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迎來下一個五年 一體化帶來哪些機遇?

來源:第一財經 | 2024年07月13日 06:18:09
第一財經 | 2024年07月13日 06:18:09
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迎來下一個五年,一體化發展帶來哪些機遇?
正在加載

  軟硬聯通的提速,將進一步放大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資源稟賦。

  近日,第一財經大灣區和長三角頻道開通,7月11日,第一財經直播節目《大V流水席》邀請多位專家,共同探討大灣區和長三角的區域發展新動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已有5年,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經濟一體化進程正提速成勢。

  廣東多個都市圈正在突圍

  “原有發展格局正在被打破,都市圈正在突圍。”當談到大型基礎設施對大灣區發展格局能帶來哪些影響時,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如是説道。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五週年之際,由佛肇城際、廣佛南環、佛莞城際、莞惠城際組成的“大灣區1號線”成為中國“最長地鐵”。這條橫跨五城的地鐵化運營城際線路,被視為大灣區一體化的重要舉措,助推廣州都市圈與深圳都市圈的融合發展,也為珠三角産業向粵東西北地區轉移提供便利。

  近日,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車,為珠江口東西兩岸互聯互通帶來了更多可能性。而作為首條由廣東全額投資建設的高速鐵路,梅龍高鐵已進入通車倒計時。這條線路將途經廣東梅州、河源等市,支撐粵東地區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並助力長三角、海西經濟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經貿往來。

  多個大型基礎設施的開通,是各個“都市圈”尋求加強跨區域協作的寫照。廣東以“都市圈”為視角規劃區域發展已有多年,2009年《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發佈,代表著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經濟圈開啟建設。2023年,廣東發佈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進一步增強大中小城市發展合力,打造區域優勢互補、協調發展新優勢。

  長期以來,珠江口東西兩岸發展格局呈現出不平衡狀態。彭澎談及,東岸經濟更發達,高端電子産業集聚,跟國際先進産業結合得更為緊密,但土地價格也比較高。相對來説,西岸地價便宜、土地空間更大,與房地産市場結合得更密切,但産業偏傳統,多是家電、傢具、建材等行業。港珠澳大橋開通後,東西兩岸確實發生了一些聯絡,但在港車北上和澳車北上實施前,港珠澳大橋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教授林江強調了交通運輸能力對城市間經濟往來的影響。他以深中通道開通後日均車流遠超預期這一情況為例,表示無論是對企業還是對家庭,人員物資的運輸速度將很大程度影響大家跨越珠江東西兩岸的意願。虎門大橋通車能力較弱,企業在投資設廠和産業佈局等決策時,走虎門大橋要預留時間,就不願意跨珠江東西兩岸。中山企業不會想去到深圳,深圳企業不願到中山設廠。

  彭澎認為,深中通道雖然開通了,但還沒有完全開通。尚未通車的南中高速萬頃沙支線未來將直接對接深中通道,廣州南沙去到中山只需15分鐘,去到深圳只需20分鐘。這將把廣州與深圳、廣州與東莞的關係拉得更近。除交通便利程度外,機場、港口的佈局亦值得關注。在“你中有我”的模式下,産業結構完全進行了重新佈局。基礎設施的變化將為廣東省産業發展佈局帶來新格局。

  大灣區制度型開放很重要

  硬聯通帶來軟聯通,粵港澳大灣區經濟一體化發展孕育出更多可能性。不同於過往的單向流動,雙向流動也發生在港澳兩城與大灣區9座內地城市之間。

  林江表示,我們國家不缺區域性的城市群,比如長三角城市群在地理面積、城市規模、消費能力等方面有優勢。大灣區只是廣東9個城市加上港澳兩個特區,無論是城市面積還是經濟腹地都沒有辦法跟長三角相提並論。大灣區主打的是高水平對外開放、制度型開放,如果這能夠在大灣區率先得到實現,那麼大灣區就能凸顯其對於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性。

  林江還強調,香港幾乎是大灣區中唯一的國際城市,它對大灣區的重要性無可替代。哪怕廣州、深圳的GDP或進出口貿易總量超過了香港,其實也不能夠取代香港在大灣區的地位。香港的重要性並不是體現在它的一些經濟指標上面,而是體現在它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一個助推器這樣的角色。

  林江分享到,香港的仲介作用依然很重要。2019年以前,中國內地招商引資中70%來自香港地區,雖不一定都是香港的投資,但很多外資通過香港投資到內地。此外,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在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國際地緣政治格局錯綜複雜的情況下,借助香港這一窗口走出去,通過香港來強化我們跟世界先進企業的往來,在關鍵技術領域有所突破,是非常迫切的。如果香港的地位作用削弱了,大灣區的意義也就打了很大折扣。

  彭澎在分享中提到,大灣區建設的一個重大意義還是港澳問題,沒有港澳就不存在大灣區。其他幾個世界級灣區,如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都以城市命名,但粵港澳大灣區不是以城市地名來命名,而是以一個區域來確定名稱。大灣區有一個深刻的含義,就是要使港澳更多地融合到我們內地的發展當中來。另外一方面,內地也要支撐港澳的新的發展。

  彭澎認為,客觀地講港澳之於內地的地位,比起改革開放前甚至改革開放之初,確實是淡化了。因為我國全方位開放了,不用經過香港就可以跟外界進行聯絡。此外,現在新加坡崛起這一現實需要承認。只有這樣,才能確定好粵港澳到底怎麼展開闔作,內地又怎麼樣支持港澳的發展。

  彭澎還認為,對京津冀、長三角、成渝或中部等發展區域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在協同港澳方面具有很大借鑒意義。特別是未來發展北部灣經濟區並與東盟展開闔作時,廣東依然會是強大的引擎。

  當談到大灣區如何帶動港澳地區産業發展時,林江強調,香港和澳門要長期維持繁榮穩定,只有一條路就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但當然同時也要保證兩個城市在國際層面上的一定的優勢。他以“9+2”産業差異化發展為切入點,表示香港需保持高附加價值的中心城市地位,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需得到夯實。港澳兩座城市作為外向型城市的獨特魅力需要保持。未來大灣區的發展,不是各個城市各搞各的,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大灣區城市間的協同,甚至考慮大灣區與長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區域的聯絡,做好差異化發展這樣一盤大棋。

  林江亦有提到,港澳與內地城市之間僅單邊流動是不可持續的。當談到推動內地居民往返港澳地區帶動當地消費時,彭澎呼籲,“9+2”城市間居民往來便利程度需要對等,建言逐步在大灣區內實行內地居民往來港澳地區更便利化的措施。廣東居民去港澳地區也還是要辦理很多手續,沒有那麼便利。

編輯:黃佐春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粵港澳大灣區迎來下一個五年 一體化帶來哪些機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