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 千年工藝煥彩現代生活 傳遞東方文化質感與溫度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7月03日 10:59:27
央視網 | 2024年07月03日 10:59:27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大漆工藝是我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又被稱為“永不褪色的東方之美”。在我國古代,大漆工藝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祭祀等領域,如今提起大漆許多人感到陌生。古老的漆器藝術如何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中,煥發嶄新的生命力?

  早在公元前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期,我國先民割開漆樹樹皮,採集流淌下來的乳液加工成塗料,便有了光澤明亮、防水防腐的大漆,又名中國漆。

  “百里千刀一斤漆”,天然大漆採割十分不易,一棵漆樹一生才能分泌10公斤生漆。漆器製作流程十分複雜,制胎、裱布、刮灰、吃漆、髹漆、裝飾紋理、推磨拋光等。其中,打磨和蔭幹貫穿于漆器製作的所有步驟,十分考驗製作人的耐心。大漆不僅是一種物質材料,更是一種生命形態,傳遞著東方文化的質感和溫度。

  在廣州南沙區的一個創意園內,一幅大漆屏風的創作進入收尾階段,洪乙棟正全神貫注拿起手中的畫筆不時添上幾筆。傳統屏風一般是木架結構,而他們選擇了用蜂窩紙板做胎體造型,充分利用大漆防潮防腐的性能,結合藍綠色調的使用,一幅與眾不同的漆藝作品呈現出來。

  大漆作為自然的饋贈,觸感溫潤,更接近人體溫度。而且,經過時間沉澱,人們的摩挲使用,它的色彩、溫潤程度也會隨之變化。洪乙棟將漆器融入當代日常生活中,再將自己從漆畫創作中的經驗進行創新,“重新探尋日用環境中漆器與人的關係”,通過“柴燒大漆茶器”和“日用紙胎漆器”兩個主要系列,將大漆藝術更好地融入現代人居環境中。

  大漆技藝傳承人洪乙棟介紹,廣東天氣潮濕,紙容易變軟受潮,而且著了水以後胎體也會破裂,所以要做到防水和防止硬化問題。他們用大漆封好後,裱完布、刮完灰,它硬化以後就不怕這些。

  傳統漆器的色彩主要是紅色、黑色兩種。當代紙胎漆器在造型、色彩和內容上的千變萬化,顯得更為時尚和個性化。運用在家居、茶器、首飾、挂畫等上面,使其既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也成為生活中的日用品,在國內外的展臺上也深受歡迎。

  洪乙棟表示,現在所有的變化都基於8000年來工藝的積澱,骨子裏脫離不開文化的積澱,他只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

編輯:楊書傑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文化中國行 | 千年工藝煥彩現代生活 傳遞東方文化質感與溫度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