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幾隻大象又跑進了我家的玉米地,我們只是遠遠地看著,沒有驅趕。村裏的人看見大象吃莊稼都是讓它們吃,但大象走了後我們會報案,等待保險公司理賠。”7月30日下午,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大渡崗鄉動滿村,記者隨機走進一戶農家小院,一位姓玉的傣族農婦一邊整理著辣椒苗一邊告訴記者。
2010年以來,西雙版納堅持做好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工作,減少群眾財産損失,提高群眾保護亞洲象等野生動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緩解人象衝突。截至目前,西雙版納已投入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資金2.25億元,補償野生動物造成的損失2.15億元。其中,補償亞洲象造成的損失1.88億元。
“人象和諧共處”這一美好願景,儘管在踐行的過程中遇到了諸多挑戰和困難,但是西雙版納探索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人象和諧共處”的模式一直在不斷創新,持續升級。
築起人象平安的屏障
野生亞洲像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國家列入“十四五”搶救性保護48種極度瀕危物種,也是森林生態鏈中的重要一環,被稱為“行走的播種機”和“雨林工程師”。
7月30日傍晚,記者跟隨雲南亞洲象專業監測隊隊長鄭璇來到動滿村蓮花塘的一處臨時觀測點。鄭璇指著鬱鬱蔥蔥的森林説,2016年,他們就開始監測到有31頭野生亞洲象的“然然家族”。“它們現在離我們只有2公里左右,隨時可能跑過來,附近就是中老鐵路,監測隊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無人機觀測等‘人防+技防’的方式,保護當地村民和野生亞洲象的安全。”
7月30日上午,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負責人打開亞洲象監控預警中心的大屏幕,向記者介紹如何實現對象群24小時的在線監測、預警信息實時推送和全覆蓋。當紅外相機捕捉到野生動物的圖形後,系統能自動進行物種識別,一旦確定為亞洲象,預警系統直接連通附近村莊的通訊設備,並通過大喇叭用普通話和當地方言不間斷地播放:“有大象出現了,注意安全!”
據統計,西雙版納安裝了600台紅外相機、177套智慧廣播、21個攝像頭,紅外相機對亞洲象的識別率達99%,1分鐘內就能發佈預警。
與此同時,當地在亞洲象活動區域村寨周圍設立安全警示牌,架設電圍欄、鋼架隔離圍欄,修築防象溝、防象壁,安裝太陽能防象燈,築起一道道人象平安的屏障。
村民希望提高保險補償標準
隨著西雙版納野生亞洲象數量增長,村民的苦惱也來了:保護野生亞洲象應該支持,但是自己種植的糧食、水果經常被大象吃光、踩踏。他們希望,通過政府的補償與保險將自己的損失彌補回來。
2011年,西雙版納在全國率先開展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試點,補償亞洲象等野生動物肇事帶來的損失。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由政府出資為西雙版納州內群眾購買,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象矛盾”。
太平洋財産保險西雙版納中心支公司負責人呂柯伯介紹,2021年,太平洋財險雲南分公司開發內部理賠APP,克服了偏遠地區信號不好、手工單證流轉慢等難題,讓村民在遭受到野生動物肇事損失後,可以儘快拿到補償。
在目前補償的基礎上,村民希望保險補償標準達到或接近市場價。西雙版納景洪市大渡崗鄉大荒壩村村民小組組長陶大強説出了村民的心聲:“目前的保險補償遠遠不足以抵消亞洲象肇事造成的經濟損失,比如村民種植一畝作物可以賣到2400元,但補償只有1000多元。希望提高經濟補償,最好能夠接近市場價。”
不過,經濟專家認為,就現實而言,野生亞洲象肇事的保險補償標準達到市場價還比較困難,如果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都按市場價賠償,那麼一年保費就需要1億元~2億元,地方財政無力承擔如此鉅額的保費。
建立亞洲象國家公園呼聲漸高
據統計,在西雙版納、普洱,約有三分之二的亞洲象長年在自然保護區外活動,亞洲象的活動區域常與當地群眾的生産生活區域重疊,野生亞洲象頻繁進入農田和村寨尋找食物是必然的事情。
記者在採訪中聽到許多基層工作人員和村民呼籲:被動防象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象衝突的問題,最好的辦法是把亞洲象和村民生産生活的區域分隔開來,讓亞洲象回到自己的棲息地,人象分離,自得其樂,和諧共生。
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是雲南積極探索“人象和諧共處”模式的升級版本。2022年7月,國家林草局與雲南省政府召開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座談會,積極推動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截至目前,雲南省亞洲象國家公園劃定範圍總面積930.44萬畝,其中涉及西雙版納州面積774.89萬畝,西雙版納州亞洲象國家公園面積佔雲南省亞洲象國家公園總面積的83.28%。
國家林草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飛告訴記者,目前,雲南省正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通過不同維度和角度,以熱帶雨林和亞洲象為主要保護對象,科學規劃生態區域,實行統一管理、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科學規劃亞洲象棲息空間,給亞洲象穩定的棲息地和食物源保障,緩解人象矛盾和衝突,維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記者 王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