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亞之死“火上澆油”,中東會走向全面戰爭嗎?

來源:澎湃新聞 | 2024年08月05日 10:24:46
澎湃新聞 | 2024年08月05日 10:24:46
原標題:解讀|哈尼亞之死“火上澆油”,中東會走向全面戰爭嗎?
正在加載

  在黎巴嫩真主黨和哈馬斯領導人分別在貝魯特和德黑蘭遭“定點清除”後,中東局勢緊張升級。新華社8月3日援引伊朗邁赫爾通訊社的報道稱,伊斯蘭革命衛隊在聲明中表示,刺殺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是由以色列設計和實施的,並得到了美國政府的支持。為避免盟友遭多方報復打擊,美國正派遣軍艦和戰鬥機前往中東地區。

  另據美國媒體8月4日報道,美軍中央司令部司令庫里拉3日抵達中東地區。報道稱,庫里拉本次中東之行,是在近期中東局勢升級前計劃的,但預計他將利用本次訪問動員一個地區和國際聯盟,應對以色列可能被報復的情況。

  有觀點認為,伊朗及其盟友作為反對以色列和美國在中東的“抵抗軸心”或將尋求在不引發全面地區戰爭的情況下恢復對以色列的威懾。然而,在區域內各種勢力盤根錯節的前提下,戰略誤判的風險極高,在新一輪巴以衝突延宕之際,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的戰爭危機將以何種結局收場仍不得而知。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長聘副教授佘綱正認為,伊朗必然就以色列的行動開展報復,但就具體方式以及力度而言,伊朗仍在仔細斟酌和權衡。

  “對伊朗而言,最好的結果是在美國大選前不要使事態陷入無法收拾的境地。如果民主黨繼續執政,伊朗仍存在修補和西方世界關係的可能性。但假設特朗普最後當選,伊朗未來幾年將陷入比較困難的處境。在這種情況下,伊朗會採取相對可控的方式,既要挽回顏面和形象,也不能使事態失控。”佘綱正分析道。

  伊朗如何回應?

  伊斯梅爾·哈尼亞(Ismail Haniya)不僅是哈馬斯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是近期在卡塔爾、埃及以及美國斡旋下的以色列和哈馬斯停火協議談判的主要參與者。2017年,哈尼亞當選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多年來,哈尼亞一直是以色列的“頭號通緝對象”。

  連日來,針對7月31日哈尼亞遇刺事件的部分細節各家眾説紛紜。《紐約時報》援引五名官員的話報道稱,哈尼亞遇襲發生在伊朗新任總統佩澤希齊揚的就職典禮後的數小時內,其下榻的賓館位於伊朗首都德黑蘭北部的高檔社區,由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負責管理和保護。在確認哈尼亞身處賓館房間後,炸彈被遠程引爆。據了解,爆炸裝置在約兩個月前就被秘密藏進賓館房間。報道還稱,從精確度和複雜程度兩個方面分析,此次襲擊與2020年以色列暗殺伊朗首席核科學家穆赫辛·法克裏扎德(Mohsen Fakhrizadeh)所使用的戰術類似。

  然而據新華社報道,哈馬斯駐伊朗代表哈立德·卡杜米稱,從現場判斷,襲擊是由空中投擲物或導彈實施的。卡杜米否認了美國《紐約時報》報道有關事先設置的炸彈爆炸導致哈尼亞遇襲身亡的説法。他説,哈尼亞所住大樓當時發生搖晃,他立即離開房間,看到濃煙滾滾,當他和團隊到達哈尼亞位於四樓的房間時,看到房間的墻壁和屋頂都已倒塌,隨後發現哈尼亞遇害。

  有官員稱,以色列尚未公開承認對事件負責,但情報部門官員在事件發生後立即向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通報了行動的細節。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白宮事先並未獲悉刺殺計劃。

  無論哈尼亞究竟如何遇刺,此次事件發生在伊朗首都戒備森嚴的院落,凸顯伊朗領導層在安全方面的嚴重失誤。《紐約時報》8月3日引述知情者報道,伊朗逮捕德黑蘭軍方經營賓館內的20多人,包括高級情報官員、軍方官員和工作人員,以回應“巨大而令人羞辱”的安全漏洞。

  與此同時,黎巴嫩真主黨7月31日發表聲明,證實真主黨高級軍事指揮官福阿德·舒庫爾(Fouad Chokr)在30日以色列對黎首都貝魯特南郊的空襲中喪生。半島電視臺高級政治分析師馬爾萬·比沙拉(Marwan Bishara)表示,儘管伊朗擁有龐大的地區盟友網絡,但哈尼亞和舒克爾的遇刺,凸顯了以色列在伊朗等國較高的情報收集能力。“以色列在情報和戰術上取得了重大勝利。”他補充稱,此次行動“證明了以色列的戰略打擊能力”。

  據《參考消息》援引法新社8月1日報道,伊朗及其盟友計劃對以色列進行聯合但有限的報復。分析人士表示,在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黨高層人物被殺後,伊朗及其支持的武裝組織正準備協同作戰,旨在威懾以色列,同時避免全面戰爭。一名與黎巴嫩組織關係密切的消息人士稱,7月31日,伊朗官員在德黑蘭會見了所謂“抵抗軸心”的代表,討論針對哈馬斯領導人和真主黨最高軍事指揮官的死亡進行報復。

  “抵抗軸心”指伊朗支持的以色列敵對組織組成的鬆散聯盟,他們擁有共同的宗教意識形態——伊斯蘭教什葉派。歷史上什葉派穆斯林屬於少數群體,曾在伊拉克、黎巴嫩和海灣國家等國家遭到排擠,政治和社會經濟地位低下。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後,什葉派神職人員成為主導性的政治力量。通過代理人戰爭,伊朗開始深度介入中東事務並同地區反對力量博弈。在此過程中,黎巴嫩真主黨、哈馬斯、也門胡塞武裝、伊拉克“人民動員組織”紛紛崛起。自去年10月7日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上述組織成為直接對抗以色列的主要力量。

  《紐約時報》援引伊朗官員的話報道稱,與幾個月前反擊以色列的方式類似,伊朗正在考慮的其中一個選項是使用無人機和導彈聯合攻擊特拉維夫和北部城市海法周圍的軍事目標,並強調將竭盡全力避免襲擊民用設施。他們還表示,伊朗正在考慮與其他力量協調發動襲擊“以達到最大效果”,並將也門、敘利亞和伊拉克列為開展行動的國家。伊朗8月3日表示,預計真主黨將深入以色列境內,不再局限于軍事目標。

  關於伊朗將採取何種具體方式反制以色列,海法大學政治學院研究員羅尼特·馬拉讚(Ronit Marazan)向澎湃新聞表示,由於暗殺在革命衛隊保護的賓館內進行,以色列的行為構成對伊朗國家和軍事榮譽的傷害。“正如伊朗總統在官方聲明中所表明的,‘伊朗將保護其土地和榮譽的安全,並使恐怖主義侵略者為他們懦弱的行為感到後悔。’因此,伊朗可能會採取類似的行動予以回應,襲擊象徵以色列主權的實體,如駐外使館。”馬拉讚向澎湃新聞分析道。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伊朗不是以哈衝突的當事方,但它與以色列一直以非直接對抗手段在中東地區進行博弈。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後,兩方矛盾從幕後被推向臺前,並演變為伊朗及其相關力量與以色列之間的報復循環。

  今年4月1日,以色列對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發動襲擊,造成包括伊斯蘭革命衛隊高級指揮官穆罕默德·禮薩·扎赫迪在內的共13名伊朗人和敘利亞人的死亡。穆罕默德·禮薩·扎赫迪也是繼蘇萊曼尼將軍之後伊斯蘭革命衛隊被殺害的最高級將領。兩周後,伊朗採用無人機和導彈向以色列實施報復性襲擊,擊中包括內瓦提姆空軍基地等在內的軍事目標。4月19日,以色列對伊朗發動了“有限度”空襲報復,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等地傳出爆炸聲,伊朗防空系統啟動,攔截數架無人機。

  今年以來,以色列和真主黨在以黎邊境地帶交火不斷。6月,以軍宣佈批准在黎巴嫩開展軍事行動的計劃,真主黨方面則發出“將爆發全面衝突”的強烈警告,黎以局勢驟然升溫。7月27日早些時候,以色列打擊黎巴嫩境內多個真主黨目標,導致多名武裝人員死亡。作為報復,真主黨方面用火箭彈和無人機襲擊多個以軍目標。同日傍晚,以色列方面稱,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向戈蘭高地邁季代勒舍姆斯鎮發射的一枚火箭彈擊中一座足球場,造成包括兒童在內的12人死亡,另有30多人受傷。不過,黎巴嫩真主黨方面否認與此次襲擊有關。

  當地時間8月4日淩晨,黎巴嫩南部向以色列北部發射了50多枚火箭彈。以色列部署了導彈防禦系統攔截火箭彈,上加利利地區上空可見爆炸聲。據黎巴嫩官方媒體報道,此次火箭彈襲擊是在以色列連夜襲擊黎巴嫩南部多個地區之後發生的。

  據黎巴嫩國家通訊社報道,“以色列戰機對馬哈茂迪耶(Mahmudiyah)地區郊區進行了一次空襲,隨後又對卡夫魯曼(Kafr Rumman)以東進行了第二次空襲。”

  內塔尼亞胡成最大受益者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以色列加大對哈馬斯領導人物的擊殺力度。8月1日,以色列宣佈7月13日在加沙南部城市汗尤尼斯殺死哈馬斯軍事首領穆罕默德·戴夫(Muhammad Deif)。以色列方面稱,戴夫是去年10月策劃針對以色列突襲行動的主要人物。今年 1 月,在以色列軍隊與加沙地帶的哈馬斯武裝分子交戰期間,以色列無人機在貝魯特發動襲擊,導致流亡的哈馬斯高級官員薩利赫·阿魯裏 (Saleh Arouri) 死亡。

  目前,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正成為系列行動的最大受益者。以色列政治專家奧裏·戈德堡 (Ori Goldberg)向半島電視臺分析稱,此前內塔尼亞胡以及安全和情報機構因未能阻止襲擊而備受指責,但如今他們似乎已通過刺殺事件一定程度上挽回聲譽。

  以色列前總理通訊顧問阿維夫·布什因斯基(Aviv Bushinsky)向路透社表示,內塔尼亞胡上周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後,在民意調查中的支持率已經大幅提升,而對黎巴嫩真主黨和哈馬斯的連續打擊,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以色列強力打擊敵人的形象。“以色列人民很高興,所以我認為內塔尼亞胡的得票率在之後大幅上升。(這些軍事行動)表明內塔尼亞胡仍然可以掌控大局,表明他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且他有某種計劃。”

  許多以色列民眾樂見哈馬斯受到重挫。以色列人質家屬論壇(The forum of families of Israeli hostages)發表聲明,對以色列近期發動的定點清除行動以及軍方過去10個月在加沙取得的軍事成就予以肯定。“但以色列必須記住,如果不利用這些成就讓所有人質回家,就不可能取得勝利。”一名人質家屬説道。

  有分析認為,刺殺事件導致加沙停火提議的談判陷入僵局,該提議包括釋放自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以來被哈馬斯扣押的以色列人質。一直參與調解談判的埃及和卡塔爾均表示,哈尼亞和舒庫爾等人的遇襲可能會為停火協議的談判帶來更多複雜性。前以色列駐美大使伊塔馬爾·拉賓諾維奇(Itamar Rabinovich)向《紐約時報》表示,襲擊儘管“提振了士氣,卻沒有解決任何根本問題”。拉賓諾維奇表示,“我們還在原地踏步,一切都沒有解決。”

  美國總統拜登曾在今年5月末公佈一項有關加沙地帶停火的新提議,並表示,這一“全面新提議”是美國與以色列、卡塔爾、埃及和其他中東國家多輪外交對話的産物。據美聯社報道,儘管許多以色列民眾敦促以政府接受協議,但內塔尼亞胡的極右翼盟友持強烈的反對態度,以退出執政聯盟作為威脅。

  作為以色列建國以來任期最長的領導人,內塔尼亞胡曾三度擔任以色列總理,在任時間超過15年。2022年11月謀求連任時,內塔尼亞胡領導下的利庫德集團與極右翼的宗教錫安主義黨(Religious Zionism)組建聯合政府,並被外界稱為“以色列史上最右政府”。目前,內塔尼亞胡極度依賴極右翼政治盟友的支持,他們中的許多人要求巴勒斯坦人離開加沙地帶,並鼓吹建立猶太人定居點。其中一些人還表示,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應優先於與哈馬斯達成釋放人質協議,揚言若戰爭在沒有擊敗哈馬斯的情況下結束,他們將退出聯盟。

  佘綱正認為,近期的事態發展表明內塔尼亞胡政權並不謀求從根本上解決巴以衝突,其思維模式仍停留在解決眼前的問題。

  “以色列希望消滅哈馬斯,但各方力量並未就加沙的未來治理方案達成一致的看法。就內塔尼亞胡本人而言,他的本意並非結束戰爭,也基本放棄‘以戰促和’等之類的一勞永逸解決衝突的路線。目前,內塔尼亞胡只能寄希望於通過一些可見的舉動向國民展示其能力,避免執政地位鬆動。短期來看,內塔尼亞胡將繼續執行類似的路線,通過打擊敵對力量領導人物削弱對方實力,宣揚其軍事成就。”

  據以色列媒體披露,7月31日,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以色列高級別安全會議上,與支持儘快達成加沙停火協議的以國防部長加蘭特和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哈萊維發生激烈爭吵。以色列安全部門負責人敦促內塔尼亞胡借助襲擊恐怖分子頭目的勢頭,抓住機會與哈馬斯達成人質停火協議,但遭到了內塔尼亞胡的拒絕。

  以色列媒體援引與內塔尼亞胡關係密切的消息人士的話稱,解雇國防部長加蘭特“不是是否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另據以色列資深記者塔爾·沙勒夫 (Tal Shalev),內塔尼亞胡圈內有消息來源稱,在撤換加蘭特後,為消除內部對停火以及扣押人質歸還談判的積極推動聲音,內塔尼亞胡還計劃解除以色列國防軍總參謀長哈萊維和以色列國家安全總局(辛貝特)負責人羅南·巴爾的職務。

  據報道,安全部門負責人在離開會議時得出結論,內塔尼亞胡目前不想達成協定。然而以色列總理辦公室發佈的聲明稱,哈馬斯在加沙地帶的領導人葉海亞·辛瓦爾“才是達成協定的障礙,而不是總理。總理準備不遺餘力地釋放對他來説至關重要的人質,同時保護以色列的安全,防止出現允許哈馬斯重新控制加沙地帶、威脅以色列並再次發動10月7日恐怖襲擊的情況。”

  另外,有分析認為,由於以色列長期以來阻止美伊兩國改善關係,哈尼亞在伊朗總統就職典禮這一時間點遭到暗殺,顯然不太可能是巧合。《時代》雜誌在撰文中指出,在伊朗政府將拜登政府視為刺殺事件支持方的前提下,哈尼亞的身亡顯然讓美伊談判在短期內變得不可能。今年7月,改革派人士佩澤希齊揚當選為伊朗總統,接替因墜機身亡的強硬派人物萊希。《環球》雜誌指出,佩澤希齊揚堅定支持2015年由溫和派的魯哈尼政府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的全面解決伊朗核問題的協議,並強調“應該進行讓步,並繼續執行核協議”,換取美西方取消對伊朗的制裁。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中東問題專家休·洛瓦特 (Hugh Lovatt) 向《衛報》指出,刺殺哈尼亞屬於“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的失敗”。“哈尼亞是巴勒斯坦和解和停火的支持者,他的遇刺將導致哈馬斯內部的權力結構産生影響,至少在當前任期內,哈馬斯強硬派別的力量將有所加強。”洛瓦特説。

  在危險邊緣瘋狂試探

  在哈尼亞殞命于伊朗後,以色列面臨著來自多個方面的報復威脅,引發了全球對衝突蔓延並升級為中東全面戰爭的憂慮。

  連日來,多方的陸續表態加重了這種擔憂。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哈桑·納斯魯拉表示,在哈尼亞和舒庫爾被殺後,與以色列的衝突進入“新階段”。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也表示,伊朗“有責任為哈尼亞報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表示,以色列“已做好充分準備應對任何可能發生的情況”。連日來,以色列持續在加沙地帶開展以徹底剷除哈馬斯武裝分子為名的軍事行動,同時誓言對黎巴嫩真主黨採取行動,回應在邁季代勒舍姆斯鎮發生的襲擊事件。

  近日,包括美國、英國和法國在內的幾個西方國家政府呼籲本國公民立即離開黎巴嫩,荷蘭皇家航空、漢莎航空、阿聯酋航空、法國航空、土耳其航空、新加坡航空和瑞士航空等主要航空公司停飛飛往以色列、伊朗和黎巴嫩的航班。

  鋻於地區局勢存在全面失控的可能性,美國總統拜登1日在與內塔尼亞胡的通話中發出強硬表態,要求內塔尼亞胡停止採取加劇地區緊張局勢的行為,並恢復停火協議談判進程。《紐約時報》在撰文中指出,拜登曾花費大量時間斡旋戰事以及達成釋放人質的協議,但舒庫爾和哈尼亞相繼遇刺,説明白宮的外交努力未起到作用。

  儘管拜登政府在口頭對以色列予以警告,但美國軍方近期正採取預防手段防止以色列遭伊朗等有關力量的報復。五角大樓2日表示,美國正向中東派遣更多軍艦和戰鬥機,以加強其防禦能力,防止伊朗等各方力量對以色列發動襲擊。五角大樓發言人薩布麗娜·辛格(Sabrina Singh)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Lloyd Austin)“已下令調整美國軍事態勢,提高軍隊的保護能力,增加對以色列防務的支持,並確保美國做好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準備”。奧斯汀還與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 討論了伊朗的威脅以及美國為支持以色列而採取的額外措施。“奧斯汀部長強調,進一步升級並非不可避免。”辛格説。

  8月3日,以色列陸軍電臺報道稱,美國航空母艦“羅斯福”號已抵達霍爾木茲海峽,距離伊朗海岸僅10公里。美國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還下令向中東和美國歐洲司令部轄區增派具有彈道導彈防禦能力的巡洋艦和驅逐艦,並向中東地區派遣了一個新的戰鬥機中隊。

  英國《每日電訊報》8月3日援引一名以色列高級官員的話説,自從拜登于7月21日決定退出今年的美國總統大選競選以來,“內塔尼亞胡開始變得更有膽量打擊伊朗”。

  佘綱正認為,在大選即將到來以及達成停戰協議已成小概率事件的前提下,拜登政府現階段在巴以衝突和中東問題上的作用將受到進一步削弱。

  “民主黨和共和黨都擔心,如果過於激進地介入中東問題有可能激怒部分美國國內的猶太裔選民和阿拉伯裔選民,進而影響焦灼的選情。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的行動再度削弱了美國在調解戰事過程中所能發揮的影響力。拜登政府接下來的重點是防範伊朗對以色列的報復,相當於再度分散白宮對其他國際事務的注意力。”佘綱正分析道。

  關於伊朗的反擊是否將引發全面地區戰爭,蘭卡斯特大學國際關係教授西蒙·馬邦指出,與西方輿論的描述不同,伊朗是一個非常務實的國家,近年來伊朗試圖與沙特阿拉伯和其他海灣國家實現關係正常化就證明了這一點。儘管伊朗及其“代理人”與美國和以色列發生了小規模衝突,但它一直努力將其保持在可控的範圍內,避免激起以色列的過度反應。這一點可以從黎巴嫩真主黨領導人哈桑·納斯魯拉的表態中窺見一二。在舒庫爾葬禮的講話中,納斯魯拉警告説,以色列的反應將決定是否爆發全面戰爭。

  從過往經驗來看,雖然伊朗與以色列的衝突已日益公開化,但爆發地區全面戰爭的定論仍為時過早。今年1月,以色列在黎巴嫩真主黨的貝魯特據點用無人機殺死哈馬斯高級領導人薩利赫·阿魯裏。黎巴嫩真主黨隨後選擇向一處以色列軍事基地發射了一連串火箭彈,但襲擊未造成致命性破壞。今年4月,以色列在敘利亞擊殺伊朗指揮官後,伊朗用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襲擊予以回應。在以色列象徵性予以反擊之後,雙方選擇了懸崖勒馬。

  佘綱正認為,伊朗和以色列為保政權穩定,不可能在此時示弱,地區局勢不確定性將進一步增加。但他也指出,現有地區局勢並不會因相關事態的發展而發生顛覆性的變化,各方力量仍可能在對抗的基礎上保持觀望的姿態,直到11月美國大選結果的塵埃落定。

  “雖然哈尼亞之死給目前的局勢踩了一腳油門,但由於各方都擔心陷入無法控制的全面戰爭,他們都傾向於有選擇性地展示自身的決心和實力,在危險的邊緣試探對手的底線。”佘綱正分析道。

編輯:郭倩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哈尼亞之死“火上澆油”,中東會走向全面戰爭嗎?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