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7月21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他決定退出總統競選,並將專注于完成他任期內的總統職責。
CNN報道稱,這是自1968年以來,美國首次有現任總統退出連任競選。
這一“創造歷史”的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在近一個月前的美國2024年總統選舉首場候選人電視辯論結束後,關於拜登的身體狀況還能否支撐他繼續參加選舉的討論就沒停過。
事實上,美國民眾並不願意看到現任總統拜登和前任總統特朗普再度“同臺競技”的畫面。
前不久的一份民調數據顯示,56%受訪者不支持特朗普參選,70%的受訪者不希望拜登尋求連任,很多人甚至質疑現今美國的政治體制究竟是不是為普通美國人服務的。
拜登VS特朗普,美國人覺得自己是輸家,現在換了人,這個情況會改變嗎?
從首輪電視辯論開始,美國人的失望就開始加劇。
用美媒自己的話説,辯論中更多的是人身攻擊而非政策陳述,互相謾罵貫穿了整晚。
而後,民主黨內部不斷傳出要求拜登退選的聲音,而共和黨也趁機攪局。
這樣的鬧劇,持續了接近一個月的時間。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劉衛東告訴譚主,表面上看,民主黨換人行動的最大阻力來自於拜登本人及其團隊,但民主黨內部在這一問題上的嚴重對立,才是換人行動遲遲無法推進的真正原因。
過去一段時間,拜登本人堅持不退選的理由,是“他是目前唯一擊敗過特朗普的人”。
但只要稍稍回顧一下2020年大選,我們便能發現,拜登對民主黨而言,其實只是一個多方妥協後的選項。
民主黨內部有不同派系,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形容拜登的特質是,長期建制派精英、相對溫和派立場,這也讓他更容易被不同派系所接受。
在當時的民主黨高層看來,拜登是最能統合黨內資源、最有機會在當年的大選中擊敗特朗普的人,因此他們才會支持拜登。
而現在,民主黨高層認為拜登無法擊敗特朗普,那麼換人也就勢在必行。
但拜登退選,對於民主黨的意義有多大呢?
目前,民主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還沒有召開,根據相關議程,有意角逐新任總統候選人的民主黨人可以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主動表達參選意願,隨後在開放式黨代會上會舉行投票,票數最多者可躋身總統候選人之位。
然而,民主黨知名眾議員奧卡西奧-科爾特斯透露,目前民主黨內仍然沒有決定好替換拜登的人選。
拜登政府上臺這幾年,民主黨內部在立法、政策制定等問題上矛盾不斷。矛盾越來越多,拜登能發揮的“黏合”作用越來越弱,能夠統一民主黨內部分歧的其他人選也並沒有脫穎而出。
當政黨分歧成為美國政治的常態,那黨派利益,就會淩駕於美國民眾利益之上。
美國民眾真正關心的問題,都會被選擇性忽視。
在退選的聲明中,拜登明確表示,他將全力支持現任副總統哈里斯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
他還呼籲民主黨人團結起來,打敗特朗普。對此,特朗普第一時間回應稱,哈里斯比拜登更容易被擊敗。
可以看到,兩黨較勁的,是如何貶低對方。
而對於美國民眾而言,他們希望看到的,是兩黨能比拼比拼解決問題的能力。
今年年初,美國《國會山報》公佈了一份民調。數據顯示,在這個大選年,美國人最為關心的,是邊境與移民問題,其次是經濟與通貨膨脹。
在考量解決問題的層面,只是觀察某個政治人物或者政黨是不夠的,要深入美國政治運行的肌理。
就拿移民問題來説,兩黨應該在國會出臺法案來解決這一問題。
但民主共和兩黨在來回扯皮了三個月後,拿出了一個同時加強邊境安全和掏出600億美元支持烏克蘭的“打包”法案。
之所以會出現“打包”的情況,是因為在內鬥的大背景下,最好的選擇就是把己方想要通過的法案“打包”進對方的法案中,讓兩者同時獲得通過。如果不能“打包”,即便國會處於癱瘓狀態,兩黨也不會尋求妥協。
去年12月30日,立場偏向民主黨的“政客”網站上刊登了一篇題為《國會功能失調的根本原因》的文章,其中就指出,美國國會已經陷入功能失調狀態。
從這個角度來説,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美國民眾的利益在他們眼中都完全稱不上重要。
而對於美國民眾而言,他們考慮的,不是哪個會更好,而是哪個會更差,哪個會做更沒有底線的事情。所謂投票,投的是“兩害相權取其輕”。
當一個國家的政黨只能在底線上比拼,那麼,誰會是最終的輸家呢?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