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發力”精準“把脈”荒漠化治理 讓“綠意”永久長存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6月17日 12:00:14
央視網 | 2024年06月17日 12:00:14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6月17日是第30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國家林草局最新數據顯示,我國通過持續加大“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力度,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數據顯示,我國“三北”工程區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4.8億畝,治理退化草原12.8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積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重點治理區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據監測,近10年來,北方地區春季年均發生9.2次沙塵天氣過程,與近30年同期年均12.5次相比,呈現次數減少、強度減弱的趨勢。

  沙區生態環境的改善,帶動了畜牧養殖業和林果業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沙區年産幹鮮果品4800萬噸,年總産值可達1200億元。在華北、東北等糧食主産區,依託農田防護林網,4.5億畝農田得到有效保護。

  草色青蔥傳花信 苗木萬頃蕩綠洲

  作為我國荒漠化和沙化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寧夏把生態治理同脫貧致富相結合,將昔日的荒漠變成了綠洲。

  在寧夏平羅縣的紅崖子鄉沙化土地綜合治理項目區,這幾天連續的降雨,讓沙地裏積下了一些水分,當地的工人正搶抓時機,播撒花棒、檸條和羊柴的草種。

  對水源匱乏的當地而言,雨水是苗木和草種存活與否的關鍵。只要有雨水,當地工人就會抓緊一切時機種樹。

  作為昔日採礦區,套門溝屬於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周邊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區域之一。為了從根源上解決問題,讓“綠意”永久長存,銀川市先後通過補植、補造、改良育種等技術,建成蒙古扁桃示範林、採種園和繁育基地。

  堅持以水定綠、適地適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確保種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實現數量質量雙提升。如今,寧夏的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昔日的荒漠化土地逐漸披上了“綠裝”。

  荒漠化防治與新能源建設雙向發力

  在內蒙古,當地因地制宜啟動防沙治沙項目,推動荒漠化防治與新能源建設雙向發力,助力打贏兩大沙地殲滅戰。

  經過3個月的緊張施工,赤峰市翁牛特旗阿什罕蘇木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項目已經完成樁點埋設工作,6月開始進入光伏組件的安裝階段。

  2024年,翁牛特旗大力推進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工程,加快科爾沁沙地生態治理新能源基地(一期)項目建設。同時,拓展推廣以路治沙、喬灌草結合、圍欄封育、飛播造林、人工造林並舉等經驗做法,新建3條共70公里的穿沙公路,改造提升下乃林皋—阿浩線生態治沙路10公里。

  位於渾善達克和科爾沁沙地交匯處的克什克騰旗著力構建“建設、管理、經營”一體化治沙模式。圍繞發展人工種草、沙棘兩大産業,到2030年計劃實現沙地人工種草371.5萬畝,全旗大小畜飼草基本實現自給自足。種植大果沙棘15萬畝,預計沙棘産量達到7500噸,年經濟效益實現4500萬元。

  治理荒漠化“科技模式”開啟

  遼寧省彰武縣地處“三北”工程科爾沁、渾善達克沙地殲滅戰核心區域。近年來,當地不斷探索防沙治沙新理念、新技術,開啟了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科技模式”。

  在遼寧彰武縣阿爾鄉鎮“智慧沙鄉數字化平臺”中心,記者看到,通過安裝在沙化土地裏的土壤監測傳感器,可以實時監測土壤的溫度、濕度,以及氮、磷、鉀等元素的含量變化。

  數字化技術的運用讓沙化土地實現了“靶向治理”。在阿爾鄉鎮北甸子村,根據對不同沙化程度的地塊進行實時監測,精準“把脈”土地情況,為沙化土地治理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治理方案。沙化土地治理、沙化耕地治理、防護林體系建設、林草建設等各項重點工作全部實施了挂圖作戰。

  目前,彰武縣仍有沙化土地總面積199.66萬畝,佔遼寧省沙化土地總面積的30%。沙化土地覆蓋範圍廣,防沙治沙形勢依然嚴峻。針對不同的治理區,彰武縣分類施策、“靶向發力”,全力推進植被綜合蓋度精準提升、沙化耕地治理等10項治理任務、56個治理項目。

  2023年,彰武縣共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25.7萬畝。2024年,還將繼續實施沙化土地治理44.7萬畝。

編輯:楊書傑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靶向發力”精準“把脈”荒漠化治理 讓“綠意”永久長存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