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生育是人生與家庭之大,也是社會與國家之要。為了提高生育率,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人口問題,逐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2022年,國家衛健委等17部門出臺指導意見,推出20項具體措施,落實生育支持政策。10月28日,國家又發佈了《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生育支持政策牽涉到千家萬戶,那麼這次出臺的措施將給育齡家庭帶來哪些新的支持?
10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推動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的若干措施》,圍繞強化生育服務支持,加強育幼服務體系建設,強化教育、住房、就業等支持措施,營造生育友好社會氛圍這四個方面,提出了13條生育支持措施。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支振鋒:“第一,強調系統謀劃和部門協同,人口和生育是社會綜合性、系統性的工程,有國務院層面的這樣一個文件,把國家、把社會各方面的資源統籌和協同起來,形成更好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第二,生育的痛點、難點和堵點,生育、養育、教育,尤其是女性的職業發展,圍繞這些發力。”
生育是人生與家庭之大,更是社會與國家之要。但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年齡結構變化,我國面臨老齡化和少子化的雙重壓力。
我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3。總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對夫婦生育的子女數,國際上通常以2.1作為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説,考慮到死亡風險後,平均每對夫婦大約需要生育2.1個孩子才能讓出生和死亡逐漸趨於均衡。而總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條“高度敏感警戒線”,一旦降至1.5以下,就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必須警惕。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如果總和生育率低於1.5,會使人口的生育水平在低生育率陷阱出不來,會惡性循環,內在的它會自我強化,直接導致出生人口數不抵死亡人口數,人口負增長,1.3其實已經卡在比較低的水平線上了,長期發展下去會影響國家安全。”
為了避免掉入“低生育率陷阱”,近年來我國著眼於人口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變化,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法律和政策。但仍有一些育齡人口“不想生、不敢生、不願生”,那麼是什麼導致育齡人口生育意願不高呢?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有不少年輕人是在擔心生育帶來的經濟壓力。
為了鼓勵生育,國家一直在積極出臺各種政策,降低生育成本,為育齡家庭減負。2022年1月,我國已開始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2023年將標準從每個子女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在這次新出臺的13條具體支持生育舉措中,又首次提出建立生育補貼制度。
支振鋒:“建立這樣的制度,就要把它制度化和規範化,就變成了各級政府的一項義務,需要在財政裏對這個問題做出特殊的安排,為群眾生育子女提供相應的補貼,這是要拿出真金白銀了。”
科學的政策來自於實踐的探索。在這次提出建立生育補貼制度之前,一些省市已開始探索如何科學、合理地發放生育補貼。2021年,四川攀枝花市在全國率先出臺育兒補貼金政策,目前已有23個省份在不同層級探索實施生育補貼制度,家住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的張女士就是受益者之一。張女士一家要養育兩個孩子,每月育兒開支是家裏消費的大頭,這讓她和丈夫感到壓力不小。
今年,當地出臺了十八條生育支持措施,其中就包括給當地孕婦發放孕期檢查補助、分娩補助,以及給養育3歲以下幼童的家庭發放育兒補貼。5個月前剛生完第二個孩子的張女士就享受到了這個的新政策。
張女士申請的各項補貼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元,雖然並不能覆蓋全部育兒支出,但也能緩解一些壓力。而讓張女士感到溫暖的,不僅有這些實在的經濟補貼,還有護理假這一暖心的制度設計。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各省份普遍設立60天以上的延長産假,15天左右的配偶陪産假以及5—20天的父母育兒假,各地産假均延長至158天以上。在這次新出臺的生育支持文件中,再次強調將完善生育休假制度,保障法律法規規定的産假、生育獎勵假、陪産假、育兒假等生育假期落實到位,引導各地對生育假進行更加科學的配置。
支振鋒:“生育假有一個配置給媽媽還是給爸爸的問題,傳統上總是配置給媽媽,這就導致媽媽的職業發展遇到困境,現在我們在考慮生育假能不能更科學配置,把家庭、企業和國家之間的負擔更科學化、更優化。”
這次發佈的生育支持政策綜合考慮了婚嫁、生育、養育、教育中的各個痛點,提出了一系列支持舉措。其中包括大家關心的擴大生育環節的醫保報銷範圍和惠及人群。在養育上,提出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破解0—3歲幼童的看護難題。
一個家庭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每一個階段女性都要付出不少的時間和精力。有些女性因為生育職業發展受到影響,有的還不得不放棄工作。一些用人單位考慮到勞動力成本,不願意錄用尚未生育的女性就業者。而這些現象,也影響了女性的生育意願。
如何平衡生育和職業發展成了困擾很多女性的難題,徐亞璐就是其中之一。6年前,徐亞璐在一家公司當項目經理,頻繁出差、加班是她的工作常態。有了孩子後,她無法再繼續過去高強度的工作,權衡再三,她決定換個崗位。
兩年前,她所在的中山市政府開始大力推行便於育齡婦女照顧兒童的彈性工作方式——“媽媽崗”。在這種新就業模式中,員工隨時請假,甚至居家辦公,耽誤的工作只要自己找時間補上就好,這讓員工更大地兼顧了就業和家庭。
而為了激發企業設立“媽媽崗”的積極性,當地政府對符合條件的“媽媽崗”的用人單位,實行每月300元/人的社會保險補貼和100元/人的崗位補貼,降低企業用人成本。除此之外,當地政府還組織職業培訓機構和行業協會進入企業開展公益性技能培訓,提升“媽媽崗”員工的職業技能,更好地完成工作。
而這些政策也促成了企業和“媽媽崗”員工的雙向奔赴。2022年,徐亞璐看到一家企業設立了“媽媽崗”趕緊報了名。她應聘的是人事經理,雖然缺少相關崗位的工作經驗,但考慮到徐亞璐之前做過項目經理,企業還是錄用了她。
今年,“媽媽崗”政策再升級,由過去只針對有育兒需求的婦女,擴展到有育兒需求家庭的成員,這讓不少年輕的爸爸也可以彈性工作,分擔育兒壓力。目前,中山市已累計備案企業超520家,備案崗位2.4萬個,發放“媽媽崗”就業補貼近1200萬元,實現高質量就業超5100人。受益於這一政策,徐亞璐找到了育兒和事業的平衡點,今年又果斷生了二胎。
“媽媽崗”的就業模式探索出一條平衡育兒需求和職業發展的兩全之法,也為我們探索建立生育友好型社會提出了新思路。
這次新出臺的文件中,也將“強化職工權益保障,鼓勵用人單位結合實際採取彈性上下班、居家辦公等方式,營造家庭友好型工作環境”作為一條支持舉措,這既是對地方有益探索的借鑒,也是對困擾年輕人的生育痛點的回應,是真正的需求側改革。
宋健:“了解你的需求,回答你的困擾,再加以引導,這個過程不是管理,一定是社會治理,甚至是柔性治理,就是讓年輕人浸潤在友好型的工作環境、友好型的社會環境裏,把國家的利益和個人的利益、家庭的利益結合起來,慢慢地體會到婚姻和生育背後的價值。”
新出臺的生育支持政策聚焦家庭育兒方面的痛點難點,提出了13條具體的生育支持舉措,這不僅完善了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將進一步推動建立覆蓋全人群、全生命週期的人口服務體系,也為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是著眼長遠發展的一項重要政策。希望通過這些政策的實施,能形成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社會狀態,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促進願意生、生得起、養得好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