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冬小麥收穫進度過九成 科技加持助力繪就好“豐”景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6月16日 12:10:47
央視網 | 2024年06月16日 12:10:47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15日17時,全國已收穫冬小麥麵積達3.1億畝,收穫進度過九成。

浙江杭州:機械插秧效率高 “一站式”服務助三夏

眼下正是浙江晚稻種植時節,杭州蕭山的種植戶們正在進行插秧作業,當地現代化的農事服務中心還提供了“一站式”農事服務。我們請記者帶來在現場的觀察。 

記者來到插秧現場之後,最大感受就是人更少了,插苗的質量也更高了。當地使用的插秧機可以讓插秧作業既省時又高效。 

種植戶把已經長出苗頭、煉苗過後的秧苗從苗盤中取出,放進插秧機中的苗床。來看一個細節,這個儲存箱體內添加了封閉除草劑,這樣可以減輕苗後再除草的壓力,這也是提升種苗效率的一種方式。正式開始插秧作業的時候,伴隨著齒輪的運轉、秧苗的插入,封閉除草劑也會透過邊緣的細管精準注入田地中。

看這邊,這就是已經裝好秧苗、注好肥料的插秧機,正在啟動引擎開啟插秧工作。伴隨著齒輪的有序運轉,秧苗被輕鬆插進田地,而插秧的深度、間距都可以精準把控。

當地種植戶告訴記者,一天只需3台這樣的插秧機就可以完成150畝水稻的插秧作業,而過去靠人工,需要200人插一天。 除了插秧作業高效省力外,後續的施肥工作也有新“幫手”。“飛手”操控著飛防無人機,正對眼前的這一片稻田進行施肥作業。使用一架無人機施肥,幾個小時就能完成100畝的施肥量,而如果靠人工,需要7個人耗費一天的時間。

除了眼前的插秧作業有科技加持,這些綠油油的秧苗孕育過程也科技化滿滿。水稻的種子究竟是如何變成秧苗的?通過畫面能夠看到,這裡的農事服務中心實現了高度自動化。擺盤、填土、澆水、投種、覆土、疊盤等工序都由機械一次性完成,秧盤的搬運也由之前的人工操作變成了機械臂抓取,最後放入恒溫暗室育苗。相比傳統的人工模式會節省一半以上的勞動力,比如説這套程序原來需要8個人,而現在只需要3個人就可以完成了。

那麼,這樣一座現代化的農事服務中心對農戶來説意味著什麼?農戶通過PC端、手機端輸入信息,向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一鍵下單”。下單後,服務中心會對田地進行全週期種植管理。簡單理解,就是“你有一塊地,我還你一片田”,甚至收成後,還可以幫著賣大米。

在浙江,像這樣的農事服務中心還有280多個,每一個都至少輻射周邊5公里半徑的區域。

山東:“博士麥客”忙三夏 記錄分析小麥種質資源

現在,夏收已進入高峰期,在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的試驗田裏,一群由博士組成的麥收農人也開始忙碌起來,他們就是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的小麥育種團隊。那麼一群博士種麥子,他們種的麥子特殊在哪兒?他們在“三夏”又忙些什麼呢?一起去博士們的試驗田裏看一看。 

在位於濟南市歷城區的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的試驗田裏,小麥收割正在進行。和普通的農田不同,這裡300多畝的試驗田被分成了2000多個小地塊,分別種植著不同的小麥品種。為了準確測試每個地塊小麥的性狀,每個小地塊需要進行單獨收割。

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小麥育種團隊共有科研人員40名,其中38人都是博士,今年他們承擔著國家種質資源庫1500份小麥種質資源的記錄和分析工作。

同是種麥子,博士們要做的是把這些種質資源播種、收穫後進行鑒定,挖掘它的優異基因,再通過雜交或者其他方式來進行遺傳改良,作為小麥育種的基礎材料。

“博士麥客”忙三夏:用心篩選求精品 小麥育種顯匠心

種糧人都知道,“三夏”時節天氣變化快,為了確保顆粒歸倉,講究的是搶收搶種。而博士們在麥田裏光有“搶”還不夠,他們還要對每粒種子進行精準分析。 

在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的大院裏,博士們正對剛剛從試驗田收穫的小麥進行篩選分析。稱重、歸類、性狀分析,一個環節接一個環節。他們的“三夏”除了夏收夏種,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分析。對於很多處於育種關鍵階段的小麥品種還需要人工取穗,一株一株地進行脫粒。

篩選一顆好的種子猶如大海撈針,要想培育成一個好的品種,往往需要十年甚至十幾年的時間。這期間,需要對小麥進行不斷選擇,需要團隊成員對每一個關鍵的性狀進行反復考察分析。

山東省農科院作物所研究員宋健民稱:“經過我們的努力育成了三十多個品種,現在山東省差不多有46%的小麥種植面積是我們的品種,其中有三個品種入選了國家小麥主導品種,繼續努力,繼續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編輯:劉珊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全國冬小麥收穫進度過九成 科技加持助力繪就好“豐”景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