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自然資源部的數據顯示,國家已部署實施52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重要生態系統修復治理面積超過1億畝。
近幾年,我國國土空間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紮實開展,明確了我國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黃河重點生態區、長江重點生態區;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和海岸帶,這“三區四帶”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取得新成效。“中國山水工程”也成功入選聯合國首批世界十大生態恢復旗艦項目,制定出臺多項涉及生態保護修復的規劃計劃、技術標準,積極參與全球生態治理,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司副司長盧麗華表示,“十三五”以來,重要生態系統修復治理面積超過1億畝,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480萬畝,整治修復海岸線近1680千米,濱海濕地超過75萬畝,我國紅樹林地面積已增長至45萬畝。下一步,自然資源部將建立健全生態保護修複製度機制、規劃計劃、標準規範,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
後續,自然資源部還將加強歷史遺留廢棄礦山修復治理和生産礦山生態修復監管,推進近岸海域生態保護修復,深入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開展“大美自然”建設重大行動,科學規範實施生態保護修復。
內蒙古:沙漠造綠洲 光伏板也能防沙固沙
治沙防沙是生態修復工作中的一項重點內容,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荒漠化土地總面積有250多萬平方公里,佔國土總面積的26%左右。如何讓沙漠變成綠洲?我們先去庫布其沙漠看一看。
來到庫布其沙漠境內,記者看到,這裡的景象卻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高低錯落的光伏板和間隙中的綠色讓這個地方與沙漠這個詞相去甚遠。
格桑光伏電站檢修員辛鑫介紹:“格桑光伏電站共是100兆瓦,由30多萬光伏板組成。”
記者問:“咱們一年能發多少電?”
辛鑫回答:“我們這兒在不涉及限電的情況下,可以發到1.9億度電。”
辛鑫告訴記者,他們來這裡除了建設光伏電站外,更重要的是在沙漠開展生態修復。當地人把這裡稱為“死亡之海”,光照強、時間又長,導致這裡嚴重缺水,動植物都無法存活。而建光伏電站,既能將充足的光照利用起來,還能用光伏板來遮陽,讓植被更好地生長。
記者問:“咱們種的這是什麼植物?”
格桑光伏電站綠化維護員劉文德回答:“它是一種中草藥,叫黃芩,沙漠地帶進行土壤改良過程中一種新的植被。它屬於耐旱的植被,還能起固沙作用。”
劉文德每週都會來看看他的這些“寶貝”,進行定期養護。因為沙漠缺水,光伏站還建造了噴淋滴灌系統。同時,劉文德還根據光伏板的高度不同,種植了楊柴、沙蒿、沙柳等不同種類的抗旱防沙植物。
格桑光伏電站檢修員張明稱:“慢慢鳥有了,小動物什麼都有了,你能明顯地看到家鄉的生態變化,心裏真是挺開心。”
據介紹,今年內蒙古的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230萬畝,配套新能源裝機2727萬千瓦。
新疆:增加“沙膜”技術 沙漠種上耐旱作物
不止在內蒙古,利用光伏治沙的生態修復新模式還用在了新疆和田地區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中。治沙的同時,還能進一步提升土地質量,讓沙漠裏種上了耐旱植物。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今年,塔克拉瑪幹沙漠出現了新變化。由中廣核承擔建設的新疆和田洛浦縣萬畝“光伏治沙”實現了全面覆綠。放眼望去,成片的狼尾草破土而出,曾經的不毛之地已成為萬畝綠洲。
中廣核和田萬畝治沙項目負責人紀曉寧介紹:“這個項目地處塔克拉瑪幹的邊緣地帶,我們採用了國內的‘沙膜’技術,然後進行土壤化改造,總治理沙漠面積10044畝。目前種植了狼尾草耐旱植物,有效減弱風沙的流動。”
改土完成1萬畝,播種也要完成1萬畝。與傳統光伏治沙不同,這裡還新增加了“沙膜”技術,通過在沙地中添加植物纖維黏合劑,增加沙粒聚集度,可保水、保肥,承載植物生長。
通過這個項目,每年可新增苜蓿等乾草飼料供應約3000噸,可滿足400頭牛或5000隻羊的飼草要求。接下來,這裡還將種植西瓜、旱稻、土豆、沙棗樹等數十种經濟作物,持續推動新能源與綠色農業融合發展。
含綠量帶來含金量 生態修復能掙錢
沙漠復綠讓我們擁有了綠水青山,那其中的“金山銀山”藏在哪呢?繼續來看記者的採訪。
在新疆和田洛浦縣萬畝治沙項目,不僅建起了光伏電站,治沙的同時還給當地村民提供了新的工作崗位,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
村民伊敏尼亞孜·圖爾蓀稱:“剛才是播種種子,播種了1500畝左右。以前的收入很少,現在一個月4500—6000元。”
中廣核和田萬畝治沙項目負責人紀曉寧介紹:“我們這塊項目建設期間,當地200余人在家門口實現就業,有效改善了周邊的生態環境,保護了農民種的棉花、紅棗。未來我們這一塊種植苜蓿等一些牧草,産生經濟效益。”
在內蒙古庫布其沙漠的格桑光伏電站,這裡對當地的生態修復已經陸續投資了1000多萬元,但工作人員説,這套生態修復模式已經能掙錢了。光伏電站全力生産的情況下一年發綠電1.9億度,相當於近2000萬個家庭一年的用電量。
光伏板間種植的黃芩不僅能完成生態修復的任務,也是一种經濟作物,在種植5—6年成熟後便可以出售,是一筆不小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