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歐委會宣佈將對華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以來,德國、瑞典、匈牙利等歐盟國家,以及眾多歐洲車企,都在持續發聲,試圖阻止歐委會一意孤行的決定。
梳理歐盟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時間線,歐委會已于6月12日公佈了“初裁結果披露”,按照調查程序,下一個關鍵節點,是7月4日。當天,歐委會將公佈“初裁結果”。
從報道數據量來看,美西方媒體十分關注這個節點,近期日均報道量達到了單日近千篇。
然而,譚主梳理了以往歐盟反補貼調查的案例發現,這個節點,似乎並不值得如此關注。
其實,按照歐盟的規則,“初裁結果披露”只是預先公佈一些“初裁結果”中的臨時稅率、受調查企業的情況等。
從歐盟官網數據來看,2003年以來的反補貼案件中,這兩個環節公佈的臨時稅率一般都是一樣的。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丁如長期追蹤歐盟反補貼調查進展,從她的經驗來看,這兩個環節公佈的臨時稅率也不會有什麼出入。
從外媒的報道量上,也能得出這個結論——之前的案件中,在披露了稅率後,外媒對隨後的“初裁結果”幾乎沒有什麼關注。
既然7月4號這個所謂的“初裁結果”不具備什麼關注價值,那美西方媒體為什麼還要集中報道這個節點呢?
在對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後,譚主發現,“中國希望”是其中提及的一個高頻表述。《美國之音》就在標題中寫道,“中國希望歐盟在7月4日前取消電動汽車關稅”。
類似的標題還集中出現在路透社、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等美西方媒體的報道中。
通過大量報道“中國希望”這樣的字眼,不斷炒作中國希望在7月4日前解決問題的敘事,這在無形中,就提高了外界對快速解決問題的期待值。
換個角度看,這實際上是對中方的一種“捧殺”。
丁如告訴譚主,從技術層面上來説,讓歐盟在7月4日撤回決定,是不現實的。
歐委會啟動反補貼調查到“初裁結果披露”,長達半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歐委會收集了大量的企業數據並進行測算。如果要取消加徵關稅,也需要重新核算評估。從6月12日到7月4日,只有三周多的時間,完不成這樣的計算。
此外,由於歐盟成員國內部在對華加徵關稅的問題上有很大的分歧,基本沒有可能在7月4日前達成關稅調整的內部共識。
所以,中方也不可能將7月4日視為解決問題的轉捩點。
看清這一點,就會發現美西方媒體之所以要集中渲染“中國‘希望’在7月4日前解決問題”,更為重要的意圖,是在協助歐方在談判中給自己增加“籌碼”。
丁如跟譚主分享她過往參與談判的觀察和經驗,一旦外界對某一方快速得到談判結果的壓力過大,就會使承壓的一方在談判中局面不利。
也就是説,歐盟可以利用外界對中方快速取得談判成果的迫切期待,在談判過程中向中方“要價”。
其實,這一次反補貼調查中,雙方開啟磋商的時點,比以往要更早。
早談,也就有更充分的時間來解決問題。這其實是一個對各方有利的因素。
按歐盟的規則,歐盟要在啟動調查後的第13個月結束調查。
也就是説,在初裁結果公佈後,還有4個月的時間去磋商談判,這其中還存在很多變數。
最終裁決之前,歐盟面臨的壓力也將越來越大。
要知道,談判博弈的本質,不僅在於雙方“籌碼”的對比,更取決於時與勢的走向。而一些歐盟成員國的表態,能夠説明,誰站在時與勢的那一邊。
當前,歐盟進出口貿易壓力重重。今年一季度,歐盟整體對外貨物貿易額同比下降8.4%。
丁如表示,歐委會的做法,可能會加劇中國和歐洲市場間的貿易摩擦,這會犧牲歐盟成員國的利益,尤其是那些以出口為導向的成員國。
隨著11月2日這個時間節點的臨近,歐盟內部,會出現更多的反對聲音。這對於歐委會而言,才是真正的壓力。
而對於中方來説,接下來,中方會有耐心地、有節奏地同歐方進行磋商。
無論如何,中方都將堅決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距離最終裁決,還有一段時間,歐方,可以再好好想一想。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