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平臺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網絡身份證”來了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 2024年08月03日 06:52:14
成都商報電子版 | 2024年08月03日 06:52:14
原標題:遏制平臺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網絡身份證”來了
正在加載

什麼是網絡身份證?

  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為社會公眾統一簽發“網號”“網證”,提供以法定身份證件信息為基礎的真實身份登記、核驗服務,達到方便人民群眾使用、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推進網絡可信身份戰略的目標

  有啥作用?

  可以最大限度減少互聯網平臺以落實“實名制”為由超範圍採集、留存公民個人信息

  如何申領?

  持有有傚法定身份證件的自然人,可自願向公共服務平臺申領網號、網證。目前可在微信、淘寶、小紅書等67個App和場景上申領。

  記者近日發現,“國家網絡身份認證App(試點版)”已在多個應用商店上線。

  據了解,7月26日,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研究起草了《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徵求意見稿》),旨在建成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臺,形成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能力,為社會公眾統一簽發“網號”“網證”,提供以法定身份證件信息為基礎的真實身份登記、核驗服務,達到方便人民群眾使用、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推進網絡可信身份戰略的目標。

  《徵求意見稿》指出,網號,是指與自然人身份信息一一對應,由字母和數字組成、不含明文身份信息的網絡身份符號;網證,是指承載網號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網絡身份認證憑證。網號、網證可用於在互聯網服務及有關部門、行業管理、服務中非明文登記、核驗自然人真實身份信息。

  體驗

  多個App可申領 需要身份證和人臉識別

  8月1日,記者體驗申領註冊“網號”“網證”了解到,需要一部有NFC(近場通信,是一種使移動電話等設備可以在彼此靠近的情況下進行數據交換的新興技術)功能的手機,進行身份證識別和人臉識別,再關聯手機號,設置網絡身份口令,授權網絡身份在用戶手機使用。社交平臺上,已有不少用戶反饋已經註冊申領到了網絡身份認證憑證。

  根據《科創板日報》報道,申領網絡身份認證後,用戶會得到一張虛擬的“網絡身份證”,它可以向需要實名認證的互聯網平臺進行認證,不再需要輸入姓名和身份證號等信息。

  目前,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正處於試點階段,已上線試點App和場景共67個,包括部分政務App和互聯網App,如國家政務服務平臺、中國鐵路12306、淘寶、微信、小紅書、QQ等。

  據悉,後續有關主管部門還將繼續研究適用的應用場景,包括互聯網用戶賬號實名註冊、登錄,對存在涉詐異常賬號的用戶身份重新進行核驗,網上辦理政務服務事項時的身份核驗等。

  申領

  持有有傚法定身份證件的自然人 可自願申領網號、網證

  根據《徵求意見稿》,持有有傚法定身份證件的自然人,可自願向公共服務平臺申領網號、網證。不滿十四週歲的自然人需要申領網號、網證的,應當徵得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同意,並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代為申領。已滿十四週歲未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需要申領網號、網證的,應當在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監護下申領。

  《徵求意見稿》提出,鼓勵互聯網平臺按照自願原則接入公共服務,用以支持用戶使用網號、網證登記、核驗用戶真實身份信息,依法履行個人信息保護和核驗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的義務。

  互聯網平臺接入公共服務後,用戶選擇使用網號、網證登記、核驗真實身份信息並通過驗證的,互聯網平臺不得要求用戶另行提供明文身份信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或者用戶同意提供的除外。

  由此,可以最大限度減少互聯網平臺以落實“實名制”為由超範圍採集、留存公民個人信息。

  同時,《徵求意見稿》明確公共服務平臺採集個人信息的“最小化和必要性原則”,即公共服務平臺處理個人信息不得超出為自然人提供“網號”“網證”相關服務所必需的範圍和限度。另外,《徵求意見稿》明確公共服務平臺處理用戶個人信息時的解釋告知、數據保護等義務,充分保障用戶的知情權、選擇權、刪除權等個人信息相關權利。

  《徵求意見稿》還明確了身份核驗結果信息的“最小化提供原則”和依法處理要求。如對依法需要核驗用戶真實身份但無需留存用戶法定身份證件信息的,公共服務平臺應當僅向互聯網平臺提供核驗結果;對於依法確需獲取、留存用戶法定身份證件信息的,經用戶單獨同意,公共服務平臺應按照“最小化原則”向互聯網平臺提供必要、相關的明文信息。

  專家

  大幅減少信息洩露風險

  有利打擊電信詐騙

  早在201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就有提到網絡實名制,要求“網絡服務提供者為用戶辦理網站接入服務,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等入網手續,或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佈服務,應當在與用戶簽訂協議或者確認提供服務時,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朱巍介紹,由於目前普遍採用的是間接實名、即通過手機號碼實現實名的方式,但手機號碼認證的方式帶來了很多問題,包括電信詐騙、網絡暴力等。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等法律法規的完善,個人信息和數據安全的保障已經基本到位,技術保障能力也大幅提高。

  國家推出了統一認證的機構、統一的信息存儲平臺,俗稱eID的“網號”“網證”制度,也可以理解成每個人在互聯網上也有身份證。

  在統一的“網證”制度下,單個平臺無法獲取用戶個人信息,能大幅減少信息洩露的風險。在統一的身份認證制度下,對於電信詐騙者可以全網封禁其網證,杜絕其更換平臺、手機號復活的機會,有利於打擊電信詐騙。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青少年犯罪研究專家皮藝軍認為,對未成年人網號、網證申領和使用作出規定很有必要。他同時提醒,做好未成年人保護,在“把住入口”的同時,還要做到全過程的監管和健康內容的提供。

  綜合華商報、都市快報等

編輯:陳詩文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遏制平臺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網絡身份證”來了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