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 運載韆鞦】尋跡“好地方”,在運河原點感受“古運新生”

來源:交匯點新聞 | 2024年06月24日 10:26:06
交匯點新聞 | 2024年06月24日 10:26:06
原標題:【何以中國 運載韆鞦】尋跡“好地方”,在運河原點感受“古運新生”
正在加載

  舳艫相會行千里,運河綿亙是揚州。自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以來,運河原點城市揚州與大運河同生共長。6月23日,“何以中國 運載韆鞦”網絡主題採訪活動來到揚州,開啟一場中國大運河的文化尋根與發現新生之旅。

  引長江、連淮河、穿湖泊

  “江淮明珠”成就“一泓清水北送”

  這裡,長江、運河、淮河佳絕交匯,國家超級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從此處開始。四面環水、站閘相連、綠蔭覆蓋,盛夏時節來到江都水利樞紐,景色十分宜人。

  樞紐內的江蘇南水北調展示館中,一座1:75000的巨大沙盤模型向眾人呈現了中國大地上水資源大規模跨區域調配的壯闊景象。“江水北調奠基石,南水北調開新篇”,墻面上,一塊塊展板訴説著江都水利樞紐的“前世今生”。

  據講解員介紹,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江蘇就已開始用“江水北調”平衡江蘇南北水資源,而江都第一抽水站便是其發端。“江水北調”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打下良好基礎,江都水利樞紐成為了中國北方“解渴”的起點。建設運行至今,江蘇的南水北調工程體系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網絡化泵站集群。

  置身最“年輕”的江都第四抽水站,6台泵機正在運行。即便無法看見泵機內部的運行狀況,耳旁傳來的巨大轟鳴聲也能讓人直接感受到它們所蘊含的巨大威力。正是在這樣的泵機牽引下,江水源源不斷地沿著輸水管道抽送到江面,“水往高處流”成為現實。

  推動“源頭”智慧創造,智慧化系統讓泵站管理進入了智慧時代。“累計運行6060天、抽水總量792.3億立方米”,泵房的電子大屏上,機組運行參數、實時工情、水位情況等數據一目了然。據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第四抽水站管理所所長薛井俊介紹,目前江都水利樞紐已實現遠程監測和調度,同時還建立有數字孿生平臺,實現了實體泵站與數字孿生泵站運行管理的融合。“數字孿生水利工程是新質生産力在水利領域的具體表現,是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我處緊抓時代發展機遇在江都水利樞紐開發應用了數字孿生平臺,這是我們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護佑一江清水北上的最新實踐。”薛井俊表示。

  活化運河文化遺産

  “網紅”文博展館講述千年運河故事

  三灣古運河畔,近8萬平方米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如一艘巨船泊在岸邊,迎接著八方遊客。門票瞬間秒光,三年累計接待遊客量達到840萬人次,中運博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2個基本陳列,9個專題展覽,1萬餘件(套)運河主題展品,中運博堪稱中國大運河的“百科全書”。跳脫出以往展陳抽象晦澀的文圖,借助裸眼3D、5G等現代數字技術,千里運河畫卷以一種具體而微的形式鋪陳于遊客們眼前。

  從觀察歷史到感受歷史,從接觸歷史到深入歷史,沉浸式的觀展體驗賦予傳統文化新生,也組成了中運博由“網紅”走向“長紅”的流量密碼。

  “舳艫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下揚州”,發跡于揚州,最終亦魂歸揚州,大業韆鞦,不只關乎運河,隋煬帝與揚州有著不解之緣。

  在邗江區西湖街道,於今年春天正式對外開放的隋煬帝陵博物館綜合運用圖文、實物、模型場景、聲光電、多媒體互動等手段,系統展示著隋代歷史文化和隋煬帝陵考古成果。

  跨時空邂逅隋朝歷史,每一座雕塑、每一件文物,都在訴説著隋煬帝與運河的故事、與揚州的故事。

  一部揚州史,半部鹽商史。揚州,因運而興,因鹽而富。為便於鹽業貿易,揚州鹽商們往往選擇靠近運河的地方,聚族而居。個園、汪魯門宅、鹽宗廟、盧紹緒宅……鹽商的足跡遍佈揚州城。

  如今,由揚州盧氏鹽商住宅打造的中國淮揚菜博物館,吸引了無數老饕慕名而來。“淮揚菜是新中國‘開國第一宴’的基準菜係,許多重要國宴都曾選用融合南北、口味適中的淮揚菜。”運用菜模的方式,博物館中直觀再現了“開國第一宴”和“清初揚州滿漢席”。

  除了文字、圖片、實物等歷史資料,展廳中還運用了現代的聲光電技術,對“淮揚菜”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展示和介紹。融觀賞性、藝術性于一體,坐落在運河邊的淮揚菜博物館正盡情綻放著古往今來“吃在揚州”的魅力與風采……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張潔茹

編輯:劉京京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何以中國 運載韆鞦】尋跡“好地方”,在運河原點感受“古運新生”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