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訪談:護航候鳥遷徙路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11月17日 21:32:03
央視網 | 2024年11月17日 21:32:03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候鳥是自然界中的“空中旅行者”,它們的命運與地球的健康息息相關。每年,地球上有數十億隻候鳥要進行洲際遷徙。而在全球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4條途經中國。候鳥們要在中國停下來,歇一歇,然後再接著往前飛。年復一年,候鳥去了又來,所到之處便是一道風景。但是,有時候成群結隊而來的候鳥也會給當地帶來一些困擾,造成一些人和鳥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棲息地環境的變化又會威脅到候鳥的生存。怎麼來化解這些困擾,更好保護候鳥呢?

  每年全球9條候鳥遷徙路線中,有4條途經中國,分別為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中亞遷飛通道、西亞—東非遷飛通道以及西太平洋遷飛通道。借由這些通道,春季從3月初至5月中旬,秋季從9月初到11月下旬,有超過800種、數千萬隻候鳥途經中國進行能量補給或棲息越冬。

  位於吉林省的莫莫格濕地處在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的重要通道上,每年吸引了超過10萬隻候鳥在此停歇。今年,共計7000余只珍稀鶴類,包括白鶴、灰鶴、白頭鶴、白枕鶴等翩翩而至,它們的到來為這片濕地增添了無限生機與活力。

  不過這些每年都會準時到來的鳥兒,曾經也給當地人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幾年前,毛印華在這裡租了75公頃地種水稻,但是因為候鳥路過要去稻田裏覓食,給他帶來了不小的損失。毛印華那時候想了很多辦法趕鳥,包括放鞭炮。

  吉林白城市鎮賚縣建平鄉麗華家庭農場負責人毛印華:“早晨六點多鐘,我就到地裏來了,放二踢腳把手指頭都崩了。”

  因為趕鳥,毛印華損失了三節指骨,可以説代價慘重。誰能想到,幾年後,毛印華已經是吉林白城護飛隊的成員,專職保護遷徙來的鳥兒們。這樣的轉變,離不開當地政府所做的工作。針對鳥兒們給種植作物帶來破壞的情況,當地經過調研,出臺了詳細的解決方案,保護群眾利益。受損群眾可以直接向林草部門反映情況,工作人員會帶領農業專家、發展和改革局價格中心工作人員到現場進行研判,並給出賠償方案。

  受損者能得到賠償,鳥兒們在村民眼中不再是破壞者。同時通過不斷宣傳,愛鳥的理念也逐漸深入人心。這其中,一群來自民間、堅持用心愛鳥護鳥的志願者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有一個當地老百姓都很熟悉的人,大家親切地稱他為“鳥叔”。

  潘晟昱十幾年來拍攝了大量候鳥的生動照片,不斷傳播護鳥愛鳥理念。2018年他組建了護飛隊,招募願意一起參與護鳥行動的志願者,深入濕地巡護、救助候鳥和其他野生動物,同時也深入社區、學校、公園等地開展宣教活動。如今護飛隊已經有500名隊員,來自各行各業。

  現在,當地百姓真心願意參與到護鳥行動中來,以愛鳥護鳥為自豪。如今毛印華的兒子兒媳小兩口也加入了護飛隊。年輕人對先進設備更為熟悉,他們特地在鳥群集中棲息的區域安裝上了無線監控設備。

  像吉林白城一樣,在這個候鳥遷徙季,沿途各地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愛鳥、護鳥。在深圳,為預防鳥類誤撞上大樓玻璃幕墻,專家團隊進行調研,發現間距不超過5cm×5cm的波點貼紙,既不影響人的視線,也可以讓鳥兒“看見”玻璃,經過改造,現在鳥撞玻璃幕墻事件已經大幅減少。在湖南藍山的市政廣場,高桿射燈連續5年,在遷徙高峰期的晚八點半準時熄燈,因為過亮的高空燈光會影響候鳥夜間遷徙時的視線。而在湖南雲冰山景區的西峰嶺,4個多月前,一座總高度150米、價值2000萬元的風機被拆除並實施生態復綠,因為它産生的氣流和噪聲會對遷徙的鳥類造成干擾。所有這些,既是對候鳥的愛護、對生命的尊重,也是生態文明理念在各地落地生根的見證。

  愛鳥、護鳥需要人們的耐心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同時也需要綜合施策、系統化的治理和保護。近年來,我國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加強鳥類棲息地和遷徙停歇地保護、加強科學研究、強化執法力度等行動,保證了鳥類種群資源狀況總體向好,也使瀕危鳥類數量穩中有升,鳥類保護工作成效顯著。

  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乃至全球候鳥重要的越冬地、停歇地之一。隨著冬季的到來,來自西伯利亞的越冬候鳥陸續抵達這裡。在這段時間,清點候鳥的種類和數量是保護區管理站的站員周鈺淮和同事們的日常工作,他們打趣説自己在做“鳥口普查”。

  “鳥口普查”是一個技術活,每年飛到洞庭湖的鳥類近40萬隻,在這些龐大的鳥群中分辨不同鳥類是第一步。周鈺淮去年才加入這個工作,自嘲是“菜鳥”的他總得帶著鳥類識別手冊,遇到不認識的鳥,就要和圖冊比對。另外,“鳥口普查”也是一項體力活,採桑湖管理站是保護區核心站點,200多公里的沿湖岸堤需要周鈺淮他們每天巡護觀測三次。成群結隊的鳥兒不斷移動變化,所以統計數量也非常需要耐心和經驗。

  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採桑湖管理站工作人員周鈺淮:“大型涉禽類鳥比較容易分辨,可以非常細緻地一隻一隻去數,但是像鴨子類、雁鴨類的,它們都是一大群一起棲息生活。我會把鏡頭分為幾個小部分,比如説分成10個區域,把一個區域數完是100隻,這10個區域就是1000隻。”

  如此細緻地蒐集這些數據是為了給上一級的鳥類監測數據平臺提供基礎數據。在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鳥類監測數據平臺上,5個保護站每天觀測到的候鳥種類數量、分佈區域、群落結構等信息,通過像周鈺淮這樣的巡護觀測隊員記錄上傳後,平臺就能夠實時顯示匯總信息。

  這些數據可以反映鳥類的生存和活動狀態,為護鳥工作提供支持,同時也可以為當地生態保護工作提供依據。

  湖南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宋玉成:“鳥類是環境質量的一個重要指示標誌,種類和數量的多與少能夠直接反映環境質量的好與壞。保護區根據多年的鳥類監測,來反映保護區不同區域環境質量的變化,來指導濕地修復等各方面工作。”

  小西湖濕地是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域之一,過去這裡曾聚集了數萬隻各類候鳥棲息越冬。近年來,因為受持續的高溫乾旱氣候和水文變化迅速的影響,這裡的濕地陸續出現旱化龜裂、枯水期退水過快等現象,萬隻各類候鳥棲息越冬的盛況不再。

  為了讓遷徙的候鳥食物有保障,相關部門根據候鳥觀測的記錄數據,分析研判,確定了濕地保護修復的地塊和範圍,並專門修建了保水的堤壩。同時,保護區和科研院所合作,在通過保水子堤形成的子湖泊中種植苦草、菹草等沉水植物,以恢復濕地的生物多樣性,為不同種類候鳥創造多樣化的棲息環境。

  如今,修復後的小西湖濕地水草豐美、魚蝦豐富,前來棲息的候鳥種類數量也明顯增多。今年4月,兩隻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飛到湖區築巢繁殖,給這裡的工作人員帶來了巨大的驚喜。

  周鈺淮:“這種遷徙的鳥類一般都在北方,這一次東方白鸛來保護區進行築巢行為我感到非常驚喜,以前從來沒有過。我覺得每天巡護是有意義的,我也很期待今年能在這裡遇到更多新朋友。”

  不僅有新朋友,也有熟悉的老朋友。去年,一隻南遷至鄱陽湖越冬棲息的白鶴“小雪”,因為受傷被人們救助,得到了許多人關注。當時,它還只是一隻孤身小鶴,但經歷了漫漫成長路,今年它已經長成了獨當一面的“大哥”,帶領守護小夥伴們一起遷徙,並且有了自己的伴侶。

  作為自然界的信使,候鳥在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生物多樣性上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跨越山川湖海而來的候鳥,不僅讓我們看到了參差多態的自然之美,更提醒我們要珍惜與大自然的和諧共生。保護候鳥就是守護我們共同的未來。近年來,我國加大了鳥類保護力度。“要觀鳥,不要關鳥”,愛鳥、護鳥的人越來越多,鳥類生存環境越來越好。讓我們一起來守護候鳥的遷徙路,讓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和諧畫面永駐人間。

編輯:林濤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焦點訪談:護航候鳥遷徙路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