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容易受別人言行影響?幾招教你拿回生活主動權!

來源:北京青年報 | 2024年09月01日 06:55:08
北京青年報 | 2024年09月01日 06:55:08
原標題:為何你容易受別人言行影響?幾招教你拿回生活主動權!
正在加載

  愛自責、耳根子軟、容易受別人影響是很多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困擾,尤其是進入社會和職場之後,這個困擾會更加明顯,在臨床諮詢工作中也很常見。

  原因一:不信任自己的感受和判斷

  容易受別人的影響與不信任自己的感受、判斷往往是連在一起的。通常情況下,不信任自己感受和判斷的人往往會過於信任別人的感受和判斷,容易覺得別人比自己強或更有權威性,而自己不太行,把自己放在一個不可靠、不值得信任的位置上,遇事傾向於“依賴”別人,容易猶豫糾結。再嚴重點,可能會完全以別人為中心,徹底變得沒有主見。

  1.從小到大得到的信任較少,導致長大後沒有足夠自我力量

  一個不信任自己感受和判斷的人往往從小到大得到大人的信任是比較少的,很多常常是生長在自己的感受被忽視的環境裏。他們被要求聽大人的,被灌輸“作為小孩只要聽話就好”的觀念。

  這樣的生長環境沒有為小孩提供充分的自我發展空間,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己學著做判斷的需要也被忽視了,所以長大後,身體變成熟,但是內心需要獨立和成熟的那部分一直空白,沒有得到成長。等到突然需要自己做判斷和抉擇的時候,自然就沒有力量和經驗來支持,就容易繼續沿用以前的模式:聽別人的或者受別人影響——因為自身缺少鍛鍊和培養。

  “不信任自己”正是對自己早年生活經驗的刻板複製,是對於不信任自己的家長的認同,認為自己確實不夠好或沒有能力做判斷。

  2.內在有一個嚴苛的“超我”對自己施加評判

  有的人生長在控制欲極強的家庭環境裏,他們不僅會忽視孩子的感受,還會粗暴地干涉、入侵孩子的內心空間,甚至辱罵、否定、控制孩子,孩子的心靈不僅被佔據,還留下很多恐懼。

  孩子會形成一個嚴厲的“超我”,自責、焦慮正是應對內心那個嚴厲“超我”的表現——以自責、焦慮來避免內在的“超我”發火或辱罵自己,類似于養育者的形象根植進了自己的大腦中在控制自己的行為。緊張、焦慮對應的是不安全感,自責則避免的是被指責,是先行一步的自我保護。

  而那些否定的話語、評判會持續地在頭腦裏對自己繼續施加評判,讓自己惴惴不安。

  建議改善方法:

  1.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判斷。更多地站在自己這邊,慢慢學會對自己好,學會信任和欣賞自己,要看到,自己也是有能力和力量的。

  2.靠近那些願意信任自己,給自己更多認可和鼓勵的人。這些都是對虛弱自體的滋養,是在彌補自己早年缺少的部分。

  3.遠離那些打擊、不信任、質疑自己的人,甚至粗暴地入侵自己邊界的人。從好的關系裏,我們才能體驗到什麼叫錯了也沒關係,什麼叫不指責和接納,什麼叫支持和信任。

  原因二:怕犯錯的背後藏著“全能自我要求”

  依賴別人的背後,是很害怕自己犯錯,因為在那個嚴苛“超我”的評價體系裏,犯錯是很可怕的、不被允許的。

  1.內心希望自己永遠不會犯錯

  這樣的心理狀態意味著,自己內心實際上是有一個理想狀態的——希望自己做出的判斷非常完美,希望自己讓人説不出什麼不好。

  2.“全能自我要求”實現不了時就會産生挫敗感

  當被“全能要求”籠罩的時候,一個人就無法對自己負責,因為全能是實現不了的,這是個很明顯達不到的要求。所以這個人面臨的是無法解決的挫敗,會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進而自卑,沒法建立現實的自信感,就無法做抉擇,因為他潛意識就認為怎麼做抉擇都不夠好,都無法實現全能。

  建議改善方法:

  1.要明白“是個人就會犯錯”,犯錯就選擇承擔後果

  任何人做出的決策都是取捨之後的結果,都存在被捨棄的部分,都有遺憾。

  任何人做出的決定也都無法預測它就是對的,都要承擔選擇可能是錯誤的後果。

  2.弱化無時無刻不在的“自我評判”

  能容納自己會犯錯,漸漸擺脫從小被植入的“全能要求”,擺脫攻擊性的“超我”,弱化無時無刻不在的“自我評判”,讓“超我”退位,讓“自我”發展起來,並有力量來管理自己的一切。

  3.識別內心那些不合理要求

  學著識別出自己內心“超我”的那些要求是否合理,並不再用它們來管理自己。同時也意味著收回對外界的全能投射——認為別人都是不會犯錯的權威,比自己強的權威。加強這種意識:大家都一樣,都是普通人。

  原因三:深層原因可能是害怕失去他人的愛

  過於自責的背後是擔憂如果自己表現不好,別人就不愛自己了,不跟自己玩了,甚至會拋棄自己,進而失去自己與人的聯結。

  我們之所以認同養育者不合理的全能觀念,認同他們的攻擊甚至辱罵,是因為我們害怕失去他們的愛,失去跟他們的聯結,成為一個在心理上被拋棄的人。

  1.是早年對“失去客體”的恐懼的延續

  失去客體指的是在個人體驗中,與自我相異但又緊密聯絡的人或物不見了或失去了。

  這種體驗甚至會讓人産生害怕被世界拋棄的恐懼,這種恐懼也表現為害怕失去他人的愛,這是成年後的自己對早年“失去客體”恐懼的延續。

  2.是對“我是誰”的不清晰

  失去客體的恐懼來源於對“我是誰”的不清晰,也是對自己存在的不確認,所以只能抓著別人確認自己是存在的,抓著別人讓自己變清晰。

  建議改善方法:

  1.有意識訓練自己對於“自我存在”的感受

  一些練習有助於確認和增強自我的存在:比如別人離開了,你感到被拋棄了,但是要訓練“我還在”的意識,自己只是産生了這樣的感受,如此經常覺察“自我”和“感受”之間的區別,會逐漸感到“自我”的在場。

  再逐漸確認自己對外界的反饋是何種模式,容易産生什麼樣的感受。這種訓練能從根本上確認一個東西的存在:我。

  “自我”的存在需要被反復確認,直到有足夠的力量來完成分離,自己有力量了,就不再需要依賴別人。讓“自我”穩穩紮根,就不再那麼容易受別人影響。

  2.像照顧一棵小樹一樣去照顧自己

  從過度自責容易受別人影響到自體慢慢強壯、穩固是一個過程,可以想象像照顧一棵柔弱的小樹一樣去照顧自己,澆澆水、施施肥,加個籬笆增強抵抗力。給自己耐心和空間,學著慢慢來。

  文/李國翠

編輯:邢斯馨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為何你容易受別人言行影響?幾招教你拿回生活主動權!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