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北大路徑”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2024年05月03日 06:22:03
新華每日電訊 | 2024年05月03日 06:22:03
原標題:探尋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北大路徑”
正在加載

五四青年節將至,未名湖畔,書聲瑯瑯,五四運動場上身影躍動,揮灑著汗水跑進金色暖陽,校園處處煥發著青春活力。126歲的北大,沐浴著明媚春光,生機勃發。

2014年,也是在草木生發的時節,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大與師生座談,殷殷囑託言猶在耳。“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認真吸收世界上先進的辦學治學經驗,更要遵循教育規律,紮根中國大地辦大學。

10年來,北大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構築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深耕基礎研究激發創新潛力,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賡續紅色血脈 培育時代新人

成立於維新運動之時,承載教育圖強之責。賡續紅色血脈,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扛起民族復興的大業,是北大辦學的重中之重、立身之本。

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節和北大建校120週年校慶日即將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大學對青年成長成才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只有抓住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才能辦好,才能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從1992年率先成立全國第一家馬克思主義學院,到2018年成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從開設“大釗班”,到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馬克思主義已融入北大的血脈,也成為育人的根本遵循。

從校黨委書記、校長連續6年上三尺臺講授“開學第一課”思政教育項目,到畢業離校“大思政課”,北大始終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立德樹人,引導北大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近年來,北大著力打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等多門思政“金課”,開設《習近平法治思想概論》及19門“四史”課程,集結各領域的知名教授和頂尖科學家來到思政課堂,為學生釋疑解惑,分享交流,深受學生歡迎。

思政課程也在田間地頭落地開花。“北大思政課是一門‘沾滿泥土氣息’的課程,教會我‘紮根群眾,讀懂中國’。”北大中文系2022級碩士生周思睿説。2019年,北大在全國率先實施實踐育人的綜合改革,開設“思想政治實踐”必修課。截至目前,該校已在全國建設了420余個主題鮮明的思政實踐課教育基地,共計1.5萬名北大師生在這堂“行走的思政課”中讀懂中國、堅定“四個自信。”

“未來學校仍要發揮學科綜合優勢,完善思政課程體系,發掘各學科、各院係的育人資源,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説。

將五四精神注入時代內涵,引導學生以理想信念鑄魂、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北大正譜寫“為黨育才、為國育人”的時代新篇。

從女航天員王亞平、乒乓球奧運冠軍丁寧,到“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宗立冬,北大學子用所知所學,將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大地上,“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自2010年啟動定向選調生招錄以來,截至目前已有4200余名北大畢業生走上選調之路,足跡遍及31個省區市。

探溯中華根脈 勇擔文化使命

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植根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根基,中國的學術才會茁壯勃發、底蘊豐厚,辦學之路才能行穩致遠。多年來,為滿足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需要,北大探源中華文明,傳承文化根脈,立足中國特色,致力於傳承和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成為人文社科的學術高地。

未名湖畔,北大老中青三代學人默默深耕《儒藏》文化工程。歷時近廿載,《儒藏》“精華編”最終圓滿收官,“全本”編纂順利啟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最具系統性與典範性的基礎文化建設工程之一。

走出書齋,也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北大以“考”當家,溯中華文化之根。從河南,陜西,到新疆……北大考古工作者深度參與“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三星堆遺址發掘等世紀工程,躬身於田野遺址,探尋文明源頭。2021年,三星堆考古發現震驚天下,一眾北大學者和學生參與其中,為考古發掘與研究貢獻力量。

“大膽假設,小心求證。”面對越來越多文物遺存,北大以“證”當道,探中華文明之源。從建設中華文明國家文物基因庫,到搭建古陶瓷便攜式XRF釉層元素大數據庫,北大用科技考古助力中華文明探源。考古文博學院科技考古實驗室脫穎而出,一躍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薪火相傳的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傳統,是北大學術的亮點。

2015年3月,由北京大學&&啟動的《馬藏》文化工程,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文本研究和思想闡釋新的學術範式。啟動建設國際馬克思主義文獻中心、舉辦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編譯《馬克思主義歷史考證大辭典》……北大扛起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旗幟,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深入研究。

身處中華民族發展最好的時代,解答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時代課題,北大挺膺擔當。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教授領銜創辦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深挖新中國70多年經濟發展的理論富礦,推動經濟學理論自主創新,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影響深遠。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近年來,北大相繼建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區域與國別研究院、人文學部跨學科研究平臺等多個研究載體及平臺,搭建全方位的新型智庫體系,聚焦中國實際問題,以“北大方案”為中國式現代化助力。

面向國家需求 助力科技強國

微型化光子顯微鏡、世界最薄高能效光學晶體、超大規模集成的光量子芯片、莫爾納米激光器……連日來,在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上,北大重大科技成果頻現,成為論壇上一抹亮麗色彩,也展現著科技助力國家的“硬核”實力。

多年來,北大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在“國之重器”上主動佈局,攻堅克難,有力支撐國家科技自立自強。為實現更多“從0到1”的重大原創性科研突破,北大前瞻佈局“新工科”,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培養匯聚了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從鄧宏魁教授團隊創新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新一代底層技術,到彭練矛教授團隊將碳管芯片技術水平推至5納米,創造未來芯片的北大方案;從顏學慶教授團隊建成世界上首臺1%能散激光質子加速器裝置,到程和平教授團隊領銜建設懷柔科學城“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

十年來,北大勇擔科技興國使命,始終站在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最前沿,一批青年學者與科學家瞄準國家需求,在育人的同時,也潛心研究,奮戰在國家各領域科技創新前沿。作為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大時在座談會上發言的青年教師代表,化學學院陳鵬教授始終不忘囑託,紮根中國大地做科研,十年如一日,推動了免疫治療的基礎研究和療法創新。

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國家所需就是北大人前進的方向。十年來,北大科技成果轉化合作遍佈京津冀、中原城市群、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地。

世界一流大學都是在服務國家的發展中成長起來。為了更好服務國家發展,北大把學科建設作為第一支點,截至目前已建成19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新入選41個一流學科,32個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被評為A及以上,穩居“雙一流”高校首位。

從加入“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到積極籌建和參與國際大學聯盟,放眼世界的北大正堅定走中國特色教育開放之路,汲取全球經驗,吸納國際高端人才,搭建國際化平臺,打造全球學術命運共同體。

鑒往知來,風帆再揚。親歷了近代以來的沉淪與屈辱,也深度參與了民族的奮起與復興。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北大,這所將報國之志融入血脈的高校,正和國家一起站在新的起點上,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步伐,朝著夢想,奮勇前行。  (本報記者魏夢佳  參與采寫:李慧寧)

編輯:陳平麗 責任編輯:劉亮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返回頂部
望海熱線
xinwenxiansuo@staff.cntv.cn
最新推薦
精彩圖集
正在閱讀:探尋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北大路徑”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手機看
掃一掃 手機繼續看
A- A+