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我們都是一家人”

來源:工人日報 | 2024年10月19日 10:31:35
工人日報 | 2024年10月19日 10:31:35
原標題:【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我們都是一家人”
正在加載

  從南向北,秋天的新疆,樹葉由綠色轉為金黃,一片好風光。近日,《工人日報》記者跟隨“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採訪團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走進塔城市阿西爾達斡爾民族鄉庫爾托別村。

  走在庫爾托別村嶄新的柏油路上,看著規整的綠化帶,讓人很難想象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鐘平説的“20年前,村裏人吃水靠天,沒有一口井”是怎樣的情景。

  原來,鐘平剛上任時,村裏賬上沒錢,想盡辦法發展集體經濟後,一有“收成”,他就力主打一口水井。當清澈甘甜的井水順著管道流入每戶人家後,告別喝河水的村民,就此凝聚成了“一家人”,世代居住的村莊,也迎來了巨大變化。

  “吃水不忘挖井人”,正如庫爾托別村的那口井,在新疆蓬勃發展之時,各族群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共娛共樂、共事共業、共居共學,將一首首“團結歌”唱遍天山南北。

  “有幾個石榴,這家就有幾個民族”

  國慶假期前夕,住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的阿尼帕·阿力馬洪,開始操心怎樣安排放假回家的孩子們。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阿尼帕和丈夫共同養育了19個孩子,其中有10個和他們非親非故,來自不同民族。

  “我們都是一家人,不分親不親生。”阿尼帕·阿力馬洪親生的長女卡麗曼·阿比包説,“哥哥姐姐妹妹成家分散在新疆各地,每逢節假日都會回到媽媽身邊。”

  同樣,國慶前夕,塔城市新城街道哈爾墩社區的居民沙勒克江·依明家小院裏早早站滿了人,大家身著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各民族服飾,將手中的小國旗緊緊貼近心臟,在嘹亮的國歌聲中,一同注視嶄新的五星紅旗升上湛藍的天空,迎風飛揚。

  “看到五星紅旗就踏實、自豪,像看到了自己的媽媽一樣。”78歲的沙勒克江·依明精氣神十足,“我會讓兒女們像拿接力棒一樣,讓五星紅旗永遠飄揚在這個小院。”據統計,就在這個小院,15年間,他升起過168面國旗,累計升旗973次,共有32萬人次參加。

  哈爾墩社區是由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回族等14個民族共聚組成,共有1510戶居民,少數民族總人口占比66.69%。

  “在塔城,多民族家庭有很多,我們每家每戶門口的牌子上都有一個刻著石榴的牌子,有幾個石榴,這家就有幾個民族。”哈爾墩社區居民馬蘭説。在她家裏就有6個民族,“誰的節日我們都過,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相處得非常融洽。”

  勤勞雙手寫下致富經

  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溫宿縣金華新村深處,一股濃郁的咖啡香味吸引了不少人駐足,研磨、萃取、調配,只見26歲的阿米娜木·吐尼亞孜雙手輪番交替,一杯熱騰騰的咖啡新鮮出爐。“相比于大學學習的服裝設計,我更喜歡沖泡咖啡的香味。”她説。

  阿米娜木·吐尼亞孜所住的金華新村位於阿克蘇市和溫宿縣之間,因發展需要,在2012年全村整體搬遷異地重建。新村新房新氣象,但村集體土地卻有限,“新村也會變老,儘管我們引進了3家企業,但村集體的收入仍不高,得想辦法把村裏建設得更好。”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礦局駐村工作隊副隊長李雲鵬説。

  2022年,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金華新村迎來了發展轉機,一家企業借助溫宿縣125.9萬畝林果規模和産業基礎,以金華新村3.25萬畝為切口落地了新疆第一個鄉村振興實踐陣地——“方宿·沃意拉”林果文化産業主題村。

  該項目由阿克蘇知潤鄉村發展有限公司、溫宿縣水美之鄉資源管理有限公司合資經營,將村裏原本空余的民房被修建成了集休閒、娛樂、餐飲為一體的會客陣地,吸引全國各地林果産業全鏈條企業前來投資興業。而這裡有一半職工是當地居民。

  “我們每年會對返鄉大學生、本村村民進行技能培訓,一些原本在家的婦女成了咖啡師、茶藝師、插花師等等。”主題村負責人鐘曼元説,去年,通過項目的有效運營,金華新村實現了35萬元的分紅,實現了百姓的多元收益。

  從土地中走出的富餘勞動力並沒有因此而停下腳步,他們在不同的領域發揮著自己的才能:76歲的國家級蒙古刺繡非遺傳承人米代,憑著一針一線,在縣城開了蒙古族服裝店;40歲的徐生將自家地承包給合作社,學了水電工,入職企業成了一名職工;30多歲的馬福成在口岸運卸貨物,為自家農産品銷售尋找著渠道……雙手動起來,政策用起來,新疆各族群眾的日子也富了起來。

  石榴花開別樣紅

  “又一次相逢,相逢在歌聲裏,從素不相識成為好兄弟,從不相識成為好姐妹……”新疆庫爾勒市朝陽街道團結小區內,由9種樂器演奏而成的《石榴花開別樣紅》打動了不少居民,他們攜手同行、並肩起舞,將閒暇時光填滿甜蜜的回憶。

  “我以前是拉二胡的,入團後跟著維吾爾族團員學習了艾捷克。”團結社區“石榴籽藝術團”團員龔國平説,“你聽,艾捷克的音調更輕快、熱情。”

  少許幾個音符後,熱瓦普、都塔爾、彈布爾、小提琴和音而奏,看似並不搭的樂器,卻彈奏出美妙的一曲熱情似火的《新疆是個好地方》。

  從花甲老人到青春少年,各民族間文化的交流交融往往是“雙向奔赴”。

  在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依麻木鎮國家通用語言小學內,五年級的伊力亞爾·伊斯馬伊力指尖快速撩撥古箏琴弦,一首《滄海一聲笑》迎面襲來。

  “我已經學習古箏兩個月了,很喜歡彈奏,它的音色很美。”儘管學習時間不長,但伊力亞爾·伊斯馬伊力的努力讓他在一眾孩子中脫穎而出。這所學校裏,古箏、圍棋、書法、朗誦、二胡、安塞腰鼓等傳統文化走進了孩子們的課堂。

  聽著孩子們朗朗讀書聲,校長庫爾班·尼亞孜感慨道:“我希望我的孩子們學好國家通用語言和中華文化,走出小鎮,去擁抱外面的世界。”

編輯:郭倩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我們都是一家人”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