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中國行 | 創新“治沙之路” 以“綠”為底繪畫卷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6月07日 14:34:15
央視網 | 2024年06月07日 14:34:15
原標題:
正在加載

央視網消息:內蒙古,這片承載著豐富自然資源和生態功能的土地,近年來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邁進。面對生態環境脆弱的挑戰,內蒙古將生態治理與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之路。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位於黃河“幾字彎”頂端,烏蘭布和沙漠佔全縣總面積的77%,是中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然而,在這片土地上,人們通過創新防沙治沙模式,堅持工程固沙與灌木造林相結合,通過科學規劃、精心施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也為周邊地區的生態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黃河“幾字彎”地區,除了防沙治沙外,河湖濕地的保護也是一項重要任務。包頭市位於黃河“幾字彎”的正上方,近年來,通過退耕還濕、鳥類棲息地恢復、生態補水等一系列措施,濕地面積得到了顯著擴大。2018年到2023年,停歇到這裡的鳥類也從15000余只增長到46000余只,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和棲息地。

隨著“三北”工程六期工程的啟動,內蒙古的“治沙之路”也在不斷創新和深化。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庫布其沙漠腹地的光伏發電園區,人們正在探索一種全新的光伏治沙模式。

據記者介紹,在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光伏發電園區內,增量配電網綠色供電項目正在緊張有序施工當中,該項目建成之後所産生的綠電將全部供給達拉特經濟開發區新增的生物化工、新材料、儲能裝備製造等多個用電項目。

達拉特經濟開發區增量配電網綠色供電項目總投資27.06億元,主要建設50萬千瓦光伏電站、增量配電網、32兆瓦/128兆瓦時電化學儲能系統及61兆瓦/244兆瓦時熔鹽儲能系統。項目建成投運後,年平均光伏發電量為9.75億千瓦時。

在這片曾經黃沙漫天的土地上,如今已是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光伏板下,沙生植物茁壯成長;光伏板上,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被輸送到千家萬戶。這種光伏治沙模式不僅實現了新能源産業的發展,更帶動了當地經濟的轉型升級。

在高質量發展的引領下,內蒙古生態環境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從荒漠化嚴重到綠意盎然,這片土地見證了生態治理的堅定步伐。未來,內蒙古將繼續深化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産業發展,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編輯:劉潔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高質量發展中國行 | 創新“治沙之路” 以“綠”為底繪畫卷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