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中華|這首曲子代表人類在太空尋找“知音”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 | 2024年06月17日 07:34:10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 | 2024年06月17日 07:34:10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在中國傳統音樂中,古曲《流水》,頗具傳奇色彩。

  《高山流水》,相傳為先秦琴師伯牙所作,至唐代分為《高山》和《流水》兩曲。《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伯牙心中想到高山,子期説:“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心中想到流水,子期説:“湯湯乎若流水!”子期去世後,伯牙為痛失知音而摔琴絕弦。

  “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話自此流傳千年。高山流水,是中國人的山水情懷;知音,是中國人對友誼的最高讚美。

  《伯牙鼓琴圖》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古曲之一,《流水》還曾于1977年被刻錄在金唱片上,隨“旅行者號”探測器進入太空,代表人類文明在宇宙中尋找地外生命。27首入選的世界名曲中,《流水》是唯一保留全曲而不做刪節的曲子。

  “旅行者號”金唱片

  2023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中國期間,在廣州聆聽了古琴演奏家李蓬蓬用千年唐琴“九霄環佩”演奏的《流水》。馬克龍不僅問了古琴獨特的指法“吟猱”,還帶走了一份琴譜。

  馬克龍聽賞《流水》

  3000多年來,中國人用古琴言志抒懷、與天地對話。作為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已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的象徵。

  經歷代琴家不斷演繹和完善,一曲《流水》,也成為時間和藝術的見證。這首深具中國文化內涵、哲學意義和審美情趣的古曲,讓很多人喜歡上中國音樂,進而喜歡中國文化。

李蓬蓬用存世1268年的“九霄環佩”為《弦歌中華》演繹《流水》

  當千年古琴彈奏出千古名曲,如同與歷史上諸多風流人物,進行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聽之以心,靜觀聲音如何順勢流淌。

  總監製丨閆帥南 王姍姍

  監製丨耿志民

  製片人丨彭裔然 韓任偉

  編導丨姚祎婷 張妏倩

  攝影指導丨侯鑫強

  攝像丨沈子晉 李林松

  剪輯丨王浩 姚祎婷

  音編丨王安然

  錄音丨周洋

  調色丨夏筱軍

  配音|王雨桐

  視覺設計丨高淩瀟 張激光 張霄鶴 周文磊

  統籌丨楊波 遇劍 劉霄 金伊結

  學術支持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

  合作丨悠藝術中心 北京市景山公園

編輯:邢斯馨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弦歌中華|這首曲子代表人類在太空尋找“知音”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