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國家主席習近平邀請,俄羅斯總統普京5月16日至17日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此次國事訪問,恰逢中俄建交75週年的歷史節點,訪問期間,中俄兩國元首發表了聯合聲明。
在這份聯合聲明,以及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的會談中,譚主注意到“權宜之計”這個詞重復出現了兩次。在聯合聲明中,是這樣説的: 發展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並非權宜之計,不受一時一事影響,具有強大的內生動力和獨立價值。
對於中俄關係,美西方有一種聲音,認為這是兩國在各自面臨戰略壓力下不得已的選擇,而中俄的這句話,是對這種論調最直接的回應。
這句話背後,傳遞了怎樣的信號?
不少人都注意到,此次訪華,普京總統帶來了一個規模龐大的代表團,有網友還將其概括為“搬家式訪華”。
譚主了解到,這次有多位副總理陪同普京訪華,分別負責經濟、社會、能源、資源開發和旅遊文化等。代表團成員還有外交部長拉伕羅夫、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財政部長西盧安諾夫、央行行長納比烏林娜及聯邦安全會議秘書紹伊古等。此外,俄方還派出了大型貿易代表團,成員包括10多個州區領導人及重要公司負責人等。
為何會帶來這麼多人的代表團?
中方的一句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真正為雙方的發展振興相互提供助力。
中俄貿易,是理解這句話的一個重要視角。
5年前,習近平主席訪問俄羅斯。中俄元首宣佈,將雙邊關係提升為“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俄元首還定下了到2024年中俄雙邊貿易額超過2000億美元的目標。 元首引領,一步一個臺階地推進雙邊關係的提升,這是中俄關係發展的一層重要邏輯。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亞研究所所長劉華芹告訴譚主,制定這樣的目標,顯示著兩國領導人對於兩國經貿關係的信心,以及夯實兩國關係的堅定信念。
要知道,2018年,中俄的貿易額剛剛超過1000億美元。並且,在這之前,俄羅斯經濟曾一度陷入困境,這也導致中俄貿易額出現大幅下滑,下滑幅度甚至達到三分之一。
在這樣的情形下,中俄元首為何還定下2000億美元的目標?如果説這個數字是個結果,那中俄關係埋下了怎樣的種子,給了兩國元首這樣的信心?
譚主蒐集了2013年以來,習近平主席同普京總統交流的新聞稿,並對其中與“合作”共現的詞語進行了全量分析。譚主發現,特別是從2014年開始,“一帶一路”“能源”“高鐵”“基礎設施”“投資”“高科技”和“本幣互換”等詞,開始頻繁出現。
這一組詞對應的,恰恰是中俄經貿在面對波折時尋找的解決方案。
對於俄羅斯而言,當時,俄羅斯經濟特別依賴能源出口,尤其是2014年之後,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全球能源需求疲軟,這也讓俄羅斯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俄羅斯,亟需新的投資和建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恰恰為全球拓展新的經濟增長空間,提供了一個支點。
與此同時,俄羅斯也開始更為主動地推動經濟轉型,改變過度依賴大宗商品出口的單一經濟結構,這跟中國自身産業結構的升級形成了很強的互補。
從中俄元首交流內容的關鍵詞中,也能看出這種變化的趨勢:
元首引領之下,中俄貿易,也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
從結構上來看,儘管能源在中俄貿易中仍起到重要作用,但相關高附加值的産品比重在上升。另外,紡織品、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産品在中俄貿易中的佔比則在逐步下降。
在這個過程中,中俄貿易受到的外部環境挑戰,一直都沒間斷。
2018年,美國對華發起貿易戰。當年,普京總統訪華,中俄發表聯合聲明。其中就特別提到,“當今世界衝突高發,地緣政治矛盾激化,建設性協作空間壓縮,經濟保護主義抬頭”。並且,中俄還共同表示, “反對繞開聯合國安理會採取單邊經濟制裁,反對破壞公平誠信競爭原則和損害世界經濟的訛詐、施壓。”
2022年,烏克蘭危機升級,美西方國家對俄實施大範圍金融和經濟制裁,試圖阻斷俄羅斯同外界的經濟往來,給中俄貿易往來人為製造阻礙。
在這樣的情形下,2023年,中俄貿易額為2401.11億美元,同比增長26.3%。
也就是説,儘管存在各種波折和挑戰,中俄貿易依然在2023年提前達到2000億的目標。這個數字就是一個注腳,説明中俄關係不受第三方干擾,總是按照雙方的共同利益發展雙邊關係。
看清這一點,就會發現,一些外媒專門借中俄貿易額增長,來歪曲中俄關係的實質,從邏輯的起點就立不住腳——中俄關係不可能因為這些雜音而受到影響,更不可能因為脅迫和施壓,改變雙方既定的合作節奏。
譚主注意到,此次訪華,普京總統還趕往哈爾濱,出席第八屆中俄博覽會開幕式。
在對華國事訪問過程中,特別安排訪問第二個城市,這在普京總統2014年以來的12次訪華行程中,是第二次。
這樣的特殊安排,源於去年的一份聲明。
去年,習近平主席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雙方簽署了關於2030年前中俄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的聯合聲明。
這份聯合聲明中,釋放了兩點有關未來中俄經濟合作方向的信號:
其一,聯合聲明中關於中俄互聯互通的表述,從“推動落地鐵路、界河橋梁”擴展為“大力發展鐵路、公路、航空、河運和海運”,意味著中俄邊境將建設一系列立體式的交通樞紐和基建網絡;
其二,從“擴大投資和經濟技術合作”變為“推動雙邊投資合作高質量發展”。
圍繞這些未來方向,雙方簽署了80多個重要項目的投資協定。這些項目主要集中在俄羅斯東部,特別是遠東地區。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告訴譚主,2022年,中國對俄直接投資存量約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總額的0.36%;而俄羅斯對華投資規模約佔中國吸引外資的0.02%。雙向投資方面,中俄之間還有非常大的潛力。
這次,在中俄元首共同發表的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中,雙方就專門提到了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加強投資合作。
哈爾濱,是中俄遠東地區投資合作最為重要的支點。
普京總統專程前往哈爾濱,正是為了進一步推進兩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的合作。
兩國元首親自把舵,親自推進,這背後,正是因為中俄之間的合作,彼此成就,互為助力。
中俄合作不是權宜之計,更要放在世界大勢的語境下去看。
正如中方提到的,中俄雙方加大戰略協作,拓展互利合作,順應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勢,是兩國共同的戰略選擇。
烏克蘭危機升級後,部分美西方國家極力抹黑中俄經濟關係,要求中國“選邊站”。而中國同世界大多數國家一樣,選擇站在公平正義的一邊,選擇站在歷史大勢的一邊。
俄羅斯聯邦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年,俄羅斯貿易額為7101億美元。
在與俄羅斯做生意的這些國家中,除了中國同俄羅斯貿易增長較快外,印度、土耳其、阿聯酋等發展中國家同俄羅斯之間的貿易額也都實現了高速增長。其中,俄羅斯與印度的貿易額幾乎翻倍。
這些數據,和一句話緊密相關——維護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穩定。從2022年開始,這一表述也開始被中俄兩國元首頻繁提及。
俄羅斯作為全球重要的能源和糧食産地,本就對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具有重要的影響。近幾年,美國激進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導致全球通脹高企,俄羅斯的地位變得更加凸顯。
去年,聯合國貿發會議的報告就提到,許多發展中國家面臨遭受貿易爭端夾擊的風險——必須在它們既不想要也不需要的經濟衝突中選邊站隊。這些因素,都會對發展中經濟體的出口産生不利影響,並損害其結構轉型的前景。
而要激活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就有必要促進國際貿易。正因如此,對於一些國家而言,同俄羅斯做生意的意義,不簡簡單單只是貿易往來。
就拿土耳其來説,汽車是去年土耳其向俄羅斯出口的主要産品之一。去年,由於地區衝突導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土耳其仍舊沒能走出高通脹的籠罩。土耳其貨幣也由於美聯儲的持續加息,承受著巨大的貶值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汽車製造業成為了維繫土耳其出口,並支撐土耳其經濟的關鍵支點。
2023年,土耳其對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汽車出口下滑了22.5%,對俄羅斯的汽車出口則增長了42%。最終,即便面臨經濟困境,2023年全年土耳其出口仍然創造了歷史紀錄,這其中汽車出口成為了對出口貢獻最多的行業。
可以看到,汽車等一些被列入美西方國家對俄制裁的物品,其實是很多像土耳其一樣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命脈所繫。
美西方國家濫施制裁,根本沒有考慮到發展中國家融入全球化、追求美好生活的應有權利。
因此,中俄也一直在用行動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公正穩定的多極化格局。
譚主注意到,在此次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會談的新聞稿中,習近平主席和普京總統分別都強調了一遍,中俄將加強在聯合國、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等框架內溝通協作。
今年1月1日起,俄羅斯開始擔任2024年金磚國家輪值主席國。同一天,沙特、埃及、阿聯酋、伊朗、埃塞俄比亞成為金磚國家正式成員,金磚成員國數量從5個增加到10個。
成員的增加,意味著金磚國家在全球性問題上的聲音,將具有更強的代表性。尤其在發展中國家都非常關注的國際金融和經濟領域,也可以有更大的作為。
在發展中國家普遍受困于國際貿易和金融秩序遭到破壞的局面下,去年,包括中俄在內的金磚國家成員加深了共識——要持續探索在跨境交易中增加本國貨幣使用和支付工具的多樣化,以此來保障和促進金磚國家的貿易和投資。 正如中俄兩國元首作出的判斷:世界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南方”國家和地區新興大國地位和實力不斷增強,世界多極化加速顯現。
在大勢之下,中俄自然也會進一步加速推動發展潛力、資源、機遇等因素,朝著有利於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方向發展。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固于膠漆,堅于金石。
把握這樣的世界格局和歷史趨勢,就能看懂,中俄關係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以大國擔當,承託人類共同價值與追求的中堅力量。
掃二維碼 訪問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