舳艫相會行千里,運河綿亙是揚州。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10週年之際,由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人民日報社、江蘇省委網信委聯合主辦的“何以中國 運載韆鞦”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揚州啟動。來自網信、文博、考古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曲藝界代表、學生代表等中外嘉賓,在美麗的“淮左名都”,走進新唐風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通過情景講述、音畫視頻、文藝表達等多種形式,體味綿延的文化根脈、鮮活的生態綠脈、涌動的經濟命脈,擊新時代之水,讓古運河重生。
“通達千里,運化古今”。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里程最長的人工河,2014年6月在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成功入選《世界遺産名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千古流韻,萬里通途,大運河盡展新顏。10年來,在沿河沿岸兒女的共同努力下,千年運河與現代氣息交融交織,生動地詮釋了古今共融的大運河文化魅力,也向世界講述著中華兒女與河共生、共融、共興的故事。
保護好大運河文化,擦亮中華文化名片。“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大運河文化保護功在當代、利在韆鞦。揚州創造性設立運河文化保護緩衝區,高起點規劃建設江淮生態大走廊;杭州出臺《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成為大運河沿線27個遺産城市中第一部運河遺産保護地方性法規……10年來,多地聯動共同發力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大運河文化這張中華文化名片愈來愈亮。
傳承好大運河文化,千年文脈煥發光彩。“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10年來,古老的大運河文化也正在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地融入現代生活。比如,揚州就致力於運河文化的活態化傳承,加快推進運河三灣風景區核心展示園、大運河非遺文化園建設。大型交響組歌《大運河》、歌劇《運之河》、舞劇《千年運河》、美術精品創作《中國大運河史詩圖卷》……10年歲月砥礪,一批文化精品從多角度展現運河之美,讓千年文脈煥發出新的時代風采。
利用好大運河文化,擘畫新的幸福圖景。歷史文化遺産保護,不僅需要維持保護原貌,也需要做好合理利用。當前,依託大運河發展數字創意、工業設計等文創産業,促進沿線茶葉、黃酒、絲綢等歷史經典産業轉型升級,文化優勢正在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比如,蘇州建設“運河十景”勾勒現代版“運河繁華圖”,淮安實施大運河“百里畫廊”戰略引領工程。不斷催生新的産業形態,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古老的大運河文化正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呈現新的幸福圖景。
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經歷五千年滄桑變幻卻始終一脈相承,就與數量眾多的歷史文化遺産密切相關。借助“何以中國·運載韆鞦”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在多維度講好致富河、幸福河故事的同時,也有助於賡續大運河文脈、傳承大運河深厚的精神內涵。可以肯定,把大運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條經濟之河、民生之河、生態之河、文化之河將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甄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