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紀錄、新通道、新突破 中國逐夢“海陸空”澎湃著奮躍向上力量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6月28日 09:44:40
央視網 | 2024年06月28日 09:44:40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在6月2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嫦娥六號任務總設計師胡浩等詳細介紹了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有關情況。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表示,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人類首份月球背面樣品,精準著陸在內蒙古四子王旗,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三大技術突破”和“一項世界第一”。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稱:“這是一次創新之旅。嫦娥六號任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技術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測任務,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月球智慧採樣技術、月背起飛上升技術,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動採樣返回,再次創造了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

嫦娥六號任務不僅創造了中國航天的世界紀錄,還與歐空局、法國、意大利、巴基斯坦開展了4個科學載荷的合作,獲取了珍貴的第一手科學數據,開展了測控領域的協同合作。

今年是探月20週年,20年來,探月工程實現連戰連捷,不斷讓中華民族飛天攬月之夢變成現實,並完成了多項科學成果。

卞志剛表示,中外科學家使用中國探月數據已發表1900余篇論文;從嫦娥五號月球樣品中,中國科學家發現月球第6種新礦物,並命名為“嫦娥石”;研究還證明月球在19.6億年前仍存在岩漿活動,使目前已知月球地質壽命“延長”了10億年;月球樣品研究進入“嫦娥時代”,極大豐富了人類對月球乃至宇宙的認知。

後續,中國探月工程還將開展嫦娥七號、八號任務,開展月球極區環境和資源勘查,還有月球資源就地利用技術驗證。此外,行星探測工程“天問二號”計劃2025年發射,目標主要是對一顆近地小行星的伴飛、取樣返回等探測;天問三號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實現火星採樣和攜帶火星樣品返回地球;天問四號是木星系探測任務,計劃2030年前後發射。目前,天問三號、四號正在積極開展相關關鍵技術攻關和實施方案深化論證工作。

逐夢海陸空·深中通道進入開通倒計時

經過7年籌備7年建設的深中通道將於6月30日下午3時正式通車試運營。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超級工程,深中通道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世界級跨海集群工程。開通運營後,可以大幅提升珠江口東西兩岸的通行能力,讓深圳到中山的車程從原本的2小時縮短至30分鐘左右,實現廣州、深圳、中山三地快速聯通。

深中通道北距虎門大橋約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橋約31公里,起自深圳機場互通立交,向西跨越伶仃洋海域,通過萬頃沙互通與南中高速連接,在中山市馬鞍島登陸,與中開高速對接。


在現場,記者看到,270米高的橋塔上橫樑已經挂上了“深中大橋”四個大字。而深中隧道內的燈光照明、可變情報板、交通標識以及智慧巡檢機器人等智慧交通管控設施都已安裝完畢,這些設施設備將為通車後的安全高效出行保駕護航。

中鐵十二局深中通道機電一標項目總工程師趙文廣介紹:“隧道內共有14台智慧巡檢機器人,南、北行車洞平均每1.2公里就布有一台。這些機器人可以在應急情況下接收控制中心遠程指令趕赴現場,還可以通過自帶揚聲器及時疏導交通。”

除了有智慧化的交通管控設施,深中通道全線還實現了“網聯通”,今後行駛在深中通道上,不僅可以實時導航,還能隨時保持通信聯絡。

記者在現場看到,白色的路燈桿上挂著的白色盒子就是5G基站,用於發射5G信號。整個主線一共是17公里,共建設了73個這樣的基站,平均不到三百米就有一處,讓5G信號覆蓋得更全面也更流暢。

不僅橋面上的信號暢通無阻,在40米深的海底隧道也同樣能實現“5G”沖浪上網。工作人員在隧道管廊內提前預留通信設備連接件、線槽等,為通信設備提供了集安裝、供電、傳輸、信號發射于一體的實施環境,實現了信號無縫覆蓋。

深中通道交通工程部部長李偉聰介紹:“主要是在隧道內增設了365套衛星導航的模擬發佈設備,廣大司乘人員可以通過手機、車載系統等這些軟體實現跟地面一樣的精準定位和衛星導航服務。”

據了解,深中通道開通試運營後,全線車輛通行費收費標準為66元/標準車次,其中,東人工島(起點)至西人工島的收費標準為37元/標準車次。目前,深中項目的運營工作已經全部就緒,各項機電、通信、收費等設備設施已完成調試,路政隊伍、工程養護隊伍、路網信息中心隊伍、收費員隊伍都已經就位,正在進行全通道清潔,將以最好的狀態迎接通車。

逐夢海陸空·海上風電挺進深藍

全國首個超大單機容量的海上風電場——三峽集團漳浦二期海上風電場27日全部並網發電,標誌著我國海上風電大型化發展實現新突破,為我國海上風電挺進深遠海提供技術和裝備支撐。

並網發電的風電場位於福建省漳浦縣海域,距離海岸線約30公里,總裝機容量達400兆瓦,是我國首個全部採用13兆瓦及以上超大單機容量風機的海上風電場,其中批量化應用了6台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項目投産後,預計每年可生産16億度清潔電能,在滿足68萬戶家庭年用電量的情況下,減排二氧化碳約136萬噸。

風電單機容量刷新紀錄的背後是我國風電形成産業集群式的發展生態。目前,福建、江蘇、山東、浙江、廣東等地都已經形成了大容量風電機組部件供應産業鏈和産業園,通過優化生産流程、提高生産效率、降低生産成本,推動我國海上風電挺進深遠海。

根據國家批復的各省份海上風電規劃,海上風電總量超過3億千瓦。截至目前,我國海上風電累計並網裝機容量已超3800萬千瓦,裝機規模穩居全球首位。預計到2030年,我國海上風電裝機將達到1.5億千瓦,海上風電發電量佔東部沿海地區用電量比重將達到約10%。

編輯:劉珊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新紀錄、新通道、新突破 中國逐夢“海陸空”澎湃著奮躍向上力量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