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韆鞦|通江達海 運河巧工濟天下

來源:人民網 | 2024年07月10日 15:46:42
人民網 | 2024年07月10日 15:46:42
原標題:何以中國·運載韆鞦|通江達海 運河巧工濟天下
正在加載

  千年水運,萬物通濟。

  作為世界上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中國大運河綿延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實現南北共濟、內外聯通,向世界講述“何以中國”。

  工開萬物

  “無恙蒲帆新雨後,一支塔影認通州。”北京市通州區是京杭大運河北起點。船隻從余杭(今杭州)北上,看見燃燈塔便知到了通州。京杭大運河在隋唐大運河基礎上裁彎取直而成。提出這一構想的是元代科學家郭守敬。他延續了隋唐大運河的生命,還打通了京杭大運河“最後一公里”。

  由於沒有合適水源,元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無法直通京城。從南方運來的貨物只能在通州上岸,再轉陸路。郭守敬決定引泉濟運。難點在於,從白浮泉到翁山泊(昆明湖)僅有兩米高差,卻相距數十公里。他以白浮泉等泉水為源,沿途鑿河進京,中間以翁山泊等湖泊調蓄,形成具有完善水量調蓄與調節功能的水源工程。此段運河鑿通後,漕船可直抵積水潭。史載元世祖忽必烈見積水潭上“舳艫蔽水”,一片繁忙景象,欣然賜名通惠河。

  南旺分水樞紐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又一大成就。位於會通河段的山東省汶上縣南旺鎮素有運河“水脊”之稱,是京杭大運河縱剖面至高點。因水源問題,漕船通航受限。明朝時期引汶水入會通河,疏浚周邊湖泊作水櫃,修建多個閘壩,通過各湖區的閘門與運河連接實現蓄泄功能,保證了漕運暢通。

  “大運河的水源工程集中了幾乎所有的水利工程類型,代表了中國古代水利規劃的最高水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如此介紹大運河水源工程。2500多年來,我國水利工程技術不斷突破。

  邵伯船閘位於京杭大運河揚州段,其歷史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東晉時期。2012年,熊蓓進入邵伯船閘,負責船舶調度。那時她需手動排列進入閘室的船舶數量和順序,船員要下船上岸登記、繳費。智慧化系統投用後,船員只要一部手機就可以完成通行手續,而系統幾秒就能夠給出船舶排序。今年上半年,邵伯船閘日均船舶通過量達77萬噸,與2012年相比翻了番。

一艘集裝箱貨輪通過邵伯船閘。人民網記者 金慧慧攝

  一艘集裝箱貨輪通過邵伯船閘。人民網記者 金慧慧攝

  有“蘇南第一閘”之稱的諫壁船閘位於鎮江市東郊,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兩條“黃金水道”的十字交匯口,常年有蘇、魯、皖、滬、浙等多個省市的船舶通過。隨著運行壓力不斷增加,諫壁船閘擴容工程被提上日程。完工後,諫壁一線閘將成為世界最大內河單梯級船閘,2000噸級船舶在京杭大運河江蘇段可實現“無縫銜接”。

  百業新態

  “東南漕運歲百餘萬艘,使船往來無虛日,民船賈舶多不可籍數。”明代官員李東陽在《重修呂梁洪記》中記載了大運河上商船往來的繁忙景象。

  “經過大運河的連接,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的商品交流徹底活躍起來,形成了有名的運河經濟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倪玉平曾介紹,為補貼漕船運丁,明成化年間規定,一條船拿出10石空間,供運丁運載土特産沿途售賣,官方不徵稅。由南到北主要運送絲綢、瓷器、茶葉、紙張等,由北到南主要運送棉花和幹鮮果品。

  淮安,位於黃河、淮河、大運河交匯之處,同時處在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上。從明初的“民間尤樸實,布衣蔬食,席不過五簋”,到明中葉的“市不以夜息,人不以業名,富庶相沿”,大運河成就了“漕都”淮安。

  中國漕運博物館一個堆滿碎瓷片的展櫃吸引不少遊客駐足。這些瓷器于元明時期燒制,發掘于淮安河下古鎮。“來自浙江龍泉窯的瓷器,通過運河來到淮安進行檢驗,不合格的被打碎。”中國漕運博物館策展人張馳説,這處遺址的發現,見證了元明時期淮安的繁盛,“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水運發達程度可想而知”。

中國漕運博物館堆滿碎瓷片的展櫃。人民網記者 黃鈺攝

  中國漕運博物館堆滿碎瓷片的展櫃。人民網記者 黃鈺攝

  晚清以後,中國的民族工商業在運河沿岸迅速崛起。常州因“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的區位優勢,成為中國近代工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運河沿岸最先出現的是紡織業。清咸豐年間,常州出現第一家染坊,光緒年間開設第一家織布廠。此後,手工、印刷、交運、糧食加工等工廠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常州大運河沿線工業遺産分佈圖顯示,大運河沿線工業遺産點38處,自西向東包括常拖廠、恒源暢廠、大明廠、戚機廠等。

  戚機廠始建於1898年,是常州第一個近代大型工廠。改革開放後,戚機廠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東風11、東風11G機車在中國鐵路前五次大提速中擔當動力先鋒。新時代,中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向肯尼亞等20多個國家出口,成為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業“走出去”的排頭兵。該公司56台機車漂洋過海到了蒙內鐵路,開啟了東非標準軌距鐵路運營的新時代。

  運通四海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唐代詩人皮日休肯定了大運河對後世的積極影響。在當代,借助京杭大運河,南方的水被調去北方,緩解用水之困。

  3月20500度,4月40100度,5月8236900度,6月8879600度。這是一份來自江都水利樞紐第四抽水站的用電單。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主任錢邦永介紹,今年淮北偏旱缺水,江都水利樞紐從5月7日起投入抗旱運行,“4座泵站33台機組開了46天。3天就能向北輸送1億立方米江水。”

  江都水利樞紐地處揚州市境內京杭大運河、新通揚運河和淮河入江水道交匯處,南瀕長江、北連淮河,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南水從這裡出發,利用大運河及與其平行河道輸送,依靠沿途泵站攀越13個“臺階”,一路北上,滋潤著數十座大中城市。截至今年5月,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累計調水720億立方米,沿線7省市超1.76億人受益。

江都水利樞紐。鬱興攝

  江都水利樞紐。鬱興攝

  大運河不僅溝通了中國南北,還聯通了中國與世界。

  “八荒爭湊,萬國鹹通。”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描寫了宋朝海外貿易品類之繁盛。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展示的一個青花花卉紋盤,釉料來自西亞地區,産品主要銷往海外。

  安作璋在《中國運河文化史》一書中指出,宋朝運河以東京(今開封)為中心向四週輻射,把陸路與海路連接起來,極大促進了中外貿易。元朝常派使臣到海外採辦貨物,使臣沿通惠河、江淮運河、江南運河南下,抵達下海的各港口,足跡遍及海外諸國,遠達非洲。

  如今,京杭大運河仍是連接中國南北、中國與海外的重要交通樞紐。

  濟寧港位於京杭大運河常年通航的最北端,是國家規劃的京杭大運河六大重點建設港口之一。目前,濟寧港已開通集裝箱航線21條,覆蓋全國20個省份150多個城市,國際物流拓展至10余個國家。一季度,濟寧港完成貨物吞吐量2245萬噸,同比增長46.7%。

  宿遷港是京杭大運河流域水陸聯運和江海河中轉的樞紐港,是京杭大運河中上遊最直接、最快捷的出海口。目前,中心港區開通了8條內外貿集裝箱航線,每週航次超50個。一季度,宿遷港完成貨物吞吐量逾587萬噸,同比增長25.5%。

  千年運河正青春,“黃金水道”啟新程!

編輯:王玉西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何以中國·運載韆鞦|通江達海 運河巧工濟天下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