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鋼針淬煉出的工匠精神

來源:新華網 | 2024年05月24日 15:12:01
新華網 | 2024年05月24日 15:12:01
原標題:一枚鋼針淬煉出的工匠精神
正在加載

  新華社太原5月24日電(記者唐詩凝 劉翔霄)“小小鋼針做得精,賣遍天下四大京。東京賣到汴梁地,西京賣到長安城,南京賣遍應天府,北京賣遍順天城……”婉轉悠揚的賣針歌從古巷深處傳來,久遠詼諧的腔調穿梭往昔。南太行腳下山西省晉城市澤州縣大陽古鎮的古法制針非遺體驗館裏遊人如織,人們“穿針引線”還意猶未盡,不約而同買上一包手工鋼針才心滿意足地離開。

  大陽古稱“陽阿”,是一座擁有2600多年曆史的古鎮,明清時期手工制針産業蓬勃發展,極盛時“幾乎家家戶戶制針”,産品佔據了大半個中國市場並遠銷中亞地區,因而有著“九州針都”的美譽。但隨著近代機器制針的普及,大陽鋼針日漸沒落,這門傳統技藝也瀕臨失傳。

  裴向南正在制針。新華社記者 唐詩凝 攝

  年逾古稀的裴向南是“大陽傳統手工制針技藝”第八代傳承人,也是目前鎮上屈指可數能手工制針的匠人。漫步在古鎮古樸的石板路上,沿著“陽阿針坊”的木質牌匾往小巷裏拐,便可尋到裴師傅的家。

  還沒進門,院裏就傳來“唿噠唿噠”的手拉風箱聲,裴向南的老搭檔正忙著生火,一推一拉,火苗呼呼地竄起。一旁的裴師傅則不緊不慢地準備著制針的工具。院落中央的老樹下,小木桌被熟練地支起,小錘、銼刀等一字排開、整齊碼放,足足有十幾件。“都是祖傳的寶貝,用了好多年。”

  “這叫香櫞樹,從嶺南移植過來的,我小時候它才大拇指那麼粗。鎮上就這一株,結的果兒金黃,可香了。”裴向南説,他16歲和父親初學制針手藝時,就是在這棵香櫞樹下。

  裴向南演示制針工序。新華社記者 劉翔霄 攝

  這時,埋在炭火里加熱的鐵板已被燒得通紅,取出反復捶打捋成錐狀,截斷後便成為一根鋼針的毛坯。“從一個5厘米寬的熟鐵塊,到一枚直徑0.3毫米的鋼針,要經歷取火、鑿條、滾圓、捶扁、衝孔、銼尖、熱淬、冷淬、拋光等20多道工序。”裴向南介紹,大陽手工制針的程序環環相扣,每個環節都容不得半點馬虎。

  給鋼針衝孔是整個工藝的最難之處,稍不留神便會整根針報廢——力度掌握不好容易打崩、方向不準就會打偏。裴向南回憶起初學制針的場景,操作尚不熟練,十根針裏有八根都壞在這一步,手指扎出血更是常有的事。而父親則始終在一旁耐心糾正,傳授要領。

  衝好針孔,便在磨石上反復銼尖。隨後倒入熱鍋裏翻炒,再舀入一瓢水,針的剛性和硬度由此增加。接下來便輪到三大碗“大陽秘方”登場:白崖土粉末、松木炭和發酵後的豆豉,用於蒸針。“松木炭可以增加鋼針的含碳量,提升硬度;豆豉增加亮度;白崖土粉末作為分散劑讓針受熱均勻。這樣處理後可以保證針質更堅硬又有光澤。”

  試針環節。新華社記者 唐詩凝 攝

  裴向南一邊將這三大碗以一定比例混合放入籠鍋,一邊告訴記者,這些經驗都是通過反復嘗試和時間沉澱得來的,在當時非常先進。“制針這門技藝越是鑽進去越能體會到祖輩的匠心與智慧。”而蒸針的進度全憑手感,指尖輕輕一捏,便可知火候幾成。這之後再經過粗拋光和細拋光,一枚鋼針才算完成。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句婦孺皆知的諺語,是裴向南近60年來與鋼針打交道的真實寫照——繁複的技藝、漫長的工序,從一竅不通到了然于胸,沒有捷徑可循,下的都是實實在在的笨功夫。

  一枚小小的鋼針,凝結著祖輩的勤勞與智慧,蘊含著千錘百煉、堅忍不拔的品格與精神。

  一枚小小的鋼針,也串起了大陽的古和今。2006年,“大陽傳統手工制針技藝”成為山西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退出市場的手制鋼針終於找到了新時代的舞臺。

  傳承人裴向南的主業是鄉村醫生,如今利用節假日和業餘時間為大陽古鎮的遊客展演古法制針,人們可以在這裡感受非遺魅力、追尋歷史印記。“每一枚手工鋼針都是獨一無二的。”他説,大陽的鋼針來之不易,一定要用心傳承好。話音未落,裴向南捏起一小撮鋼針,信手一甩,一排明晃晃的鋼針齊刷刷地紮在了木板上。

  夏初的晨光裏,一群雀兒在枝頭啾啾喳喳,賣針歌的旋律還在街頭巷尾縈繞不絕。待到成熟季節,老院兒裏的香櫞樹依舊會結滿果子,金黃喜人,十里飄香。

編輯:肖瀟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一枚鋼針淬煉出的工匠精神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