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一天”變為“每一天” 美麗中國新畫卷徐徐展開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8月16日 11:16:47
央視網 | 2024年08月16日 11:16:47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自然資源部的數據顯示,國家已部署實施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重要生態系統修復治理面積超過1億畝。

  近幾年,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紮實開展,明確了我國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和海岸帶,這“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中國山水工程”也成功入選聯合國首批世界十大生態恢復旗艦項目。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副司長盧麗華介紹,“十三五”以來,重要生態系統修復治理面積超過1億畝,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480萬畝,整治修復海岸線近1680千米,濱海濕地超過75萬畝,我國紅樹林地面積已增長至45萬畝。

  一系列成效的背後,離不開制度體系的保障。我國已出臺生態環境保護法律30余部,行政法規100多件,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提出生態保護紅線制度。

  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2.8%。

  2024年上半年,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88.8%。

  我國人工林保存面積、草地面積世界第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累計修復面積超過1億畝。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的美麗中國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感知美麗中國·低碳環保新風尚

  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近年來,為了建設美麗家園,各地在推進生態保護與治理方面做出一系列努力。科學造林、治理污染、廢物利用、低碳生活,我們正在用實際行動,讓全國生態日從“這一天”變成“每一天”。

  江西上饒:廢棄礦區變景區 回鄉創業有勁頭

  沿著靈山山脈向東北行進,穿過重重山丘,一座架著懸空樓閣的山峰映入眼簾。這裡便是隱于山林間的上饒望仙谷景區。

  上饒市廣信區的望仙鄉,曾經是江西省著名的石材之鄉。將近10年的石材開採加工,曾給這裡留下了1000多畝的廢棄礦山。為了修復生態環境,當地從2016年開始,依託獨特的峰林地貌發展生態旅遊,並陸續完成了所有廢棄礦山的修復。

  如今,望仙谷景區單日接待遊客最高達45000人次。山鄉的巨大變化,也吸引了許多外出務工的村民回鄉創業。今年40歲的本地人秦小紅,如今就和愛人在望仙谷景區開了一家漢服攝影店。

  浙江寧波:挖掘生態資源 農民增收有甜頭

  良好的生態本身,就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這個暑期,浙江寧波江北區毛岙村的竹宴、竹編、竹畫等系列“竹家樂”火了。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寧波市江北區有四分之一的村莊都建成了市級美麗鄉村示範村。

  毛岙村立足山水兼美的生態資源,推進以“生態綠活動”促進“共同富”。探索生態農産品電商直播、竹林合作社等模式,對零散農戶的産品統一收購、包裝、銷售,打造出30種網銷“爆品”,每年增加村級經營性收入達475萬元。

  重慶:上門“收購”更便民 資源置換有盼頭

  生態保護不僅存在於鄉村,也要行動在城市生活中。在重慶市南川區,上門集中回收比以往更為方便簡單。可回收物運輸車停在小區內,市民們提著大包小包、推著推車,帶著早就準備好的可回收物前來置換。

  目前,南川已在城區8個小區試點實行了這樣的上門集中回收每季度一次。源頭減量收集後,可回收物將按照金屬類、玻璃類、紙張類等不同類別被分揀並壓縮打包。

  上海:環保運動正開展 綠色理念放心頭

  當咖啡香與綠色理念交織,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上海,一場名為“集盒行動”的環保運動正在展開。

  通過安排專人每天上門回收,轄區內咖啡館的可回收物得到及時有效的收集。轄區還鼓勵咖啡店利用咖啡渣和廢紙品,製作創意小禮物回饋顧客,讓綠色環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感知美麗中國·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在綠色發展之路上,我國正致力於發展新質生産力,大力投資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推動綠色低碳轉型。

  山東濟寧:削峰填谷 新能源光伏電站上線

  可再生能源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近日,山東濟寧首座集中式光伏配建儲能示範電站——100兆瓦/200兆瓦時獨立儲能電站並網投運,提升了新能源消納及電網調峰能力。該儲能電站年可消納新能源電量約6000萬千瓦時,壓減煤炭消費約2萬噸。

  電站猶如“超級充電寶”,能夠削峰填谷。即在用電低谷期,把富餘的電能儲存起來;在用電高峰期,將儲存的電能輸出使用。截至目前,濟寧新能源總裝機達562.07萬千瓦,其中,光伏裝機佔比超九成。

  全國最大二氧化碳捕集封存項目加快推進

  在陜西榆林,全國最大的二氧化碳捕集封存項目近日獲得中央預算內投資2500萬元。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簡單來説,就是把生産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後,封存在地下1200米—1500米之間的鹹水層,從而減少在大氣中的排放。

  項目建成後,每年可儲存二氧化碳400萬噸。與此同時,當地還探索使用二氧化碳加氫制綠色甲醇,從而延長煤化工産業鏈。

  綠色能源工程改造 助力企業降本增效

  綠色能源工程改造,也在為企業降本增效。8月15日,全國首個跨省企業電—碳—金融服務項目在湖北武漢簽約。來自山東德州的大豆深加工科技企業與國網武漢供電公司達成合作,為企業提供能源改造方案。通過以電代碳節能減排項目,降低單位能耗30%,每年實現節碳量約2萬噸。

  感知美麗中國·“國寶”種群恢復之路

  旗艦物種是指那些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的物種,能象徵並引導對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在我國,國寶大熊貓自帶光環,可以説,它們到哪,就是哪的旗艦物種。

  陜西周至:川金絲猴 大熊貓數量實現雙增長

  位於陜西秦嶺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周至片區,為野生大熊貓的核心分佈區之一,它的前身是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初建立保護區的初衷,是為保護這群以美麗著稱的靈長類動物——川金絲猴。

  在多年保護下,原本僅有零星分佈的野生大熊貓,越來越多地往這裡擴散,並定居下來,30多年的時間,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成為我國野生大熊貓分佈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野生大熊貓也成為新晉的旗艦物種。

  “生活照”上新 野生大熊貓頻頻亮相

  近年來,隨著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及棲息地建設的穩步推進,野生大熊貓的種群數量顯著增加。2024年上半年,陜西周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紅外相機,拍攝到多段秦嶺野生大熊貓活動的影像。

  視頻中,有些野生大熊貓在冰天雪地裏匆匆趕路覓食,有些在倒立撒尿標記領地,有些則在吃竹子。工作人員還驚喜地發現,布設在周至保護區光頭山區域的同一台紅外相機,在7個月時間裏,居然每個月都有秦嶺野生大熊貓從鏡頭前經過。其間,還有羚牛、金錢豹等動物頻頻亮相。

  野化放歸 大熊貓小種群恢復壯大

  在復壯野生大熊貓種群的過程中,野化放歸是一大重要手段。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臥龍核桃坪基地裏,工作人員身著熊貓偽裝服,對大熊貓進行野化訓練。

  正在接受培訓的圈養大熊貓的幼仔,最近就跟著媽媽一起解鎖了新技能。閘門一開,“田田”母子一前一後靈敏地爬上陡坡,開始“考察”新環境。不一會兒,它們就鑽進了叢林中。未來一年多,幼仔將由媽媽帶領,繼續學習空間識別、天敵識別、覓食、尋找水源、躲避危險等生存技能。

  目前,我國已形成小相嶺栗子坪、龍溪-虹口、大相嶺共3個大熊貓野化放歸地。20多年來,先後成功野化並放歸12隻圈養大熊貓,其中存活了10隻。大熊貓的成功野化放歸,促進了小相嶺和岷山南端的兩個大熊貓小種群的復壯。

  感知美麗中國·守護綠海龜的家園

  海龜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也是海洋保護的旗艦物種。在我國,90%的海龜種群資源分佈在南海地區。海南省三沙市七連嶼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綠海龜自然産卵場,其中,又以北島的綠海龜巢穴數量最多。每年5—9月,上百隻綠海龜會不遠萬里地從這裡登陸,尋找最適宜的海灘繁衍後代。而這背後,也離不開一代代“北島人”的守護。

  從“捕撈者”到“海龜巡護員”

  黃程已經在這裡生活了近30年。1997年,他隨父親一同登島從事打漁工作。那時,大多數漁民對環境保護並沒有太多認識。由於過度捕撈和海洋污染等因素,海龜的生存和繁衍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而轉變也在慢慢發生。2015年,三沙市七連嶼海龜保護站在北島成立,島上的漁民們組織起來保護海龜。黃程在這時有了觀念和身份上的轉變,成為了一名“海龜巡護員”。

  守護每一隻小海龜的“回家路”

  黃程介紹,小海龜從一齣生就會面臨殘酷的“選拔”,被沙土掩埋、被草根纏繞、被同伴擠壓,或被天敵捕食……為了守護小海龜的海洋回歸之旅,黃程幾乎每天早上7時就會沿著北島海岸線巡邏,第一時間找到海龜的産卵點,並豎起指示牌加以保護。

  AI“哨兵”輔助沙灘巡邏

  為了更好地保護綠海龜,這兩年,北島還安裝了海龜智慧監測系統。矗立在南岸沙灘上的6路AI攝像頭能夠24小時監測沙灘,及時捕捉海龜上岸的軌跡,並在第一時間通知巡護員。同時,越來越多的人也加入到海龜保護的行動中來。

  如今,僅有0.4平方公里的小島,不但是綠海龜青睞的自然産卵地,還是海龜救助站和海漂垃圾清理場。

  經過多方守護,近10年來,三沙市已在多個島嶼,監測到海龜産卵、孵化的情況,數萬隻小海龜在這裡出生,並回歸大海。

編輯:楊書傑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從“這一天”變為“每一天” 美麗中國新畫卷徐徐展開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