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脈潤新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火”起來了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10月06日 00:41:47
央視網 | 2024年10月06日 00:41:47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近些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了、“火”起來了!很多博物館人山人海,文博類節目也是爆款頻出。今年,傳統文化又有新的爆發點。在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山西,古建旅遊火爆的程度前所未有!到底有多火?我們先去人山人海的現場看看。

山西文旅火爆出圈 古建築成為新熱點

國慶期間,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紛紛涌入山西朔州市應縣,只為一睹這座千年木塔的風采。應縣木塔作為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以其精湛的建築工藝、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著眾多遊客的目光。

據了解,國慶假期前五天應縣木塔景區共接待遊客191813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了128.66%。

在忻州市佛光寺景區,遊客們或漫步在古老的殿宇之間,欣賞著唐代建築的雄渾大氣;或靜靜聆聽導遊講述佛光寺的傳奇故事;或駐足凝視那些歷經歲月洗禮的古跡,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

由於遊客量激增,佛光寺景區取消週一閉館日。

山西隰縣小西天景區以精美絕倫的懸塑藝術聞名遐邇。小西天景區的大雄寶殿內,1900多尊層層疊疊的彩塑作品,從最大的3米到最小的拇指大小,每一尊都精雕細琢、栩栩如生,被譽為“中國懸塑藝術博物館”。小西天景區面積並不大,核心景點大雄寶殿僅有169.6平方米,但這小小的一座寶殿每天都能吸引數千人前來參觀,高峰時甚至達到上萬人。遊客量激增也給這個突然爆火的小縣城帶來了考驗。

隰縣副縣長呂學惠稱:“我們增加了停車場,停車位由原來的100個增加到現在的將近500個,全縣組織了300名志願者分別在景區的出口、入口、大殿處輪流值守,為遊客提供引導服務。”

此外,今年山西省還新開放了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運城福勝寺、臨汾汾城古建築群等文物保護單位都迎來了大量遊客。

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副院長安海稱:“我們現在還在對文物古建築進行調查研究,隨著古建文物保護完成以及具備基本開放條件的,大部分都會對社會公眾開放。”

地上文物看山西 國保數量全國第一

“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的地上文物多到什麼程度呢?我們來看一組數字。山西現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居全國第一;現存古建築28027處,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古建518處,佔全國的80%以上;全國僅存的3座唐代完整木構古建築均在山西。我們再來看看這些文物有多美。除了剛剛短片中提到的屹立千年的應縣木塔、懸塑滿堂的小西天;在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5.9萬尊佛像已經注視這片大地1500年的歲月;在恒山翠屏峰,歷經無數風雨的懸空寺至今仍高懸在峭壁上。唐代李白讚其“壯觀”,明代徐霞客稱其“天下巨觀”。自古以來,山西古建驚艷了一代代人。今年,他們集體再次火爆出圈。

山西隰縣:導遊供不應求 景點辦起培訓班

歷朝歷代積澱下來的精美古建、寶貴文物,造就了山西發展文旅的先天優勢。如何讓遊客們有一個良好的遊覽體驗,期待地來、滿意地走。尤其在遊客量高位運轉時,更是對當地的一種考驗。以我們剛才提到的山西隰縣的小西天景區為例,這個景區的火爆不僅讓更多朋友認識了這個不太常見的隰字,更是讓導遊都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高峰時,這裡一天會迎來上萬名遊客,而景區負責講解的導遊數量卻沒辦法一下子增多,原本的12名導遊遠遠不夠。如何迅速解決導遊不足的問題?我們去小西天景區看看。

帶上遊客、爬上山梯、穿過庭院,站在明清時期精美懸塑藝術的腳下,郭穎熟練地為遊客們講解著小西天懸塑作品的精美工藝、歷史文化和匠心傳承。然而一個多月前,她還是一位教育部門的實習人員。她的轉型起源於小西天景區組織的一個夜間導遊培訓班。從今年暑期開始,小西天景區客流猛增,急需專業講解員,當地決定組織一個夜間導遊培訓班。

隰縣副縣長呂學惠稱:“讓大家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學到最精華的東西,除了講原來的懸塑故事,後來我們把彩繪和懸塑藝術、工匠精神這些都提煉到一定高度,然後讓我們的導遊進行集中講解和學習。”

郭穎報名參加了培訓班,和她一同報名的還有幾十名來自不同行業的人員。經過初步培訓,他們成為實習導遊,白天工作,下班就來培訓班學習。

經過考核,有20個人從夜間導遊培訓班順利畢業,成功上崗。他們從實習導遊進階成普通導遊,同時向著金牌導遊努力。

山西重點監測景區遊客量同比增長超五成

10月5日是國慶假日第五天,前四天山西全省開放的65個重點監測景區,累計接待遊客495.86萬人次,同比增長58.34%;累計門票收入1.7億元,同比增長44.34%。

竇俊傑:雙語“活百科” 騎行講解中軸線

今年文化領域還有一件振奮人心的事,那就是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作為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全長7.8公里的中軸線上,分佈有鐘鼓樓、景山、故宮等15處遺産點,承載著豐富的中華文化與歷史變遷。申遺成功後,很多遊客前來參觀,雙語導遊竇俊傑的工作也愈發忙碌。不同於一般景點,中軸線區域面積大,名勝古跡、博物館、名人故居散落各處,竇俊傑接待的遊客又來自世界各地,如何帶給遊客全面的體驗?如何讓他們理解“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這一北京中軸線的定位?我們的記者跟著竇俊傑走了一趟。 

竇俊傑當導遊的二十多年裏,不少時間都在和北京中軸線打交道。他發現,中軸線區域內衚同較多,開車進不去,永定門到鐘鼓樓之間,徒步又有些遠。為此,竇俊傑設計了一條騎行遊覽線路,把中軸線上的遺産點有層次地串連起來。

為了讓遊客沉浸式飽覽中軸文化,竇俊傑積累了一個不斷更新的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數據庫,有30萬多字、400多個知識點。三分遊,七分講,竇俊傑帶遊客過街穿巷、話古談今。隨著中軸線上的沿途景象在眼前徐徐鋪展,紅墻黃瓦、灰磚土墻背後的歷史文化也在耳畔娓娓道來。

竇俊傑覺得,把自己對北京中軸線的所識所知所感分享出去,讓更多中外遊客了解北京中軸線、愛上中國文化,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在他開的騎遊主題咖啡廳裏有一面照片墻,貼滿了他的幸福時刻。

竇俊傑稱:“今天,我們每一個人也是這條線上、這個遺産故事的一個書寫者。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做好一個事兒,就是把北京中軸線750年的傳承打包,分享給我們的下一代。今天很多做博物館,包括説是古建維修的人,大家都有一個信念,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為無限的文化事業奮鬥中,我覺得是一個特別興奮的事兒。”

舞劇《咏春》亮相倫敦 彰顯中華文化魅力

2024年總臺春晚上,舞劇《咏春》精彩亮相。舞蹈與武術的結合,大放異彩。不久前,《咏春》去往英國倫敦演出,一連演了12場。這臺舞劇嵌入了咏春拳、香雲紗、葉問經典傳奇等諸多中華傳統文化元素。外國觀眾看完後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他們能不能看懂其中的文化內涵?

原創舞劇《咏春》以兩條敘事線索,講述了武術大師葉問的生平以及平凡人追夢的故事。在《咏春》中,舞蹈與武術完美融合,不僅呈現出舞蹈的優雅爛漫,也展示了太極拳、八卦掌等傳統武術流派。

英國舞蹈製作人法魯克·喬杜裏稱:“我認為演出非常令人驚嘆,很有創意,將武術融入精美絕倫的舞蹈中,所以你不知道這是武術還是舞蹈,我認為這是非常巧妙的。舞者是世界級的,他們很出色。中國舞者的身體控制能力確實是世界級的,他們太棒了。”

英國作家、評論家拉塞爾·布倫南稱:“正如我對所有中國事物的期待一樣,演出非常具有藝術性。因為我本來就是電影《一代宗師》的忠實粉絲,這就是吸引我來這裡的最初原因,而且我想向人們介紹亞洲文化,所以它絕對會得到好評。”

除了中國武術,《咏春》還通過演員服裝和編舞段落展示了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産“香雲紗”。在沙德勒之井劇院內也特意設置了展臺,不少觀眾現場試穿,體驗“香雲紗”的魅力。

《咏春》的總編導之一韓真表示,她對該劇在倫敦的演出很有信心。

《咏春》總編導之一韓真稱:“其實我相信觀眾會完全看得懂,而且會完全感受得到,因為《咏春》這部舞劇裏面不僅包含了全世界都非常熟悉的中國功夫,除此之外,它其實還傳遞了一種中國人的生存狀態或者説中國人的性格特質。我相信這也是西方觀眾去了解中國人情感方式的一個途徑。”

英中貿易協會主席古沛勤稱:“《咏春》像是一條金線,一條文化的金線連接英中兩國。英國和中國的雙邊關係十分重要,這不僅涉及貿易、國家安全或經濟問題,更涉及人文交流,涉及像這樣的盛大文化活動,這對我們兩國來説意義重大。”

文脈潤新章

保護與傳承傳統優秀文化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更重要的是成為了越來多人的自發行動。因為優秀傳統文化不光標注著中國過去的輝煌,更點亮了中國人的現代生活!一部遊戲讓山西古建出圈的程度前所未有,這就是今天傳統優秀文化和現代生活在融合中實現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這樣的創造性融合中,國風元素服飾、改編自神話的電影都迅速成為了流行時尚。生活是最好的保鮮劑!當傳統優秀文化被激活並活在我們的生活裏,它沒有理由不火起來。

編輯:劉珊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文脈潤新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火”起來了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