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大模型的快速發展正在顛覆人們的認知。2024年以來,不少國産大模型已經踏上了和實體産業相融合的新賽道,開始拼應用、拼落地,挺進實體經濟這片“主戰場”。在一場人工智慧大模型的展會上,一些首發的大模型已經能幫人們辦事了。
在這場人工智慧大模型展會上,有20多個AI助手集中亮相,不少大模型都瞄準了線下應用。
據了解,這款大模型打通了景區購票、酒店預訂等線下場景,可以根據用戶所在景區的具體位置,智慧匹配推送吃、住、行、遊、購、娛等服務信息,省去了跨平臺訂票、查攻略、請導遊等步驟。
據了解,人工智慧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正在創造出新的服務和商業模式。這款大模型可以完成訂咖啡、訂機票、交電費、掛號、查快遞、手機充值等各種生活所需。動動嘴就可以辦事,整合了過去種類繁多的線上應用和線下服務。
目前,我國已經完成備案並上線、能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大模型已達180多個,註冊用戶突破5.64億。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報告顯示,大模型已經在金融、工業、教育、醫療、政務等行業中得到應用,將持續激發研發設計、生産製造、經營管理、營銷服務等應用場景的創新活力。
大模型進工廠 煉成5微米級“火眼金睛”
我國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作為製造業大國,如何讓大模型走進工廠,加速形成新質生産力?廣東一家企業研發的大模型應用裝備,能夠在眨眼間完成5微米級的産品檢測。
在廣東惠州一家生産動力電池結構件的企業,工作人員正在使用一台外觀檢測一體機對成品做外觀檢測。這款設備搭載了工業人工智慧大模型,通過先進的算法和光學技術,實現超高精度的産品缺陷檢測,相比普通的智慧檢測設備效率提升了4—5倍。
儘管産品缺陷的種類五花八門,卻難逃大模型的“法眼”。這雙“火眼金睛”是如何煉成的?
負責人介紹,為了讓大模型擁有像人一樣的綜合判斷能力,他們需要用長達數月的時間,百億參數級別的數據量,向大模型灌輸不同領域的知識。
在這份企業的人事組織架構圖中可以看到,這個約300人的研發團隊裏,有的是算法工程師,有的是工業製造專家,還有的是産品分析員。跨界團隊的融合碰撞,讓AI大模型與生産線更加適配。
目前,這家企業已研發出60多款搭載工業大模型的智慧檢測設備,覆蓋了3C、新能源汽車、電池、精密工業、食品、醫療等不同行業,産品已遠銷日本、新加坡、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院士眼中的AI新機遇
眼下,國內人工智慧大模型已經進入到了産業落地應用的關鍵期。國産大模型硬實力如何?産業應用中蘊含哪些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蔣昌俊表示,中國最近幾年,在人工智慧、數據産業等這些方面,把大學、研究院所和一些企業比較好地整合在一起,發展的過程也體現著中國速度、中國水平。
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表示,我們國産的大模型也部署在中國以外,為那裏的機構企業服務,大模型也在某種意義上走出了國門,把技術帶給全球的人,這是一個非常激動人心的變化。
在應用落地方面,專家表示,當前人工智慧與製造業、服務業等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將讓社會生産方式産生深刻變革。
王堅介紹,比如中國商飛,他們也用人工智慧技術來改進飛機設計,甚至製造過程。人工智慧是能夠全要素改變提高生産率的一項革命性的技術或者措施,會重塑傳統上下游的關係、貿易關係、産業鏈之間的關係。
蔣昌俊表示,要集中有價值目標來開展研究,從基礎研究到核心技術到産業應用這三個層面,能夠形成有效的活力,就像做衣服一樣做得合身,做得匹配才能發揮有效作用。而不是盲目地把大模型做得越大越好,還是要跟具體的生産實踐相結合,密切地結合起來,這是他們所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