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中國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計算機病毒防治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和360數字安全集團發佈報告,揭露了美國對華發起的一場名為“伏特颱風”的虛假信息行動。
這場行動,由美國政府部門、企業以及其他國家網絡安全主管部門共同參與。
這些機構編造了一個具有中國政府支持背景的“伏特颱風”黑客組織,宣稱該組織對美國關鍵基礎設施發動網絡攻擊。憑藉這樣的虛假敘事,美國政府大肆鼓吹“中國威脅論”。
以往的這種計劃,和“伏特颱風”也都類似——美國情報部門策劃、美國政府部門參與、美國公司配合。這三個主體,炮製了一個個抹黑中國的虛假敘事。
但這一次,譚主在了解到“伏特颱風”虛假信息行動的來龍去脈後發現,相較于之前,“公司”這個環節正在發生變化。
這種變化,值得我們高度警惕。
這個變化,要從一個人説起。
這個人叫中曾根,他曾擔任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局長兼網絡司令部司令,也是這場“伏特颱風”虛假信息行動的主要負責人。
今年6月,剛剛退休沒多久的中曾根入職OpenAI公司,成為該公司的董事會成員。
儘管在美國政壇“旋轉門”的背景下,退休的美國高官去知名企業任職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中曾根不一樣。
除了他特殊的職業屬性之外,中曾根的職業生涯還和一項法案——“無證監視法案”息息相關。這部《外國情報監視法案》(FISA)中的702條款明確提到:
允許司法部長和國家情報局局長聯合授權對位於美國境外的外國人員進行有針對性的監視,以獲取外國情報信息。
在此條款下,包括谷歌、微軟、蘋果、臉書等互聯網科技公司都必須交出公司運營中採集到的全部非美國公民個人數據。2013年,斯諾登披露的臭名昭著的互聯網監控項目“棱鏡計劃”,就是在該法律條款授權下進行的。
也就是説,中曾根工作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要求美國公司配合,並從這些公司獲取數據。
那麼,中曾根入職OpenAI公司,是否是美國情報部門,想要OpenAI公司的數據呢?
常年研究美國國家網絡安全戰略的專家以OpenAI公司的産品ChatGPT為例,給譚主介紹了OpenAI公司可能會有哪些數據:
用戶在註冊賬號,尤其是付費賬號時,就會産生信用卡信息、通訊信息等個人數據。
接著,在使用階段,用戶可能會要求ChatGPT對上傳的文檔進行數據分析,或者解答提出的問題。那麼,上傳的文檔和提出的問題本身就是可供ChatGPT後臺人員收集的數據。
美媒也曾提到,不少人在用ChatGPT整理一些“枯燥的舊預算表或人員記錄”,或是測試一些尚未公佈的軟體代碼。這些數據,都有情報價值。
此外,根據提問關鍵詞,又可以推算用戶的職位、工作時段、關注重點,由此可以得到用戶的人物畫像,這一點對從事特定職業的用戶來説,風險尤甚。
國家工信部安全中心專家劉永東告訴譚主,進入AI時代後,對這些數據的分析也變得不一樣了。
從前,圖像、文字、影音等數據都是分開分析的。現在,一個AI大模型可以同時分析這些數據。在這樣的分析下,AI大模型可以從數據中挖掘出更高價值的部分——原本一些單點的、沒有價值的信息,在組合中,也會變得有價值起來。
順著這些網絡安全專家的分析,譚主對美國情報部門在人工智慧領域的佈局進行了進一步挖掘,這才發現,美國的計劃,遠在中曾根入職OpenAI之前。
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的披露,早在2012年,美國情報部門就開始使用人工智慧技術。當時,CIA利用人工智慧做一些翻譯、轉錄的工作。
2019年時,人工智慧在美國情報部門的工作中開始“派上用場”。那一年,美國國防情報局(DIA)發起一場名為“紫貂之矛” (SABLE SPEAR)的計劃。該計劃旨在利用AI來應對美國阿片類藥物氾濫的問題。
隨後,一家美國公司加入該計劃。這家公司稱自己利用人工智慧,挖掘了大量互聯網和暗網的數據,分析出“中國販運芬太尼”的“證據鏈”。而後,美國政府拿著這些證據向中國政府“施壓”,敦促中國政府解決這一問題。
美國情報人員十分自豪于這樣的發現。
這件事直到今年才被披露出來,美國媒體在報道這件事時也頗為自得,稱這家公司利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為美國情報機構提供了刑事案件的證據,這比OpenAI公司的開創性産品——ChatGPT的發佈還早了三年。
但實際上,美國芬太尼濫用問題的根源,在於美國精神類藥品監管不嚴等國內因素。
中國在全球範圍內第一個正式整類列管芬太尼類物質,在這件事上,美國希望同中國合作,幫助美方創造解決相關問題的外部條件。但解決這件事的根源,還在美國自己。
但美國情報部門在這件事上嘗到了甜頭。
2021年,美國前眾議員威爾·赫德加入OpenAI董事會,他曾經擔任CIA特工。在總結自己的特工生涯時,威爾·赫德曾表示,自己的工作是為了“阻止中國間諜竊取我們的機密”。離開CIA後,威爾·赫德入職了一家網絡安全公司,稱自己關注到“中國是如何利用網絡‘竊取’美國的知識産權”。
去年,威爾·赫德還曾參與美國總統競選,他標榜自己是唯一一個如此關注中國在網絡上的威脅並有能力應對這種威脅的參選人。
將這樣有美國情報機構工作背景的人安插進人工智慧公司,只是美國情報機構佈局的第一步。
隨後,美國情報機構又通過間接的方式,將自己與這些人工智慧公司的利益捆綁在一起。
2022年,OpenAI公司與In-Q-Tel公司共同投資了另一家公司。而這家名為In-Q-Tel的公司,原本是CIA的投資部門。後來,它單獨成立了一家公司。
In-Q-Tel受CIA約束,使用CIA的資金,負責物色和投資那些開發符合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尖端技術的公司。它的客戶,也多是美國的情報部門。
這項投資由OpenAI公司的聯合創始人&&,In-Q-Tel藏在身後。
在完成這種利益捆綁後,美國政府開始從官方層面,同人工智慧公司進行接觸。
不久前,美媒報道稱,微軟基於其生成式人工智慧模型GPT-4開發了一款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專門為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和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等情報機構服務。
報道稱,該機器人用於在斷網的情況下分析絕密信息。普通用戶無法使用這一定製版機器人。
此前,CIA官員表示,CIA自己也在研究人工智慧模型,這一模型會給美國18個情報機構共同使用。他表示,CIA還沒有確定用哪家公司的模型作為基礎。
CIA自己開發的模型,學習的數據從哪來?
一方面,根據《外國情報監視法案》(FISA)的702條款,美國互聯網公司的海量數據,包括手機位置信息,都可以被視為“開源信息”。
另一方面,美國這些人工智慧公司,可能也要向美國情報機構提供數據。
2023年,美國總統、副總統先後會見OpenAI、微軟等人工智慧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要求其確保自己的人工智慧産品安全可靠。會見後,這些人工智慧公司同意了八項建議措施,其中有一項是:
與其他公司和政府共享信任和安全信息。
這些信息包括哪些內容,我們不得而知。
最終的結果就是,中曾根,這位美國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網絡司令部司令和中央安全局(CSS)局長,入職了OpenAI。
美國政府如此費盡心機,佈局人工智慧領域,在美國人工智慧公司安插人員,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我們可以從美國互聯網公司在“伏特颱風”中扮演的角色來推斷,人工智慧公司將在美國情報部門的下一步安排中,起到什麼作用。
最近發佈的報告中披露,“伏特颱風”虛假信息行動,是為了給“702條款”續命。
“702條款”別説在國外,在美國的風評就不好。包括美國電子隱私信息中心在內的70余家民間機構曾聯名致信,請求參議院否決該法案。
“702條款”原本要在2023年年底到期,儘管像中曾根這樣的情報人員都在為“702條款”而奔走,但這遠遠不夠。
中曾根一早就曾提議,要借業界的聲音,讓“702條款”續命師出有名。
為此,什麼時候該由什麼公司出場做戲,美國情報機構也做了相應安排。
根據業內人士透露,美國炮製“伏特颱風”虛假信息行動的起始時間不晚于2023年初,從那時起,美國公司們早就各就各位。
在這些公司的配合下,“702條款”得以成功延期。
現在,儘管中曾根退休了,但美國科技公司扮演受害者,美國政府出面“主持公道”的苦情戲,美國上下都已經學會了。
無論是要爭取預算,還是爭取更大執法權,只要故伎重施,再渲染中國威脅,就能得償所願。
可以預想,未來,美國人工智慧公司也會加入這些科技公司,成為扮演受害者的一員。
事實上,當前,已經有了這樣的跡象。今年4月,微軟等公司發佈報告,稱中國正在加大力度使用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來挑動美國和其他地方的分裂。
只是,美國的這些虛假計劃,被披露的內容越來越多,這場自導自演的苦情戲,又能演多久呢?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