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華文明 尋蹤歷史脈絡 在考古中探尋“何以中國”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7月13日 15:48:42
央視網 | 2024年07月13日 15:48:42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7月12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佈4項考古最新進展。其中,浙江稽中遺址首次在紹興古城內確認越國建築的存在;江蘇鹽城一系列鹽業考古不斷明晰我國江淮東部鹽業生産的發展脈絡;江蘇淮安3處城市考古則反映出明清時期大運河沿線市鎮發展的歷史。

首次發現漢代木刺實物 墨書“會稽”“山陰”地名

本次“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浙江紹興稽中遺址相關考古負責人介紹,為配合當地城市建設,2024年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戰國兩漢時期高等級建築遺存,包括戰國時期1組大型建築基址和1眼距今約2500年的水井。據文獻記載,推測為越國遺存,成為探尋越國都城的重要線索。漢代遺存除建築基址、水井、馬坑外,還首次發現漢代木刺實物,上面墨書“會稽”“山陰”古代郡縣地名,成為兩漢郡縣考古的重要發現。

發現漢代以來江淮東部鹽業生産遺存

國家文物局本次發佈的第2項“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是江蘇鹽城系列鹽業考古。相關考古負責人介紹,“十四五”以來,江蘇省多家考古單位聯合,在基本建設考古工作中,取得系列鹽業考古新發現。其中沙井頭遺址現在初步推測其所在區域為西漢鹽瀆縣城所在地;繆杭遺址發現鹽業生産中的引蓄水、攤場等遺跡,是一處唐代制鹽聚落;後北團遺址發現鹽灶、淋鹵坑等遺跡,是一處自南宋延續至明清的制鹽聚落。這些發現進一步明晰了我國江淮東部鹽業生産的歷史脈絡。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為避免工程建設對地下埋藏文物造成破壞,配合工程建設的考古已成為我國考古工作的重點。有數據顯示,近幾年來,我國每年基本建設考古項目都在1000項以上,佔年度考古項目數量比重超過80%。

江蘇省淮安市慶成門、新路、板閘鎮三處遺址的發掘同樣為配合當地城市建設展開,2021年以來,發現明清時期的城門門道、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街巷類遺存,以及餐飲廚具為大宗的各類器物,再現了明清時期大運河沿線的繁榮景象。

北宋都城景龍門 《清明上河圖》中尋原貌

為了配合城市基本建設,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開封市龍亭區發現了北宋都城景龍門,是目前考古發現的北宋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都城城門遺址。目前,考古專家利用《清明上河圖》等繪畫名作,已初步完成對景龍門的復原。

北宋東京城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其繁華景象通過不朽名作《清明上河圖》得以實景式地保存下來。《汴京遺跡志》等文獻記載,北宋東京城“北面三門,東曰安遠門,西曰天波門,中曰景龍門”,一面城墻安設三處城門,凸顯城之大。然而,隨著黃河氾濫,這座城最終淹沒在泥沙之下。

2023年啟動至今的考古發掘顯示,景龍門通寬約60米、進深超過19米,規模宏大;整體由3個門道、隔墻及兩側墩臺構成。尤其發現墩臺屬於包磚逐層錯縫露齦砌造,與《清明上河圖》尾段描繪的城門營造法式相同,《清明上河圖》成為考古專家復原景龍門的一個重要參照。

景龍門遺址 開啟重新想象北宋之旅

宋徽宗的傳世名作《瑞鶴圖》記錄了東京城大內南面正門宣德門的樣貌,其屋頂樣式和鴟尾構件也成為復原景龍門的參照資料。當考古發現與傳世文獻結合,消失在黃河泥沙下的北宋景龍門逐漸露出最可能的“原貌”。在古代中國,古人穿過城門才能入城,景龍門遺址的發現成為人們重新想象北宋、認識北宋的一把“通關密鑰”。

編輯:劉潔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追溯中華文明 尋蹤歷史脈絡 在考古中探尋“何以中國”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