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地標丨上海洋山港:打造全球集裝箱碼頭的新標桿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9月29日 18:01:49
央視網 | 2024年09月29日 18:01:49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上海是一座因港而生、向海而興的城市。過去一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突破4900萬標準箱大關,連續十四年居全球第一。其中,洋山港貢獻了約51%的集裝箱吞吐量,創下新的歷史紀錄。多年來,洋山港不斷進行擴建和改造,運輸服務保障能力一再提升,為推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邁向“全面建成”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系列報道《中國新地標》,我們走進洋山港。

從上海南匯區蘆潮港出發,穿過32.5公里長的東海大橋,我們來到了洋山港。下了大橋,最先看到的就是全球單體規模最大、智慧化程度最高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洋山四期。這裡能實現24小時不間斷作業,一個晝夜的吞吐量可達27000標準箱。

從2005年洋山一期竣工,到後來洋山二期、三期投入使用,再到2017年洋山四期開港試運行,洋山港一直在不斷進化。但即便如此,洋山港現有的泊位依然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對外貿易需求。洋山港急需下一次進化。由於洋山港南側已經基本被開發完畢,於是各方把目光朝向了尚未開發的北側。專家發現,儘管北側的水深比南側淺,但岸線資源優勢明顯。經過研究,最終決定在這裡建設一個2.0版的全自動化碼頭——小洋山北作業區。

既然要成為“標桿”,那小洋山北就必須從各方面都做到領先。在首先開工的工作船碼頭上,施工方採用了一種桶式基礎結構,也就是俗稱的“大圓桶”來構建碼頭基礎。

由於這是世界上首次在深水環境下放置如此大尺寸和重量的大圓桶作為碼頭的基礎,因此它能否平穩沉入海中仍然存在不確定性。為此,專家在實驗室裏模擬了海洋環境,利用實物模型進行了驗證。果然,模型入水後很快就發生了傾覆現象。

那麼,該如何增加大圓桶入水時的穩定性呢?經過反復的計算,上百次的實驗,最終工程師們找到了解決辦法。第二天,我們乘船來到了海上的施工現場,這時,前一天從海工基地運出的大圓桶也已經抵達了這裡,開始安裝了。

從大圓桶運出,到它最終沉放入海,整個過程一般都要持續2到3天。今年5月,小洋山北作業區工作船碼頭工程的30個大圓桶已經安裝完成,目前正在進行的是防波堤的安裝,而後續項目的建設預計將使用超過500個大圓桶。

洋山港主要負責將上海本地及周邊長三角地區的貨物遠洋航運至歐美各地,而這些貨物需要前期先運至港口,再行轉運。由於洋山港原本的設計就是以大型深水泊位為主,因此小型泊位十分缺乏,每天都要拿出3到4個大船泊位停靠這些轉運的小船,這樣一來,經常出現大船排隊靠泊的情況,十分影響航運效率。

而小洋山北作業區的建設就是要解決這一問題。按照規劃,小洋山北作業區將擁有7個7萬噸級和15個2萬噸級集裝箱泊位,能夠充分滿足中小型船隻的停靠需求。

隨著中國進出口貿易量的不斷增加,國際海運的需求將持續擴大。未來,在小洋山北作業區承擔了長江黃金水道的江海聯運、近洋支線等業務後,洋山港南側港區的泊位緊張問題將得到解決,整體運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南北兩側港區形成聯動關係,將發揮出“1+1大於2”的作用,極大增強洋山港的戰略縱深。

上海打造世界級航運中心的腳步從未停歇。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深水港之一,洋山港不僅在全球運輸效率中名列前茅,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在全球資源配置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斷進化、升級的洋山港,將推動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從“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躍升,為促進中國的進一步對外開放,為世界經濟的繁榮與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編輯:高士佳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中國新地標丨上海洋山港:打造全球集裝箱碼頭的新標桿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