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營養門診受歡迎,醫院營養門診看啥病、有啥用?

來源: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4日 11:33:11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4日 11:33:11
原標題:醫院營養門診看啥病、有啥用?(健康焦點)
正在加載

  今年5月12日至18日是第十屆全民營養周,各地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向居民普及營養健康知識,醫院的營養門診也迎來就診高峰。

  營養治療是現代醫學綜合治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營養門診在患者的營養干預中起著關鍵作用。《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提出,“加強臨床營養科室建設”“增加多學科診療模式,組建營養支持團隊,開展營養治療”。近年來,各地不斷加強醫院臨床營養科建設,紛紛開設營養門診,受到了廣大患者的歡迎。醫院營養門診運行情況如何?患者能得到什麼樣的治療?記者進行了探訪。

  為患者量身定制營養方案

  “寶寶體重長得慢,要增加母乳或奶粉喂養量,保持能量密度。”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營養門診室內,馮慧抱著3個月大的兒子,認真傾聽醫囑。給寶寶測完體重,主治醫生潘長鷺給這名年輕媽媽制定了寶寶喂養方案。“寶寶體重偏輕,我原來很焦慮,現在終於知道原因了,回去一定按醫生的方案調整喂養方式。”馮慧説。

  在位於門診大樓二層的一間營養門診診室內,體重測量儀、人體成分分析儀、代謝車、握力器、各類飲食模型有序擺放,墻上貼著不同年齡階段兒童青少年平衡膳食圖表。“這些儀器都是我們營養門診的標配,患兒就診的時候就能檢測,非常便捷。擺放的飲食模型幾乎可以亂真,方便醫生給患兒講解健康飲食知識。”北京兒童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閆潔説。

  “檢查結果顯示,您血鈣含量低,補鈣的同時,平時多曬太陽,手腳可以外露,注意保護好臉部。”患者李英填寫膳食調查表時,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營養科主任劉玲英細心叮囑。膳食調查表評估結果顯示,李英吃得也不夠科學,劉玲英又給她開了醫學營養膳食醫囑,進行醫學營養治療。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李英今年61歲,患有多年的高血糖、高血壓等慢性代謝性疾病。“我的病是長期飲食不健康導致。我在其他科室就診的時候,醫生説我的生活方式不對,推薦我到營養門診看看。”李英説,營養門診讓她知道了如何改善膳食,更好控制自己的病情。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升,我國居民超重和肥胖比例呈增長趨勢。長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導致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血症等營養相關代謝性疾病高發,亟須專業指導和治療。也正因此,居民對營養門診的需求也在增加。”中國營養學會秘書長、研究員韓軍花分析。

  2022年6月起,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管理研究所先後公佈3批臨床營養科建設試點單位名單,今年3月,再次更新了這一名單,名單上的醫院數量越來越多,試點方向逐步細化。經過幾年發展,全國醫院臨床營養門診越來越受到患者認可,一些醫院還開通了互聯網營養門診。

  “這兩年,營養門診的增長量在醫院居於前列,客觀反映了患者需求的增加。”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主任于康介紹,2020年,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開通了互聯網門診,科室所有醫生都上線了。2023年,醫院營養門診總量達6.1萬餘人次,其中互聯網門診量為1.6萬餘人次。

  特色門診滿足患者多元需求

  于康至今清晰記得厭食症患者小芳來院就診時的情景,“當時她已經19歲,身高1.67米體重只有34公斤,看起來瘦骨嶙峋。”

  小芳的厭食症更多是心理因素導致。一開始同學説她的臉胖,她就開始減肥。即使很餓,她也不吃飯,怕自己變胖。長時間如此,逐漸沒有了食欲。凡是勸她吃飯的人,她都認為是想讓她變胖的“壞人”,包括她的家人。因此,雖然是營養科醫生,于康還需要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患者對於‘肥胖’‘肥肉’這些詞都很敏感。”于康説,醫生們繞開這些詞,從她的角度考慮她減重的原因和需求。隨後給她科普肌肉與營養的關係。醫生要讓她知道,身體補充營養不是為了變肥,而是為了提高免疫力,提高肌肉力量,從而變得更成熟、更漂亮。

  一段時間治療後,小芳逐漸接受了醫生的建議,開始增加飲食。其間,她還出現了貪食的情況,甚至出現了暴飲暴食。對此,醫生又及時對她進行心理疏導,調整飲食量。經過長時間治療,小芳的體重增加到40多公斤,最後超過50公斤,身體各項機能都恢復正常。

  很多人對臨床營養科室不了解,覺得這一科室只能輔助治療。于康説,實際上,臨床營養科具有不可代替性。其他科室接診的患者總會遇到營養方面的問題,醫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營養問題,而這些問題在營養門診就能得到很好的解決。臨床營養科同樣是集醫療、科研、教學為一體的臨床科室,其專業人員也和其他臨床科室一樣由醫護技組成,不同的是在臨床醫學的基礎上還需有營養專業背景。臨床營養科以營養干預為手段,治療和預防各類疾病,比如説,大眾關注的體重管理、優生優育、增強體質、兒童生長髮育等問題,也是營養科的工作範疇。

  于康認為,醫院營養科一定要走與臨床相結合的道路,辦出特色,滿足患者多元化需求。他介紹,1996年,北京協和醫院在全國率先開設營養門診。如今,臨床營養科有12名醫生、3名營養技師、7名靜療專科護士,已經涵蓋幾乎所有相關病種的營養管理。根據患者需求,開設了特色專科門診,包括孕期營養門診、癌症營養門診、體重管理門診等,服務不同人群。

  “通過參加夏令營,我知道了肥胖會導致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壓等疾病,養成了健康的飲食方式。”去年7月,在北京兒童醫院減重夏令營開營儀式上,連續兩年參加夏令營的小沃在發言時説。一年來,小沃身高增長了10厘米,體重沒有增加,身材發生了很大變化。

  閆潔介紹,北京兒童醫院臨床營養科長期遵循“體醫融合”的綜合管理模式,已連續舉辦8屆減重夏令營。夏令營以兩周為一個封閉期,超重的孩子將接受系統的課程培訓,包括減重營養知識、減重運動指導、減重中醫指導及減重心理指導等,全部由北京兒童醫院經驗豐富的醫護團隊授課,以及專業運動團隊指導,注重孩子日常習慣的養成。“針對肥胖患兒,北京兒童醫院營養門診可進行營養狀況及飲食情況調查、家庭生活方式等一系列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有針對性地為孩子們制定個性化膳食和運動方案。”

  加強臨床營養專科人才培訓

  健康是人民群眾共同的追求,營養是支撐健康的重要內容之一。2022年3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臨床營養科建設與管理指南(試行)》,要求已設立臨床營養科的醫療機構加強建設和管理,不斷提高本機構臨床營養診療能力,鼓勵尚未設立臨床營養科的醫療機構,逐步建立規範化的臨床營養科。近年來,醫院營養科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軟硬體設施和人員團隊配置都在不斷完善,營養門診質量明顯提升。

  “建強臨床營養科,開好營養門診,醫院要大力支持。”于康説,實踐中,一些醫院也在探索在人、財、物、空間等方面大力支持營養門診,比如在專病門診裏專門設置多個營養門診室,同時給予足夠的門診單元,確保週一到週五都能出門診;醫院護理系統的靜療護理團隊和營養護理團隊,可以配合臨床營養科醫生完成營養支持治療工作。從全國範圍來看,營養科發展還存在不均衡的問題,比如,一些醫院營養科臨床能力不強,專科醫生不足,雖可以開設營養門診,但患者就診量不大。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提升能力,關鍵要有人才。臨床醫學人才不願意到營養科這樣的邊緣科室是各大醫院共同面臨的問題,專家們認為,這需要院方的政策激勵與積極引導。

  于康介紹,北京協和醫院在這方面有所建樹。目前,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的12名醫生學歷基本上是博士和碩士,新加入的都是臨床博士後,其中有11人是通過臨床培養後再學習營養知識,以臨床醫學專業背景畢業,臨床知識豐富,可以參加全院多學科會診。

  臨床營養是交叉學科,在臨床醫生中選拔培訓人才是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為加強臨床營養專科人才培訓和教育,閆潔建議,完善培訓體系,建立臨床營養專科培訓制度,優化培訓課程,讓醫生隊伍裏成長出既懂臨床、又懂營養的專科人才。此外,鼓勵有條件的醫學院校增設臨床營養學相關課程,加強醫學生營養學相關知識與能力培養,為其畢業後從事臨床營養相關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于康介紹,早在20多年前,北京協和醫院就開始參與舉辦多種形式的營養培訓班,在醫生層面的培訓上,培訓對象除了本醫院的職工,更多的是院外學員。“中國營養學會一直在做營養人才的培訓和等級評價,認證和評價的營養師大部分來自醫院。”韓軍花説,臨床營養分會、腫瘤營養分會、糖尿病營養分會等中國營養學會下屬的分會加強與中國醫師協會相關分會合作,聯合對醫生進行臨床營養知識培訓,提升臨床醫生的營養干預水平。

編輯:郭倩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各地營養門診受歡迎,醫院營養門診看啥病、有啥用?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