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資本向“新”而行 推動中國商業航天厚積薄發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6月22日 11:40:00
央視網 | 2024年06月22日 11:40:00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航空航天技術被視為最為活躍的高科技領域之一,需要有高水平的集成製造與創新能力作為支撐。近年來,國家對商業航天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加,有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加入到這個新領域當中。《耐心資本 向“新”而行》系列報道聚焦耐心資本如何助力商業航天發展。

5月末,雲遙宇航的氣象衛星通過“谷神星一號”商業運載火箭在酒泉成功發射升空,這也讓“雲遙星座計劃”的衛星數量從16顆增加到19顆。

從2019年公司創立到目前已經有19顆衛星成功在軌運行,五年來,雲遙宇航的氣象星座計劃初具規模,可從零開始的研製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大幾百萬的資金造出了衛星樣機,具備發射狀態,這已經是團隊勒緊褲腰帶才實現的。可是,更大的難題又擺在了李峰輝面前。

風險投資及時到位 破局衛星發射難題

雲遙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是天津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致力於向精準服務氣象、航海等領域發展。衛星發射要籌集資金。但金融機構投資之前往往要看到衛星前期的表現數據。先有投資還是先有數據,成了初創公司的李峰輝面臨的“死循環”。就在兩難的階段,李峰輝遇到了投資人,讓事情有了轉機。

在元航資本的新一期基金募集完畢後,投資人就第一時間將2100萬元投資給了雲遙宇航,支持團隊的後續發展。

衛星火箭同一産業鏈 協同發展創新生態

資金的注入讓衛星的研製有了底氣,但這還只是第一步。去哪兒找到高可靠、低成本、能夠快速響應發射需求的火箭,成了雲遙這家商業航天公司面對的下一個問題。讓創始人沒想到的是,這一次又是投資人給他帶來好消息。 

在張志勇的協調下,衛星和火箭的負責人坐在了一起,對技術參數、需求等具體細節進行充分溝通。雙方最終確定,雲遙宇航的衛星由星河動力的火箭承擔發射任務。

現在,“乘客”與“交通工具”之間越來越多在討論如何更高效、更低成本地實現目標。雙方的配合越來越緊密,各自的發展迎來了新一輪加速。

隨著“乘客”的數量越來越多,火箭的能力也越來越強。六年來,星河動力的“谷神星一號”火箭運載能力從最初的200公斤增長到300公斤,入軌精度從原來的500米提升到20—30米,發射的成本也降低了一半以上,發射任務的排期也越來越密集,越來越多站在星河動力背後的投資人也正在不斷加碼繼續支持。

國家鼓勵 堅定民資創投商業航天信心

中國航天發展離不開民營商業航天參與,但商業航天是一項慢投資,投入資金規模巨大,風險也大,需要足夠的包容性。那麼,對於商業航天投資者而言,他們如何理解“耐心資本”?同時,這種耐心又源於何處? 

觀察張志勇和火箭衛星企業的多次溝通,記者發現,“不要急,慢慢來”是他經常對被投企業反復重復的話。

張志勇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家在商業航天方面越來越支持民營資本的進入與創新,以及我國製造業的綜合實力不斷提升,是他敢於堅定長期投資商業航天的底氣所在。

從2014年國務院首次出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商業航天的指導意見,到2024年商業航天作為“新增長引擎”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10年間,從國家部委到各地政府相繼發佈政策文件,鼓勵商業航天發展。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商業航天領域共發生融資約170起,合計披露金額超185億元。

耐心資本推動商業航天厚積薄發

從報道中不難發現,耐心資本的“耐心”體現為對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容忍。商業航天等新興領域在發展初期往往充滿變數,但耐心資本有足夠的耐心去承受這些波動,相信在時間的推移下風險會逐漸降低,潛力會得到釋放。在民營商業航天的進程中,借由資本這條關鍵鏈條,能夠把商業航天的上中下游緊密地串聯起來,互相協同合作,全面提升抗風險的能力,不但可以構建起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上的閉環,更能有力地推動産業生態系統快速壯大。

編輯:劉潔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耐心資本向“新”而行 推動中國商業航天厚積薄發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