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秦嶺腳下,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內,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寶級青銅器何尊前停下腳步,久久注視。
何尊銘文有“宅茲中國”一詞,是迄今為止“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
習近平總書記感慨:“中華文明五千年,還要進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闡釋它的內涵和精神,宣傳好其中蘊含的偉大智慧,從而讓大家更加尊崇熱愛,增強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
△2024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省寶雞市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考察。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始終吸引著總書記關注的目光,激發著總書記深沉的思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
2023年10月,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一年來,習近平文化思想展現出強大的真理力量,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堅定的文化自信
甘肅天水,地處秦隴要塞,有“羲皇故里”之稱。伏羲廟與麥積山石窟,是這裡的兩處重要文化遺産。
伏羲廟裏唐槐宋柏、古樹新芽的年輪,仰觀天象、俯察地理的典故,“與天地準”“開天立極”的古匾,結網制器、建屋養畜的創造,都凝結著難以磨滅的民族情感歸屬,成為連接古今、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考察時叮囑:“要進一步研考中華文明,將寶貴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好,讓祖先的智慧和創造永勵後人,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自十六國後秦始,麥積山石窟的營造,歷十余朝而不斷。總書記走進這座“東方雕塑陳列館”時,感慨道:“看了這些文明之光、藝術之光,我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019年8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嘉峪關關城,登上城樓察看關城整體面貌,聽取河西走廊長城、關隘歷史文化情況介紹。
從岳麓書院到嘉峪關長城、從三蘇祠到大運河、從安陽殷墟到交河故城,習近平總書記最關心的“就是中華文明歷經滄桑留下的最寶貴的東西”。這是弦歌不輟的根,是文化自信的源。
2012年,習近平同志擔任黨的十八大報告起草組組長,“文化自信”首次寫入黨代會報告。隨後習近平總書記將“文化自信”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並多次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的奇跡,也是我們自信的底氣。”
△2024年10月2日,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的“唐潮”系列沉浸式錶演。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堅定的文化自信、強烈的歷史擔當,把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項歷史性工程、戰略性工程來抓,引領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印發,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增強文化自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深厚的文化之基、自信之源,為我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
宏闊的歷史視野
水脈連著文脈。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新中國成立75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黃河,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黨的十八大以來,一次次追溯中華文明的根脈,一回回看母親河的治理與保護,總書記指出:“只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才能真正實現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
△2024年9月,遊客在黃河壺口瀑布景區遊覽。
黃河流域的滄桑之變,是新時代歷史性成就、歷史性變革的一個側面。
“75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國發生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招待會上這樣説道。
△2024年9月30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招待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招待會併發表重要講話。
我們黨為何能夠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夠領導人民完成中國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艱巨任務?總書記強調,根本在於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並不斷結合新的實際推進理論創新,使黨掌握了強大的真理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歷來注重以寬廣深厚的歷史視野洞察發展大勢。
“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並最終紮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2019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闡釋道。
“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立足波瀾壯闊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國共産黨的百年奮鬥歷程,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第二個結合”,深刻指出:“‘第二個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
習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堅持“兩個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創新發展的思想結晶,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新境界。
深遠的戰略考量
首都北京,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從鼓樓向南遠望,古今交融、氣勢恢宏,一幅中華文明傳承與賡續的歷史畫卷次第展開。
△全長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上,分佈有鐘鼓樓、景山、故宮等15處遺産構成要素。
7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十六屆世界遺産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此次申遺成功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産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切實提高遺産保護能力和水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脈,賦予了鮮明的文化內涵。
△2024年8月25日,遊客在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博物館參觀。
十年前的春天,習近平主席出訪歐洲,在法國巴黎談及拿破侖的“中國睡獅論”時説:“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
一年前的春天,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為如何喚醒‘睡獅’、實現民族復興這個重大歷史課題所給出的答案,是選擇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
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於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從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的文明歷史中汲取智慧,創造性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大理念、重大主張,為推動人類現代化進程、促進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正確精神指引。
△當地時間2024年2月4日,克羅地亞克拉皮納,薩格勒布大學孔子學院舉辦一系列活動,迎接中國農曆龍年春節。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習近平文化思想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全面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展現出了強大偉力。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全國各族人民正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時政微觀察》近期內容>>
總監製丨閆帥南 王姍姍
監製丨耿志民
製片人丨興來 寧黎黎
執筆丨楊彩雲
視覺丨江雨航
審校丨張亞楠 程昱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