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大樓內的海洋氫能研發中心,鄺允正帶領研發團隊進行海水電解制氫的實驗。在十幾公里外的媽灣電廠,以他們研發的海水制氫裝備為主體而建成的制氫加氫一體站,佔據6個集裝箱的位置,成為電廠最顯眼、最前沿的設施。

  鄺允:我們用海水制出來氫氣,就可以直接給港口的一些像物流車去加氫,他們以後就不再燒油了,就用氫氣去驅動。

  鄺允感慨,三年前,這項技術還和他一起待在大學的實驗室裏,如今,已經從實驗樣品變成應用産品。如果沒有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的助力,根本無法在這麼短時間內完成這樣的跨越。

  2021年,為打造氫能應用場景,深圳能源集團找到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希望能有一支科研團隊提供技術支撐。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仁辰記得,當時,正好還在大學搞研究的鄺允團隊找到他們,希望能將海水制氫技術孵化成産品,三方一拍即合。於是,由鄺允帶領的海洋氫能研發中心當年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成立。

  劉仁辰:央國企來出題,我們來組織技術團隊或者是早期的高科技公司一起合作來答題,這個和我們傳統意義上高校的橫向項目,其實從目標、最後的結果以及中間的組織過程還是有非常多的不同,這可以説是一種開放式創新的模式,這個也是我們來進行成果轉化非常重要的工作。

  央企出資,研究院搭建平臺,研發目標明確,鄺允團隊幹勁十足。

  鄺允:我們做科研的就有兩大夢想:一個是知識成果上書架,另外一個就是技術成果上貨架。在這裡我們也有一些新的技術産生,也有一些新的知識産權,包括一些論文發表,這個就是上書架的。同時我們在這裡研發的新技術能夠真正服務於産業,上了貨架,所以在清華研究院這個平臺上,我覺得還是能夠最大地發揮科研人員的價值的。

  鄺允口中的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平臺?用劉仁辰院長的話説,它是基礎研究到商業化的一座橋梁,把技術從“書架”搬上“貨架”。1996年,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成立時,國內沒有這樣的機構,技術成果轉化缺少可實現的路徑。

  劉仁辰:高校科研團隊不是為了工程化,不是為了怎麼把這個技術變成一個樣品,然後變成一個産品,變成老百姓每天能遇到的或者我們在工業生産裏面會需要用到的商品。高校只是完成了最前面一段的工作,而企業完成的是産品怎麼變成商品這個階段的工作。中間有一段它在社會功能上來講是相對比較缺乏的,特別是在二三十年以前,那時候沒有風險投資,沒有高科技的初創企業,因此就産生了這種新型科研機構,填補了這種空白。

  承擔的功能不同,體制機制自然就要創新。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形式上是事業單位,但不定行政級別,不定編制,經費自理,實行企業化管理。研究院將自己描述為“四不像”。

  劉仁辰:這個不是一開始設計出來的,説我要搞一個單位搞成“四不像”,其實是在探索中慢慢摸索出來的。因為政府很多資源更方便到事業單位裏面去支持公共資源的搭建。但是你得相對更貼近市場,因為你解決的是技術怎麼去轉化,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力的問題。但是我如果是一個企業的話,根本任務是為了盈利,我就想怎麼多多地掙錢,這就削弱了我對社會服務做一些長期重要但是不那麼賺錢的事兒的功能。所以我既是企業,我又不能完全像企業。我是個科研機構,因為我做的事情必須得有科研屬性,完全應用式的研發,工程化的放大。這兩段工作在高校它是沒有隊伍和功能去完成的,就需要在新型科研機構有這一塊的研發功能,所以我是一個科研機構,完成的是成果轉化。

  科研屬性是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的底色。研究院麾下有170多個研發中心和實驗室,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數字經濟、能源新技術與雙碳、新材料、生命健康、先進製造、安全環保等新興産業領域。研發中心的建設採用“研發中心或實驗室+産業化公司”同步組建模式,成果考核由市場效益衡量。劉仁辰表示,研發人員也沒有“鐵飯碗”,用市場化的薪酬機制吸引高端創新人才,並且在全國先行先試由研發團隊分享技術股權,管理團隊合法持有股權的模式。

  劉仁辰:我們産生的科研成果,70%是要獎勵給科研團隊的,這樣他們才會有足夠多的動力去把原來可能需要一年幹的活,現在半年就能完成。

  如果説基礎研究的突破是實現0到1的過程,那麼一項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就是1到100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人才、資金、研發空間、産業對接、政策等等,少一樣都不行。劉仁辰形容,就像養育一個呱呱墜地的孩子成長為一個成年人,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就是“養育者”。

  劉仁辰:它需要人,需要科研條件,需要錢,需要空間,需要商業資源,也需要政府的關心和支持。這些如果是一個團隊獨自地去面對,它就需要和不同的群體打交道,對於一個初創團隊在人員和資源特別是經驗比較有限的情況下,還是非常有挑戰的一個事情。如果在研究院這個平臺上,它會有一站式的服務和支持,這樣就會大大提高它活下來的可能性,也大大加快了它發展的速度,提高了它的成功率。

  清研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從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土生土長”的孩子。2014年,在研究院麾下的實驗室孕育了10年的一種全新污水處理技術已經成熟,等待接受市場的檢驗。清研環境研究院副院長王思琦説,當時研發團隊對自己的技術信心滿滿。

  王思琦:傳統的技術就是説微生物把污水處理之後,還要把水分離,分離的結構需要佔領污水處理廠40%的佔地。我們現在就把反應和分離疊加在一起,可以節省40%的佔地,然後裏邊處理污水的微生物可以自己回流,不需要外加動力回流了,所以運行成本上也是可以降低的。也就是説我們可以省佔地、省投資、省運營成本。

  按照以往的思路,研發團隊去外面找一家公司合作,將他們的技術做成産品,投入應用即可,可他們卻屢屢碰壁。

  王思琦:你是一個科研人員,老想著我這技術好,真正的一些工程應用方面可能不夠週全。別人説你們這個技術還是很新,我們沒有碰到過不知道怎麼用,會有所顧慮。研究者人員的身份去推廣,嘗試了多種方式都不行。當時院長説你們就自己出來自己幹。

  然而,科學家辦公司,欠缺的還很多。此時,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給予父母般的支持。劉仁辰説,沒有錢就給錢,沒有商務經驗就傳授商務經驗。

  劉仁辰:沒有接受過系統性的公司具體怎麼去管理、怎麼去創業這些工商教育,因此我們就給它來進行培訓,一些企業管理、工商的這種培訓,這是解決他的人和團隊上面的問題。我們的風險投資的團隊也對這個項目進行了早期的投資,在社會資本認為還是風險很高,不願意投資的時候,我們就給它投了一筆錢。

  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的支持下,以這項污水處理技術為主的清研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該技術逐漸在深圳社區、景區、農村等地應用,效果顯著。2015年,深圳市提出消除黑臭水體的目標,清研環境的應用前景更為廣闊。也是在這股東風下,2022年清研環境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從公司成立到上市,僅用了7年多的時間。

  研究院將公司上市視作長大成人的標誌之一。這個角度而言,清研環境是成長迅速的代表。不過,大多數孵化企業長到上市至少經歷10年以上,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有這個耐心。力合微電子便是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劉鯤:我們2002年成立,一直攻克用於物聯網連接和通信的基礎底層技術,包括協議,包括核心芯片……

  二十一世紀初,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瞄準了一個新領域——物聯網,院裏將芯片研究人才劉鯤從國外引進,拿真金白銀支持他成立力合微電子公司,專注于電力線通信技術和芯片研發,為物聯網、智慧家居等提供穩定可靠的“最後1公里”通信連接和智慧設備接入。儘管當時研究院成立並不久,影響力遠不如現在,但劉鯤被這種新型研發機構所吸引。

  劉鯤:除了一些研發實驗室之外,還有一種開放、包容、創新的方式來支撐科技的一些佈局,科技的産業發展。它的特點就在於它不僅僅是資本投資,相當於是一個科技佈局,核心技術方向不光看重現在,還看重未來。在這種模式下,這種氛圍下,對創業團隊它也給予了非常充分的信任,充分的包容,獨立地去發展這個公司,信任的力量我覺得比其他的支持都重要。

  信任不是空談。前期研發階段,研究院默默支持,為團隊提供專心科研的環境。直到2010年,也就是成立8年後,公司才實現了盈利。

  劉鯤:高科技領域特別是芯片領域,它的研發投入確實有時候風險蠻大的,在這個領域,在電力線通信領域、PLC芯片領域,確實需要一個比較長的發展週期,需要耐心資本,研究院從一開始公司創立作為原始的創始人股東一直陪伴。

  如今,我們大部分家庭使用的智慧電表、智慧家居系統裏面的芯片都來自力合微電子。科創板開市後不久,2020年7月,力合微電子登陸上交所科創板,成為深圳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以及PLC通信領域第一家登陸科創板的高科技公司。長大成人的這18年間,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不遺餘力地支持著力合微電子。

  與政府對接、給資本支持、跟産業聯結……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給科研人員架起從實驗室到市場這座橋梁的同時,更充分鼓勵研發團隊培養自我造血的能力。

  劉仁辰:我們主要的投資階段都是在這些早期的領域,也就是説在風險最高的時候,我們給他投第一筆錢、第二筆錢,後續會有其他的社會資本來接力持續的投入。我們會持續地來探索機制體制的創新,以及産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的建設,不斷地優化我們成果轉化的專業化服務,我們認為這個服務應該走向更專業化、更體系化,更標準化。

  孵化企業3000多家,上市公司30多家……成立近30年,特別是近十多年來,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成績斐然。近年來,我國新型研發機構規模不斷擴大,研發投入強度持續加大。截至目前,各地企業類型、事業單位類型、社會服務機構類型等新型研發機構達到2000多家,對推動科研機構改革探索、擴大高能級技術供給、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打造國家競爭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編輯:陳詩文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培養上市公司30多家 它如何讓成果從“書架”到“貨架”?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